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臺灣的西部幹線鐵路,在臺中一帶分成「山線」和「海線」,不知道有沒有聽眾朋友想過,為什麼鐵路要在臺中地區一分為二,鋪出山線和海線?臺灣在1908年西部幹線鐵路全線通車以後,公司行號越來越常利用鐵路載運貨物,火車每節加掛貨車車廂來消化日漸成長的貨運量。不過,臺灣中部有地形上的限制,從苗栗的勝興開始,地勢逐漸上升,當時的火車動力並不像今天的火車,效能沒有這麼好,因此,中臺灣爬升的地形對當時的火車來說,是很大的負擔,載運貨物時,若要經過中臺灣這一帶,不得已必須卸載部分貨運車廂,減輕重量才爬得上去。久而久之,累積未載的貨物越來越多,就拖延了貨運的效率,造成臺灣史上知名的「滯貨事件」。
當時官方為了改善這樣的現象,決定沿著坡度較為平坦的海岸線,另外鋪設一條鐵路,來紓解貨運「塞車」的問題。不過,消息一傳出,臺中地區的士紳群起反對,他們擔心如果另有一條鐵路從海岸線經過,會使偏山區的臺中市一帶沒落,所以非常恐慌。但是貨運量不足的問題也必須要解決,所以官方還是強勢地鋪設了另一條鐵路,也就是今天的「海線」了。海線鋪好以後,果然有效消化了拖延已久的貨物,解決了「滯貨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