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點子對撞機

首播日期 :
2018/01/01
主持人 :
廖英凱

本節目為知識導向型節目,節目名稱為「微型點子對撞機」,此名稱發想自世界最大的科學實驗設備「大型強子對撞機」。希望在此節目中,經由受訪者所分享的知識和好點子,能交集碰撞出聽眾從未關注、從未想像過的新視界。
  
  節目製作人暨主持人,因擁有多年科學傳播經驗、同時身兼公部門培力課程講師並提供顧問性質服務。因此,於節目內容部分,將採用與民眾生活切身相關的多元議題,以科學普及的方式講解議題涉及的科學與科技素材,藉以幫助聽眾理解生活中的科學本質、科技發展與產業趨勢、教育培力方向與職涯發展參考。
  節目核心為一人物專訪性質的節目,單元名稱為「點子對撞機」,邀請相關領域的知名專家學者、有顯要貢獻的從業人員,透過主持人訪談的形式,引導並協助受訪專家,提供可讓目標聽眾有效吸收理解的知識或議題。

52
台灣能源展望

能源是國家發展,社會穩定的命脈。近幾年伴隨著氣候變遷、非核家園、再生能源發展與815全台大停電等不同的事件。台灣的能源應該如何發展,不同能源應該如何選擇,是今天討論能源政策難以忽視的要題。本集教育電台「微型點子對撞機」邀請核能流言終結者創辦人黃士修,與我們一同探討思考能源政策這個大哉問,有哪些不能忽視的面向與哪些無法迴避的阻礙,以十年為尺度,以百年為期,我們又該如何思考台灣能源的未來。   談論未來的能源規劃,必須先對過去與現在的能源占比有所理解,雖然在能源政策中,往往佔據最多目光與討論熱度的,是核能的存廢與再生能源的發展與合理補助等。但不過是對於台灣或世界上多數的國家與地區,使用量最大的能源其實是火力發電。以2016年的能源發電量占比來看,核能發電佔了13.5%,燃煤發電佔了36.9%,燃氣發電佔了36%,而再生能源僅有5%。   導致這樣的發電量比例,主因是過去數十年來再生能源技術並不成熟,自然條件也缺乏水量豐富的河川可以發展水力發電,因此需要以火力發電為主。1973年,全球爆發第一次石油危機,使油價倍增,導致政府決定開始發展核能發電,以避免油價波動對電價的影響。   這樣發電結構最大的問題,其實是我們有超過九成以上的發電原料都需要仰賴進口,無論是經濟上會容易受到原物料影響,對於國家安全或能源穩定上,也必須考量因戰爭、區域動盪或是天災使進口時程延誤,而導致停電或限電。   除此以外,311東日本大地震後,使民眾對核能發電恐慌而促成政府的非核家園政策,以及進數十年來對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的重視,迫使世界各國無不積極發展低碳能源。因此,再生能源變成了滿足以上條件的解法之一。   然而,再生能源有間歇性與低能量密度的限制。所謂的間歇性,指的是再生能源的發電,並無法如火力核能機組般,開啟後便能產出穩定持續的電力。再生能源中的太陽能會受日夜、太陽角度、天氣的影響;風力發電也受限於大自然的風勢必無法如鍋爐運轉般地恆定;而地熱與海洋能等仍存在自然條件的限制與待解的技術瓶頸需克服。   不同能源與發電方式,各有其特性與限制,為能有系統地討論能源政策,黃士修建議大家應試著找出每一種能源的「3E」,3E分別指的是:Economics(經濟), Environmental(環境), Energy Safty(能源安全),只有在兼顧各種不同需求的面向,不刻意忽視不同利害關係人的主張與在意的核心價值觀,並對各種能源的特性與限制有所理解,才有可能開展深度的政策討論。

怎麼當隻壞細菌?

西元1346至1353年,人類史上最嚴重的傳染病之一,黑死病,在中世紀的歐洲蔓延。造成了大約七千五百萬人死亡。大量人口的喪失,改變了歐洲的社會結構、嚴重打擊了農業發展、也減少了人們對宗教的信心,不過也間接促成了日後的宗教改革。今天,科學家與歷史學家認為,黑死病是來自一種已經滅絕的細菌,鼠疫桿菌所造成。 歷史的恐怖教訓,似乎也證成了今日人們對細菌的恐懼,並表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例如市面上廣泛銷售的抗菌容器或材質;標榜提高抵抗力來防禦細菌的健康食品;或是各種滅菌的產品或方法等等。但是,這些對細菌恐懼是生存的必要還是過度恐慌了呢?小小的細菌又如何導致旁大的人體如此受創呢?本集教育電台「微型點子對撞機」邀請到花蓮慈濟大學生科系,江湖人稱細菌人的陳俊堯老師,與我們分享細菌致病的原因與迷思。 要談論細菌致病前,恐怕得先了解一下細菌這個龐大的群體。如同人類般,其實多數人們都是善良的,壞人雖然猖狂且危害甚大,但往往只是少數了。細菌的世界中也是如此,2016年,Sender R等人的研究指出,人體裡的細菌,數量跟我們的人體細胞幾乎差不多。我們幾乎可以說是與細菌共生。統計至今,全世界有百萬種不同的細菌,事實上能夠造成生病的「病原菌」,其實只是少少幾種而已。這些能致病的病原菌,在造成傷害之前,必須先設法進入人體中。以我們常常聽過吃到不 潔的海鮮,或是生食海產而導致的食物中毒為例。這很長是因為吃到了腸炎弧菌的原因。首先這種具有致病的細菌,他需要能在環境中存活。例如雖然許多生物無法在高鹽份的海水中存活,但腸炎弧菌剛好能適應海水的環境。這些弧菌必須先進入到海洋生物體內,對抗海洋生物的免疫系統來繁衍到一定數量,而當海洋生物被漁船捕獲時,如果沒有經過充分加熱煮食或是醃漬殺菌而生食。就剛好給了這些腸炎弧菌進到身體裡的管道。不過,剛被吃進肚子裡的腸炎弧菌,並不代表就能造成傷害。腸炎弧菌必須先通過胃酸的考驗,才能進入腸子,再依序鑽過腸子的組織、進入人體循環系統、打敗免疫系統,才會開始產生病症。在多數情況下,人體的重重關卡與免疫系統默默地擋掉了許多病原菌的侵入,真正會造成病症的,往往都是在瞬間吃下過多的病原菌,或是身體抵抗力剛好低落不足時,才導致了令人痛苦的病症。 對抗病原菌,並非一定要靠抗菌產品,理解病原菌的在人體中是怎麼引發生病和傳染的機制,善用人體與生俱來的保護機制與免疫系統。同時也避免濫用抗生素而製造出更恐怖的細菌!適當謹慎地運用科技,才能與細菌共生共存,打造更健康的生活。 更多生活好科學節目內容請按此

