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廣播線上書展─聲軌:記憶裡的廣播史
窗台的收音機被陽光曬得斑駁,音樂在時光的間隙裡流瀉,在記憶裡流動。
對於許多人而言,廣播是一種特別的存在。
首播日期:2020/02/10
邀訪來賓:國立臺灣圖書館編審蔡蕙頻
1925年台灣首次進行實驗廣播後,便陸續成立了「台北放送局」、「台南放送局」、「台中放送局」、「嘉義放送局」、「花蓮港放送局」和「民雄放送所」。
其中民雄放送所具有特別的意義:從一開始對抗南京的國民政府,而後成為日本向南洋發送廣播的據點,在1949年由中央廣播公司接收後,也成為向中國心戰喊話的利器,而鄧麗君的歌聲也藉此飄洋過海到中國。
首播日期:2020/02/11
邀訪來賓:國立臺灣圖書館編審 蔡蕙頻
「JFAK、JFAK,這裡是臺北放送局,全島的各位,大家早安,現在要開始做收音機體操了。那麼,要放唱片了,各位請準備。」
除了政治角力,廣播也形塑了生活,成為那年代民眾共同的記憶。1930年代的收音機體操就是個例子:早晚各播送一次,無論是學校、工廠或是公家機關,從歷史資料裡面都可以窺見民眾做收音機廣播體操的紀錄。
首播日期:2020/02/12
邀訪來賓:國立臺灣圖書館編審 蔡蕙頻
1945年8月15日中午,日本天皇宣讀停戰詔書的聲音從收音機裡傳出來。這是人們第一次透過廣播聽見天皇的聲音,在歷史上稱為「玉音放送」。
在二次大戰結束以前,國民須要尊崇與敬重天皇。當時的政府因為不能確保每個人都能在收音機前對天皇保持恭敬的姿勢,因此電台會盡可能避免播放天皇的聲音。
1945年8月15日當天中午,播音員表示「現在有重要的廣播,請大家起立」,要求大家起立保持恭敬的姿勢, 接著由情報局總裁下村宏說明天皇要親自對全國國民宣讀大詔。天皇錄製的聲音從收音機播放出來,用艱澀日文朗讀的詔書最後再由播音員加以說明,宣告戰爭的結束。
首播日期:2020/02/14
邀訪來賓:國立臺灣圖書館編審 蔡蕙頻
1950年代,民營的廣播電台陸續成立。儘管因為當時的政治氛圍播出內容須經審核與限制,廣播還是成為當時人民的主要娛樂,甚至是一種學習的管道。1960開播的教育廣播電臺也因應特殊的教育功能,提供學科的教學節目,成為失學民眾的空中補習班。
以教育電臺早年的「基本國語教學」為例,最主要的目的是讓民眾學習國語的發音,因此三位主持人的發音都十分「字正腔圓」,放慢語速,讓民眾可以自我反覆朗誦。
首播日期:2020/02/25
邀訪來賓:
首播日期:2020/03/10
邀訪來賓:
過去九十幾年的歷史,廣播逐漸展現新的面貌。除了透過網路展現更多元的觸角,回憶裡那些廣播歷史的記憶也被復刻了。教育電台至今日仍有節目特別規劃了廣播體操單元,配合晨起的時間、錄音室現場畫面直播的科技,讓聽眾不管是透過收音機、或是手機網路都可以跟著做體操。
無論經過多久,廣播始終是一種忠誠的陪伴,讓獨處的人不孤獨,讓孤獨的人不孤單:而廣播的發展也沿著歷史軌跡,見證時代的變遷。
按下收藏,就會將頻道收錄進您的 我瞭解了會員功能 > 收藏頻道 再也不會忘記找不到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