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史輕鬆聽

首播日期 :
2020/02/10
主持人 :
徐德芳

臺灣歷經荷西統治、明朝鄭成功時期、清朝統治、日本統治、到中華民國臺灣民國初期、二次戰後、戒嚴時期、解嚴、到自由民主的現代生活,臺灣經歷許多波瀾壯闊的時代轉變,臺灣史和我們的生活關係相當密切,但多數人對臺灣史的認識並不深。

為了讓聽眾們能夠用輕鬆的方式接觸臺灣文史,本臺與國立臺灣圖書館合作規劃「臺灣史輕鬆聽」系列,選擇「廣播」、「鐵道」、「旅遊」、「專賣」、「愛情」等5大主題,每個主題細部規劃5個小故事,以單元節目輕薄短小故事形式,帶出臺灣史有趣的常民生活與時代意義,讓國人輕鬆接觸臺灣文化與歷史。

15
從臺灣鐵道站名遇見臺灣史

如果您曾搭過火車,一定聽過火車上的到站廣播。通常,臺灣的到站廣播,都是循著華語、臺語、客語及英語的順序播放站名,不過,您知道嗎?其實這些站名都是很有玄機的喔!比如說,連接花東地區的臺鐵臺東線鐵道廣播,在華、臺、客及英語之外,另配有原住民語的廣播,像是花蓮車站有原住民語的真人播報曾經引起大家的注意,原來是因為利用花蓮車站的旅客中,不少人是年紀較大的原住民長輩,站方擔心他們聽不懂華語播報而錯過火車時刻,因此這幾年來特別安排能說阿美族語的站務員來播報火車資訊。 車站站名也藏有很多歷史。比如說,我們一開頭聽到的報站廣播,是位於花蓮的「瑞穗」,臺語站名的讀法則是「水尾」。「水尾」就是瑞穗的舊名,若將「水尾」用日語讀出來則是「mizuo」,因此日治時期官方將本地地名改為讀音較接近且富有日本味的寫法,即發音為「mizuho」,漢字就寫作「瑞穗」,而臺語仍然保留「水尾」的讀音。其實,像這樣華語、臺語不同調的車站並不少見,像是新北市樹林、鶯歌間的「山佳」站,臺語廣播是舊地名的「山仔腳」;高雄的「楠梓」站也是放送舊地名的「楠仔坑」。

從媒妁之言到自由戀愛

1910年代中國或日本的社會都掀起一陣自由之風,中國在1911年滿清政府結束,開啟了中華民國的時代,沒幾年之後,五四運動開始了,這是一場重視個人自主的思想運動,對青年男女們來說,個人自主意識最好的表現,就是自由戀愛。 臺灣也是一樣的,那個時候,臺灣青年們創辦了一份叫做《臺灣民報》的刊物,創刊號的第一篇文章,就是刊出了胡適的〈終身大事〉,內容講的是一個叫做田亞梅的女孩,喜歡一個姓陳的男子。田媽媽去找算命仙,替亞梅和陳先生合八字,算命師說兩人「婚姻不到頭」,田媽媽聽了,極力反對兩人交往;田爸爸反對媽媽的迷信,但是卻說姓田的和姓陳的自古出自同源,所以兩人不能結婚。亞梅辯解無效,最後決定私奔,去追求自己的愛情。 日本統治下的臺灣,社會上也已經有了追求自由戀愛的風氣,當時雖然媒妁之言的影響力很大,但是青年男女也開始勇於主張戀愛與婚姻要自己作主,比起他們的父母,他們有更多的機會認識朋友,戀愛的對象可能是學校的同學,也可能是職場上的同事,總之,從個人意識覺醒而出發的自由戀愛,是1920、30年代很常被討論的主題。

