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與地震共存
同步字幕係由系統自動辨識產生,僅供參考!節目內容係屬著作權所有,請勿任意轉載利用,詳見本臺版權宣告

與地震共存

1
81
邀訪來賓:震識 - 地震知識網副總編輯潘昌志先生播出日期:2018/03/26

  2016年 規模.6的高雄美濃地震造成唯冠大樓倒塌,總計117人死亡。2010年規模6.4的高雄甲仙地震,造成五十四萬戶停電。2006年規模7.0的恆春地震造成多條海底電纜中斷,導致網際網路、國際電話服務停擺,以及近年來影響最恐怖的,1999年,規模7.3的921大地震,造成2415人死亡,5萬棟房屋全毀。我們活在一個無法免除地震的國度,該如何智慧地與地震共存,讓災害來臨時能有效減少傷亡與財產的損失,是每個人都應該積極了解與實踐的課題。

本集教育電台「微型點子對撞機」邀請到「震識-地震知識網」的副總編輯,地球科學科普專欄作家潘昌志老師,省思這塊土地上曾經發生過的地震,探討當地震來臨時,你應該做好的準備。

為了能減輕地震所帶來的災害,不僅要了解地震的特性,更要根據每一次地震的慘痛經驗,化為制度與技術的改善方向。從台灣近兩百年的歷史來看,較早期的1848年彰化地震、1862年台南地震、1906年梅山地震,造成了1030人、1700人與1258人的罹難,佔據了台灣地震死亡人數紀錄的第三至第五名;1935年新竹-台中地震,是史上傷亡最慘烈的地震,高達3276人罹難。1964年白河地震後,政府更加重視地震災害所帶來的影響,頒布了「防救天然災害及善後處理方法」;至今仍讓許多人印象深刻的1999年921集集地震,正是強地動觀測開始發展,由於定位時效最快,也促成了發展成今日所使用的地震預警系統。並促成了民間開始興起採用耐震建築的風潮。

在地震中,最主要的傷亡主要來自於建築物的損毀。因此,探勘各地的地質特性,來找出地震潛在危險的區域,避免建物的興建。以及在建築物的技術與法規上強化耐震,就有助於減少地震發生時帶來的災害。不過,震災並不只有建物損害而已,例如921地震時,山區的山崩導致堰塞湖威脅下游居民、石岡壩受損導致大台中居民缺水;2004年印度洋大地震導致南亞海嘯,造成29萬人死亡或失蹤。在這些歷史上的嚴重地震中,我們也可以發現,造成傷亡並不只是地面的劇烈搖動或破裂,還會有土壤液化和海嘯的影響。同時,震災也並不只是離震央越近就越嚴重,盆地與軟硬地質交界處,會造成地震波傳遞速度的差異,而引發局部地震放大。也因此,就區域或城市發展來看,如果想要減少震災損失,要考量的不僅只有斷層,更需要全面考量到各種地質環境,與相關民生資源在賑災時的受損可能。

而對於個人的準備來說,從日本的經驗來看,許多家戶都會存放「地震包」裡面多有存放一到三天的糧水、照明設備、身分文件與應急金錢。準備更為完善的地震包,還會有像預備藥物、通訊設備、生火裝置、備用衣物等的配置。在日本當地的學校,也會為每一個學生準備「防震帽」,可以在地震發生的幾秒內,立即戴上保護頭部遭受掉落物碰傷。同在地震頻繁的國家,或許我們都該捫心自問,在下個大地震來臨前,我們都盡力做好準備了嗎?

心得筆記
播放時間00:00
微型點子對撞機
微型點子對撞機
首播日期 :
2018/01/01
主持人 :
廖英凱

本節目為知識導向型節目,節目名稱為「微型點子對撞機」,此名稱發想自世界最大的科學實驗設備「大型強子對撞機」。希望在此節目中,經由受訪者所分享的知識和好點子,能交集碰撞出聽眾從未關注、從未想像過的新視界。
  
  節目製作人暨主持人,因擁有多年科學傳播經驗、同時身兼公部門培力課程講師並提供顧問性質服務。因此,於節目內容部分,將採用與民眾生活切身相關的多元議題,以科學普及的方式講解議題涉及的科學與科技素材,藉以幫助聽眾理解生活中的科學本質、科技發展與產業趨勢、教育培力方向與職涯發展參考。
  節目核心為一人物專訪性質的節目,單元名稱為「點子對撞機」,邀請相關領域的知名專家學者、有顯要貢獻的從業人員,透過主持人訪談的形式,引導並協助受訪專家,提供可讓目標聽眾有效吸收理解的知識或議題。

52
按下收藏,就會將頻道收錄進您的
會員功能 > 收藏頻道
再也不會忘記找不到喔!
我瞭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