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策展
2020廣播線上書展─臺灣的糧食守護者
有一群默默投入農業的「糧食守護者」,他們願意在充滿挑戰的環境裡回歸農村,為臺灣農業開啟不一樣的風景。教育電臺Channel+ 精選這些在地糧食守護者的故事,希望藉由他們的聲音帶給大家不一樣的視野。 (策展人:周鑫听)  
分享至
17
1715

 



「今晚,我想來點…」

在我們用手機隨時隨地都能享用美食盛宴的同時,有數億人正處於無法獲得健康食物的危機當中。


聯合國糧農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FAO)指出,自2014年以來「飢餓」和「肥胖」的人數不斷增加。

目前全球飢餓人數將近6.9億,比2019年增加了約1000萬人,而在新冠肺炎Covid-19的影響下,飢餓的人數可能還會再增加。

 


這波疫情燒出了糧食安全的危機:若是世界各國農產品持續出口限制,台灣有足夠的糧食可以供應嗎?

 

在面對越來越嚴峻的全球糧食危機,仰賴進口的飲食是很大的風險。


民國100年農委會召開「全國糧食安全會議」,訂定了一個目標:109年國內糧食自給率要提高到40%,而在107年時糧食自給率也創下了15年來的新高,達到34.6%。

儘管如此,今年(109)年9月底出爐的糧食供需年報顯示108年的糧食自給率只有32.1%,似乎離109年40%的目標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食物不是憑空出現,也不是廉價的勞動成果。每個我們選購的食物,背後代表著農法、土地生態、生產者的勞力、貿易的公平性、運輸的成本與汙染程度、還有龐大的市場機制。

 

臺灣過去也曾有過高達56%的糧食自給率,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務農也面臨到不一樣的挑戰。

 

有一群默默投入農業的「糧食守護者」,他們願意在充滿挑戰的環境裡回歸農村,為臺灣農業開啟不一樣的風景。

 

教育電臺Channel+ 精選這些在地糧食守護者的故事,希望藉由他們的聲音帶給大家不一樣的視野。

 

麥仔寮真的有麥仔了

背負環境污名的友善耕作團隊
節目名稱:背負環境污名的友善耕作團隊
首播日期:2020/02/10
邀訪來賓:月光下友善農場 負責人郭慧蟬


 

越來越多人喜歡吃麵食,但麵條的原料「小麥」就必須仰賴進口。你知道,其實臺灣也有本土的小麥嗎?雲林的麥仔寮200多年前就是種植大麥小麥的地方。但是現在談到麥寮,許多人只會聯想到「六輕」的工業汙染。

 

在大眾已把麥寮與污染劃上等號的年代,月光下友善農場成立了。一群熱愛打球的年輕人聚在一起,計畫著用友善耕種的方式,重現麥寮的黃金海。然而,這過程並不順利。成立月光下友善農場的郭慧蟬在《農民食堂開飯了》受訪時說到:

 

 


「人家會問我們…麥寮可住人嗎?那裏吃的東西安全嗎?」

「在展場做推廣試吃活動,民眾吃了我們的小麥甜點覺得好吃想要再多聊,當我說我們是麥寮來的,要再倒麥茶給他喝,他馬上就把杯子抽走,麥茶就這樣倒到了地上…我其實滿難過的。」

 

 

民眾的懷疑與不信任沒有把郭慧嬋擊倒,反而更加堅持,用產品連結在地,讓大家看見不一樣的雲林。

臺灣自產的小麥可以做成餅乾、麵茶,甚至連麵粉營養價值都比進口來得高。

 

 

料理連接人與地

 

另外一頭的雲林,醬油的風味正飄揚著。

 

御鼎興醬油世家第三代除了堅守柴燒醬油的製法,也跳脫傳統,用創新的推廣方式─「飛雀餐桌行動」帶領雲林農業找到出口。

 

提到「醬油料理」,一定會有人直覺想到臺式辦桌、控肉、滷肉飯等傳統的菜色,但飛雀餐桌不一樣,就連汽水、甜食都可以藉由高品質的柴燒醬油展現不同風味:醬油結合在地食材,配上如畫的花藝、詩意的擺盤、多層次的風味…每一場活動帶給參與者的都是驚喜。

 

 

(圖:飛雀餐桌行動於108年屏東客家可可料理,照片由飛雀餐桌行動授權提供)

 

 

至今已舉辦超過60場的「飛雀餐桌行動」呈現的不只是醬油,還有雲林的風貌。料理開啟了農友與消費者的對話,進而衍伸成一個良性循環的經濟效應。創辦人Ozzy(謝宜澂)在節目受訪時說到:

 

 

「我們希望來的人不是只知道醬油,而是認識雲林;我們希望不是只有個體好,而是大家一起好... 我們要做的是地域復興。」

 

解析飛雀餐桌如何復振雲林農產
節目名稱:解析飛雀餐桌如何復振雲林農產
首播日期:2020/02/03
邀訪來賓:雲林西螺「御鼎興」製醬師/ 飛雀餐桌行動 發起人謝宜澂

 

我們吃了什麼?