臺灣廣播電臺成立-民雄放送所

1925年臺灣首次進行實驗廣播成功後,1928年臺灣總督府成立「臺北放送局」,正式開始臺灣的廣播事業。雖然現在許多人都認為臺北二二八和平公園內的「臺北放送局」就是1928年廣播事業開展的原點,不過,這是錯誤的說法,1928年的「臺北放送局」其實是改造臺灣總督府遞信部(相當於交通部)的一部分廳舍而成。臺北二二八和平公園內的「臺北放送局」是直到1930年才落成使用的館舍。 臺北放送局成立之後,又陸陸續續成立「臺南放送局」、「臺中放送局」、「嘉義放送局」、「花蓮港放送局」和「民雄放送所」,這幾座放送局在戰後仍然作為廣播電臺使用。其中要特別介紹1938年動工、1940年落成的「民雄放送所」。由於1932年位在南京的國民政府成立高功率的電臺,放送抗日思想,在臺灣不僅聽得到,還會蓋臺。總督府為了反制而成立民雄放送所。由於是高功率放送所,1941年日本也以此為據點,向南洋發送廣播。1949年,「民雄放送所」由中央廣播公司接收,改為向中國心戰喊話,有時為了掩護,還會播放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歌,後來又以「自由中國之聲」為臺呼。鄧麗君的歌聲,也是這樣漂洋過海到中國的。

收音機體操

「JFAK、JFAK,這裡是臺北放送局,全島的各位,大家早安,現在要開始做收音機體操了。那麼,要放唱片了,各位請準備。」 (《臺灣日日新報》1934年8月10日報導) 這是1934年8月10日《臺灣日日新報》的報導,日治時期民眾一起跟著收音機流瀉出的音樂節奏擺動手腳,是老一輩的共同記憶。 自從收音機逐漸普及之後,臺灣在1930年開始推動收音機體操。收音機體操的動作很簡單,任何人都可以做,報紙上甚至報導過纏足的老婆婆在雨中也能做收音機體操的報導。收音機體操於每日早晚各播送一次,至於播送的時間,依照冬夏季節不同而微調,原則上夏季早一些,約是6點或6點半開播,冬季則是7點或7點半。 過去學校的運動會常常將收音機體操作為表演項目之一,大家一起排隊,整齊劃一地做著體操動作,和我們小時候做國民健康操的畫面如出一轍。其實,不只是在學校,在工廠、公家機關等單位,大家都是每天按時做著收音機體操。為了推廣,政府甚至舉辦過收音機體操大會,讓大家在同一時間一起活動身體。收音機體操就是這樣成為民眾生活中的經典回憶。

玉音放送-從廣播聽到戰爭結束

臺灣在1895年至1945年的50年間,臺灣雖然是屬於日本的殖民地,也有不少皇室成員來過臺灣,但是臺灣人是沒有聽過天皇的聲音的,在二次大戰結束以前,天皇被視為是「現人神」,也就是長得像人一樣的神,需要被國民所尊崇與敬重,由於民眾如果是在收音機前面聽到天皇的聲音,政府並不能確保每一個人都能以恭敬的姿勢來聆聽,可能會有其他不敬的動作或行為,因此在過去,廣播電臺總是盡可能地避免播放天皇的聲音。 直到1945年8月15日,天皇的聲音第一次從收音機中流洩出來,當時稱為「玉音放送」。那天中午,昭和天皇透過廣播向民眾宣讀停戰的詔書,在歷史上,我們就稱這段錄音為「玉音放送」。 1945年8月15日當天中午,中午報時以後,廣播員表示「現在有重要的廣播,請大家起立」,要求大家起立,正是因為接下來要播送天皇的聲音,所以要收音機前的大家保持恭敬的態度。接著由情報局總裁下村宏說明天皇要親自對全國國民宣讀大詔」,在日本國歌演奏完畢之後,透過廣播,錄音帶緩緩地將它所收錄、由天皇親自朗讀的聲音播送出來,接著再次演奏日本國歌,之後,情報局總裁下村宏再次說明「玉音放送」結束。不過,因為詔書是用很艱深的日文寫成,一般民眾可能無法聽懂,所以最後再由播音員說明剛剛天皇演說的內容。 聽到天皇的「玉音放送」,知道戰爭結束的臺灣人,有的人哭了,長久以來被教育的「必勝」落空了;有的人笑了,開心地迎接戰爭結束。

按下收藏,就會將頻道收錄進您的
會員功能 > 收藏頻道
再也不會忘記找不到喔!
我瞭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