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策展
世界地球日-和孩子一起愛地球
要懂得愛惜自然,首先要親近自然。 然而平時工作已經很忙碌,該如何帶著孩子一起接觸自然,認識自然呢?(文字:周鑫听)
分享至
9
1360

1969年發生一起一起嚴重的漏油事件:加州的聖塔芭芭拉外海的油井發生爆炸,300萬加侖的油噴發,造成許多生物的死傷,卻也喚起了人們對於世界環境保護的感知。

1970年的4月22日,「世界地球日」誕生了。蓋洛‧尼爾森(Gaylord Nelson)和丹尼斯‧海斯(Denis Hayes)號召2000多萬的民眾走上街頭,呼籲人類愛地球,停止破壞。

 

50年過去,我們的地球變得怎麼樣了呢?

對抗極端氣候,以更環保的方式對待地球已成為各國的共識。除了既有能源與環境政策的執行,我們仍需回歸教育,用過往的經驗教育孩子如何與自然共處,為自己的未來打下基礎。

 

要懂得愛惜自然,首先要親近自然。
 

然而許多家長的共同問題是:平時工作已經很忙碌,也不具備自然生物背景,該如何帶著孩子一起接觸自然,認識自然呢?

 

人稱熱血阿傑的黃仕傑不僅是電視節目主持人,還具備豐富的生態知識,一路玩山玩海,也出了許多關於昆蟲、生態觀察的著作。流利的言談和對於昆蟲的專業見解很難想像他其實只有國中畢業。

 

儘管小時候對於生物觀察有興趣,但是他的成績在既有的教育體制沒有辦法得到好的表現,對於生物的研究也止步於複雜的文獻資料。直到有次朋友邀請他半夜到貓空去找獨角仙,這才讓他真正一頭栽到自然生態的世界。

 

 

黃仕傑可以說是一路玩,一路學,和傳統體制內的教育完全不同。但也因為這樣,讓他更懂得如何從探索找到學習的樂趣。

只是,如果爸媽對於接觸自然沒有經驗,該如何帶領孩子接觸自然呢?

面對聽眾的提問,阿傑也給予了建議:

 

  1. 從社群開始互動
    社群平台興起之後,許多志同道合的人會成立社團分享訊息,其中不乏自然生態、戶外教育相關的社團。做為父母,可以從他人的經驗裡學習如何開始帶領孩子走向戶外。


     
  2. 帶孩子前進圖書館
    閱讀是所有學習的延伸,像是有些生態知識的繪本就很適合親子共讀,讓孩子從小培養對於生態觀察的興趣。


     
  3. 講座讓知識更豐富
    許多第一線的生態工作者會時常辦理講座,參與講座不只有機會和講者互動,還能因此獲得不一樣的視野。

     

 

延伸收聽:自然系青年─不可不知的9位自然生態作家

 

另一方面,有不少學校也廣泛納入生態教育課程。米倉國小的校本課程「河口野學堂」是個成功的例子。但是一開始,孩子們對於這樣的學習環境是有意見的:

 

「在我還沒有認識阿洪之前,我其實不太喜歡這個環境」

「覺得河很臭,那些生物很髒、很噁心」

「在淨灘活動接觸泥地之後…我才發現其實牠沒有我想像中的噁心」

「牠們其實近看還滿可愛的…」

 

(圖:米倉國小學生 陳瑀嫻 / 黃伃彤,記者張毓芹採訪)

 

阿紅不再成蟹餅 米倉國小愛鄉愛土的河口野學堂
節目名稱:阿紅不再成蟹餅 米倉國小愛鄉愛土的河口野學堂
首播日期:2021/04/20
邀訪來賓:

 

 

米倉國小的「阿紅」就是紅螯螳臂蟹,透過課程的設計、實地體驗,讓保護阿紅成為師生共同的目標。

 

老師和學生不僅長期調查,觀察螃蟹出現的地點,拍攝影片,設置護蟹地圖…

一連串實際付出的活動不只改變孩子原先對於環境的刻板印象,甚至也把影響力回饋到原生家庭或社區,提醒更多的人要注意這些陸蟹釋卵會經過的地區,減速慢行避免路殺。

 

「當這裡的人不喜愛自己住的地方,怎麼會祈求別人會喜歡?」

「我希望我們的孩子是要從喜歡自己生活的地方開始,而不是想說長大之後要想著要離開這個鬼地方」

 

不是對污染視而不見,或是消極放棄,而是盡一己之力開始改變,老師與同學日復一日的努力,逐漸累積改變人、改變地球的偉大能量。

 

校長林愛玲所說的不僅是這一堂課的宗旨,也是人類與地球相處之道的反思。

 

米倉河口野學堂
節目名稱:米倉河口野學堂
首播日期:2020/02/05
邀訪來賓:米倉國小校長林愛玲女士

 

延伸收聽:
五十二個戶外教育好點子,大自然就是我們的學校
MIT生態道館:生態教育x親子共學的最佳學習清單

 

按下收藏,就會將頻道收錄進您的
會員功能 > 收藏頻道
再也不會忘記找不到喔!
我瞭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