 

 

「有消費者跟我們說他們不吃醬油,但是他們吃乾麵、吃滷肉飯…但是這些東西裡面就是有醬油啊!」

 

謝宜澂在受訪時提到消費者的反應,其實值得我們深思。

習慣外食的便利性讓我們正逐漸喪失對於飲食的理性:不知道自己吃下去什麼東西,也不知道餐桌上的食物是怎麼生產、從哪裡來的。

 

於是,「食農教育」在近幾年成為學校的熱門議題。但是都市學校要如何做食農教育?別說學生,有些老師對於農業也是陌生的,要如何教導孩子?

 

新北市三民高中的國中部,有兩位老師身體力行,帶著孩子一起從生活中了解農業。莊豐萁和呂逸萍兩位老師的農村經驗完全是零,當初接下食農教育規劃與執行時可是做足了功課。

城市的孩子沒有農業的環境,所以他們便帶著學生,從「消費」開始思考:便宜、好吃、品質又好的食物是怎麼來的?這世界上真的有這麼完美的產品嗎?他們給了學生一個任務:

「我們讓孩子用兩堂課的時間到超市去尋找『四章一Q』標章的產品有哪些?哪些是當季的食材…最後要在有限的預算裡買到友善的食材…」


 

關於都會區校園的食農教育
節目名稱:關於都會區校園的食農教育
首播日期:2020/03/09
邀訪來賓:三民高中食農教育計畫主持人莊豐萁,三民高中食農教育老師呂逸萍

 

透過小組的分工與討論,孩子這趟買菜行程看見不一樣的東西,也對於消費市場有了認知。完整的課程規劃不僅改變了孩子,也改變了老師。

 

107備課時進行到糧食自給率的議題,莊豐萁老師才驚覺過往的烹飪課的教學內容幾乎都是蛋糕、麵包等需要大量仰賴進口原料的麵食,臺灣米的角色被削弱了。因此,108年在實作課的時候就把主角換成了米:

 

「我們一直跟學生說用消費去投票,因此我們實作課就採用友善耕作的米,而且還是用新北市在地的米…」

 

 

走出超市後,他們帶孩子到了水梯田實際去了解農業環境做生態觀察。然而,這趟行程卻意外地讓孩子上了珍貴的一課:

 

在貢寮水梯田觀察生態時,孩子在田裡發現了一隻水蠆。當時的導覽老師就要孩子用罐子把水蠆裝好,等等可以回農舍和大家解說田裡的生態。但沒想到孩子一個不小心跌倒,罐子倒在田裡,水蠆也消失無蹤。

 

「水蠆不見,就算了。」原本大家都這麼想,但沒想到導覽老師態度變得很嚴肅,非常認真地趴在田裡,仔細地尋找水蠆好久,終於找到。

 

為什麼要這麼嚴肅、認真地在田裡找一隻不起眼的小蟲呢?

 

「你們知道嗎?你們都是過客,這隻小小的生物才是這片土地的主人。」

「就是因為大家都不認真地去看待每一個生命,所以我們才會破壞這片土地…如果我們用心,我們的大自然就不會是今天這個樣子…」

 

當下孩子們才懂得為什麼老師要執著於找到這隻小蟲。不小心把水蠆弄丟的學生在活動結束後寫了很長一篇的反省文,但同時也表示自己這才了解到每個生命都是重要的、有意義的。

 

我們怎麼對待土地,土地便怎麼對我們。

 

面對全球性的糧食危機,改善貧窮、精進農業技術、改變生產型態都需要時間去一步步兌現,而我們現在能做的就是盡自己可能改善消費與飲食的習慣:選擇在地食材、盡量吃原型食物、珍惜食材不過度消耗…

 

食農教育不只是孩子的作業,而是身為消費者的我們必須終身學習的課程。

 

更多臺灣糧食守護者:

白米炸彈後的一片彩色田園
節目名稱:白米炸彈後的一片彩色田園
首播日期:2020/01/06
邀訪來賓:「彩田友善農作」執行長楊儒門

 

無人機專家黃瀚守根基翻轉農業
節目名稱:無人機專家黃瀚守根基翻轉農業
首播日期:2020/05/25
邀訪來賓:「日出禾作」電光部落有機稻農/無人機代噴業者黃瀚

 

有機時代來臨 畜牧的希望與危機
節目名稱:有機時代來臨 畜牧的希望與危機
首播日期:2020/06/29
邀訪來賓:甜心有機牧場 共同創辦人/台南港墘農場有機青農徐紫珊

 

兒童推薦收聽:

 

食物浪費大問題
節目名稱:食物浪費大問題
首播日期:2020/04/02
邀訪來賓:八里國中生物老師王俊凱,林芳如、張育晟、游婷安、洪子文


 

全球糧食危機是大問題?
節目名稱:全球糧食危機是大問題?
首播日期:2020/05/07
邀訪來賓:林芳如、張育晟、游婷安、洪子文、呂宜臻,新北市八里國中生物教師王俊

 

什麼是「產銷履歷」?
節目名稱:什麼是「產銷履歷」?
首播日期:2020/07/02
邀訪來賓:張育晟、游婷安、洪子文、呂宜臻、林芳如,新北市環境教育講師王俊凱

 

 

大人的食農課:【農民食堂開飯了】精選系列:https://bit.ly/2GZ2BcW
4-12歲孩子的食農課:【好好吃大作戰】 https://bit.ly/3nMT61d

 

按下收藏,就會將頻道收錄進您的
會員功能 > 收藏頻道
再也不會忘記找不到喔!
我瞭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