馬偕是臺灣最知名的傳教士之一,也是學校的創辦人,據說一生拔牙上萬顆,用醫療來傳教。但他還有一個故事,和我們上次說的纏足有一點關係,那就是馬偕的愛情。
馬偕每天為傳教在各地奔走,非常忙碌,據說他本來是打算不婚的。他到了淡水河對岸的五股傳教,邀請大家來讀白話字,但是始終見不到成效,於是馬偕貼出告示,上面寫說如果有12歲以上男女小孩,願意來讀白話字,每個月就發給1元白銀,在當時算是很高的金額。
告示貼出去後,就有人來報名讀白話字了。其中,有一個女孩子,叫做「張蔥」。張蔥是五股人,從小就被分給別人做童養媳,將來長大要和家裡的男孩「送作堆」,這是早期臺灣社會的習慣。當時臺灣的女孩多數都有纏足,但是張蔥堅持不肯纏足,沒想到,張蔥12歲的時候,家裡的男孩就生病過世了,從此張蔥被養家虐待,過得很痛苦。
直到馬偕貼出讀白話字可領1元的告示,張蔥去上課後,拿了錢回家,養家就讓她繼續去教會。後來張蔥的表現越來越好,馬偕也越來越喜歡她。馬偕34歲的時候,在養家阿嬤陳塔嫂的同意下,張蔥與馬偕在淡水英國領事館結婚,馬偕並將張蔥改名為「聰明」。聰明和馬偕結婚之後,生了三個孩子,一個男孩、兩個女孩,聰明也協助馬偕傳教,因為她可以用臺語流利地傳道,再加上身為女人,對女性傳教很有幫助,對馬偕的傳教來說,張聰明有很重要的貢獻。
當時臺灣的婚姻主要是媒妁之言,像馬偕與張聰明這樣的異國婚姻,而且算是自由戀在,在當時算是非常特別、很少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