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策展
城市「螢」回來  系列報導(四):螢火蟲之春 點亮生態旅遊之光
「螢」回台北市,但能贏回台灣嗎? (策展人:曾鈺羢/周鑫听/徐朝晃)
分享至
55
1197

 城市「回來  系列報導之四:螢火蟲之春 點亮生態旅遊之光

「螢」回台北市,但能贏回台灣嗎?

台灣地狹人稠,靠內需的經濟只能苦撐,一直以來,都是靠出口賺外匯,這幾年,國際局勢變動大,2016年比起2015雖然已逐步緩升,但要長遠看台灣發展,確實得思考台灣利基點,創造台灣經濟新價值與新局面。

外匯與觀光,是台灣目前,也是未來可以發展的方向,以觀光業而言,過去八年,台灣觀光業靠陸客稱足場面,號稱帶來數千億的觀光收益,但以低價攬客的策略,讓旅遊品質低落,毫無文化可言,2016年,政府改朝換代,政制局勢改變,中國大陸縮減陸客人數,觀光產業變成「慘業」,因為台灣「把雞蛋放在同個籃子裡」、只靠某個國家旅客以量制價,卻沒想過未來的觀光業,不慘也難。

根據統計,2015年有超過7960萬人外國遊客前往義大利,使義大利僅次於法國,成為第二大旅遊目的地國,義大利沒有重工業,經濟收入靠的是「祖產」,因為義大利是世界上擁有世界遺產數量最多的國家,靠著這些「遺產」,他們大賺觀光財之外,從此發展出的藝術、飲食、歷史、時尚和文化,皆讓義大利成為國際旅客趨之若鶩、願意不斷造訪的國度。

台灣國土與世界遺產當然不能與義大利相提並論,但是台灣豐富的生態,卻是福爾摩莎舉世特有,以螢火蟲為例,歐洲有7-10種,日本有47種,但是台灣確定的螢火蟲就有65種,另外有5種尚未確定,光是螢火蟲,就足以展現台灣的多元生態,更別說蝴蝶、鳥類、青蛙,還有特殊地景,我們總說:「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事實上,台灣最美的風景,不可計數,豐富的生態就是一大賣點。

(圖: 木柵公園黃緣螢/台北市政府提供 黃義欽攝影)

阿里山螢來觀光客  創10億營收

楊平世的研究團隊20多年來致力於螢火蟲研究與保育工作,也推動科普與賞螢活動,東勢林場、溪頭及阿里山的螢火蟲都是團隊協助保育的成果,每年光是春季賞螢就可吸引大量觀光客,他們以科學公式進行的研究調查發現,光是阿里山春季賞螢活動,就帶來9到10億元的觀光收入,全台春季賞螢活動,就有300億元的商機,且一年比一年看好,2017年,台灣春天同步推出賞螢活動的地點,就超過250處,帶動的商機,相當可觀。

楊平世說,光是春季賞螢就可帶動觀光發展,若在加上賞鳥、賞蝶、賞鯨及特殊地景等,台灣發展生態旅遊,絕對沒有問題,而這也是台灣旅遊業,未來發展的方向。因為台灣觀光業過去幾年依靠陸客,陸客來了,拉低了旅遊品質,經常可見幾個旅客吃一碗麵、旅客餐廳用塑膠桌布、免洗餐具招待客人,毫無文化;現在陸客不來,又擔心生活無以為繼,台灣民眾的生活水準與素質高,文化豐富,只要能展現出我們的特色,就能吸引全球的人來台旅遊。

生態+文創  用文化向世界招手

台灣是個小而美的海島,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孕育了台灣的豐富底蘊,楊平世說,台灣的鳥類至少有91科,674種;蝴蝶種類近4百種,再加上鯨魚、海豚,還有火炎山、北海岸的特殊地景,台灣都值得被世界看見,也是我們發展生態旅遊的最大資產。

