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備好,一起老
文字:周鑫听(2020.09)
面對高齡化的社會,我們做好準備了嗎?
根據國家發展委員會統計,臺灣預計在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至2070年,超高齡(85歲以上)的人口將從2020年的10.3%增長至27.4%。
高齡化的社會,不只政策、軟硬體設備要跟上未來趨勢,人民也應該有意識地規劃自己的老年生活,甚至參與和體驗銀髮族的活動。教育電臺Channel+專題策展要從全球到地方,從數字到生活,一起來探討:我們怎麼面對慢慢變老的自己?
「為什麼我們明明愛著父母,卻無法好好跟他們相處?」
人們對於「老」的意識,往往是從自己的父母開始:什麼時候母親的白頭髮變那麼多了?為什麼父親最近這麼健忘?
首播日期:2018/12/15
邀訪來賓:台北榮總醫院 高齡醫學中心陳亮宇醫師
面對父母老化的行為許多人是沒有準備的,因此在照顧上容易發生衝突。有些家屬無法接受父母逐漸有失智的趨勢,在照顧與事業無法兼顧的情況下身心無法取得平衡,也不知從何找到合適的管道尋求幫助。
許多照顧者的處境,或許可以和父母一起在「高齡門診」找到平衡的辦法。高齡醫學除了從生活起居中了解長輩目前需要的協助,更重要的是深入了解長輩心理層面的問題。台北榮總醫院高齡醫學中心主治醫師陳亮宇就提到:
「其實我們在門診的時候會扮演和事佬的角色:我們除了解老人家的需求,也會去看他們和家人互動的模式,有哪些需要調整地方…」
陳亮宇醫師不否定照顧過程裡的家人和長輩情緒上的衝突,因為只有家人才會最直接把內心的感情真實的表露出來。更值得關注的是:必須要有方法循序漸進地調整,並且了解長輩行為背後代表的意義是什麼。
許多長輩看似對生死淡然,但行為卻反應出對死亡的恐懼以及感受自己喪失價值、不被重視的低落感:
「我們會鼓勵老人家去參加志工行列或是其他活動,找到新的生命意義…例如有些過去當老師退休後,他還是可以帶活動而起做的不錯,找到了自己的特殊性…」
老有所用:從新認識自己
「童庭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的成立有一部份和執行長葉裕明的爺爺有很大的關係。在爺爺的喪禮上,葉裕明才知道爺爺生前透過佛堂幫助了許多人,為他們找到人生的光明面。長輩所要的,除了傾聽、心理陪伴與療癒,其實還有更多可以證明自己生命價值的機會:
「我們基金會在推動的是老有所用的概念…不是叫長輩們出來工作,而是希望他們找到人生新的目標。」
在烏日的種子工作坊就是一個很成功的在地銀髮平臺:除了提供長輩活化學習的課程、志工和居家照顧外,對外營業的烘焙坊也讓長輩學習之餘有一個可以實踐、與其他人互動交流的空間,打破老人就是「負擔」刻板印象。
服務長者是基金會的主要目的,但是青銀世代的融合其實是整個社會未來的趨勢。面臨社會的轉變、人口的壓力,青銀世代間的隔閡起因是缺乏溝通,而葉裕明主動將長者化身為講者前進校園和學生對談,也讓年輕學子學習如何傾聽長者,閱讀長者豐富的人生故事。
首播日期:2019/09/13
邀訪來賓:童庭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執行長葉裕明
首播日期:2019/09/20
邀訪來賓:童庭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執行長葉裕明
我們的城市,準備好了嗎?
人口老化再也不是資料上片面的數字,而是迫切需要被解決的問題。臺灣預計在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即便我們做好了心理準備、理財規劃,但是都市空間等硬體設施的規劃能否趕上人口老化的速度?我們的城市有沒有更多適合長者活動的空間?社區老了,建築有沒有更新、有沒有電梯?
「我們整個城市整個社區之中。如果你的老人家人口很多,你就應該要為了一定比例老人家的這個現狀來重新設計…你的城市或許不一定要重新設計,但是他可以讓大家更方便的使用!」
然而,高齡社會並不代表單方面高成本的支出,也可能是未來經濟發展的一個契機。
「過去我們會認為,一個人老去了就沒有消費力,但現在不是這樣。」
首播日期:2019/01/20
邀訪來賓:新光銀行文教基金會副執行長湯傑郎
根據美國AARP(美國退休人員協會)的研究指出樂齡經濟已躍升為全球第三大經濟體,長者也是對社會經濟具有一定的貢獻。重點是未來在政策、城市設計與福利制度上我們有沒有足夠完善的機制去應對與支援,讓整個社會可以陪伴我們一起「好好老」。
推薦收聽:
👉銀髮新視界
按下收藏,就會將頻道收錄進您的 我瞭解了會員功能 > 收藏頻道 再也不會忘記找不到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