不過,生態旅遊還是得透過包裝,行銷台灣文化,近十年,台灣吹起文創風,從大公司到小工作室,都可設計文創商品,文創要有根,這些大自然的生物,就是最好的創作來源。

楊平世認為,台灣要再創經濟奇蹟,不能再靠過去陸客團那種低價、粗俗的旅遊模式,應該要發展精緻的生態旅遊,精緻的旅遊除了美景,還要有美食、文化特色,文創包裝就是最好的方式。

當政府鼓勵年輕人投入文創、返鄉工作時,不應該只是編列一大堆預算,規劃煙火式的活動,而是該想想如何讓年輕人在故鄉扎根,鼓勵年輕人,找出家鄉的特色,並結合當地的農特產品、地方文史與藝術,展現各地不同的文化,向世界招手,台灣若還停留在所有的景點都販售相同的商品,都還在以塑膠碗盤、免洗餐具等便宜、粗俗的行程招待客人時,台灣只會窮途末路,走不出新方向。

因為知道台灣有發展生態旅遊的潛力,今年台灣主辦世界螢火蟲年會,特別邀請10位亞洲知名的生態旅遊達人及部落客前來,不僅安排達人與螢火蟲專家學者在台北市與阿里山賞螢,台北市永康商圈發展協會也共襄盛舉,由商圈知名商店提供拿手好菜,以台灣獨特的辦桌文化,招待貴客品嚐台灣美食,希望透過年會,大大行銷台灣、提高台灣能見度。

楊平世說,陸客不來沒關係,只要台灣能轉型發展精緻的生態旅遊,就能向世界招手,吸引更多國際遊客。

(圖:民眾對夜間木柵公園飛舞的黃緣螢感到好奇/台北市政府、大麥影像傳播工作室提供)

生態善循環  創造台灣新文明

台灣是個蕞爾小島,在「台灣錢淹腳目」的時代,環保意識薄弱,只要有錢賺,就大舉開發、蓋樓,幾十年的時間,福爾摩莎蒙了塵、灰暗的天空,亮不起來。好不容易,環保意識高漲,遏止了毫無限制的開發,保留了美麗之島的部分面貌。

隨著知識水平提高、公民意識抬頭、社會資訊開放,台灣民眾對環境保護的概念與意識,逐漸落實在生活中,從螢火蟲溫柔回歸這件事情,可以看見台灣民眾在生態文明的提升。

例如榮星公園螢火蟲棲地要填平還是復育的爭執多年來沒有停歇,但是最後,大家願意為這塊土地努力,付出時間、精神,挽起袖子、捲起褲管走入水池中,協助清淤,擔任志工投入生態保育工作,守護公園一方天地,這是相當了不起的公民文化,更是文明社會對生命的一種尊重。


(圖:大安森林公園野放螢火蟲及田螺找回消失25年螢火蟲/由台北市政府、大麥影像傳播工作室提供)
  
(圖:五常國小於榮星花園野放/五常國小提供)

生態有健康自然的循環,生命才能無限延續,如果我們能留一方淨土給小生物,牠們的回饋,必定超乎想像,台灣民眾有高度的環保意識,開始願意關心周遭的生物,且有越來越多的農民朋友,不再使用農藥與除草劑,願意保留給其他動物一起享用,當人類開始懂得與其他生物共存、共榮,這樣的善循環,是台灣邁入新文明的開始,是台灣發展生態旅遊的良好開端。當螢火蟲回歸大地,不只贏回生態,未來,也一定能贏回台灣!
 


用廣播延伸教育視野 ─
因為產、官、學的努力,螢火蟲終於回來台北市,也讓台北獲得2017螢火蟲國際年會的主辦權。由楊平世、燕子所主持的《自然有意思》節目中談到為什麼這個螢火蟲國際年會這麼重要,會為台灣帶來什麼影響:  
 

image of a planet called Pegasi B
節目名稱:自然有意思
主題:螢火蟲系列特輯─2017國際螢火蟲年會在台北
首播時間:2017/4/11

 

點我收聽更多《城市螢回來》廣播專題 

按下收藏,就會將頻道收錄進您的
會員功能 > 收藏頻道
再也不會忘記找不到喔!
我瞭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