病後人生

 在醫學教育中,有一句經常被引用的格言格外地令人心生溫暖:「醫學不只是要治病,更要能安心」。這句格言,揭示了醫療體系與眾多學科或產業的重大差異,不僅要有維繫生命存活的高度專業,更要營造出令人安心的環境。近年來,醫療體系與社會福利的革新與進展,越來越重視病患在離開醫院後,是否能得到充足的照護?既有福利體系是否能支持病患休養期間,在經濟上或照護上的必需?以及既有制度是否能減輕患者家屬的照護壓力與負擔。 本集教育電台「微型點子對撞機」,邀請到「病後人生 - 一站式服務網」的站長,同時也是衛生福利部高階管理師的羅佩琪小姐。佩琪因為父親中風而開始接觸到相關的補助與給付,才發覺有許多可以提供給病患的福利與補助,但因為資訊散落在各個部門或網站,欠缺資訊的整合呈現,如果併影與家屬沒有主動查詢到這些資訊,往往根本不知道有這些訊息的存在。而當家人生病時,家屬已是心亂如麻的狀態,更難靜下心來好好地搜尋並理解相關的資訊。因此,佩琪成立了「病後人生 - 一站式服務網」,就是希望能將相關的資訊,用更親民、更易於搜尋並適合理解的方式,提供給患者或家屬們,來即時得到協助。 這樣的資訊整合網站,事實上就是一種「資訊懶人包」。在越複雜與越急湊的情境,更有其必要性。然而,這也是在佩琪開始經營「病後人生」網站以前,政府或醫療體系所欠缺經營的方式。佩琪也介紹近年來,各醫療院所開始推動經營的「出院準備服務」,就是希望在病患 離開照護完善的醫療院所時,能夠協助媒合到縣市政府、安養機構、照護服務等不同資源。來降低病友與家屬的負擔。雖然生病不算是個太常遇到的情境,但我們也常常會聽到社會上有許多家庭,因為家人生病而嚴重影響了家人們的生活與工作,在平日能理解病後的照護與相關的資源,會非常有助於當意外來臨時,我們能更有餘裕地協助自己或親友們度過難關。今天,政府所提供相關制度上,例如勞保會有「傷病給付」與「失能給付」;如果生病是一段期間,照顧上很辛苦也有長照資源;對於一些經濟馬上陷入困境的特殊情況,其實也有「馬上關懷」與學生可以申請的「學產基金」等等。我們也可以試想看看,如果你的家人遭到意外而生病時,除了送醫以外,你是否對這些已經存在的病後資源,有所了解了呢? 生病不只是醫生和病人之間的事,良好的社會福利、補助與給付、照顧的機構和資源,可以降低照顧病人的負擔。但是這些寶貴資源,仍然有著「不知道,就沒份」的限制。以及過多複雜難以記憶兼顧的困境。在本集結目中,我們介紹了佩琪所經營的「病後人生」網站,與近年來推行的「出院準備服務」等資訊整合的服務平台。就是希望能透過整合跟生病之後有關的資源來協助病友與家屬們。也期望這些病後資源的介紹,與現狀的不足之處,能成為未來醫療體系的改進方向。讓我們的醫療與照護,在急難的時刻,能成為令人安心的後盾。  

城市養蜂是BEE要的

我們都知道蜜蜂會採花釀蜜,是植物可以授粉繁殖的重要功臣。但在大都市中,明明也有許多人工種植的花卉,但卻不太容易見到蜜蜂,而且更難有可能看到蜂巢。那麼,大城市裡的植物族群,又該如何繁衍存活呢?本集教育電台「微型點子對撞機」邀請到【城市養蜂是BEE要的】創辦人王庭碩,張又文,探討他們如何靠著昆蟲學的專業,推廣與經營著在城市中養蜂的事業。   【城市養蜂是BEE要的】是一個推廣都市養蜂的新創團隊,由台大昆蟲所博士生王庭碩,與已經從台大昆蟲所碩士班畢業的張又文所組成。他們以推廣「獨居蜂旅館」的設備做為推廣城市養蜂的方法。我們可以試想,城市雖然都是水泥叢林所組成,但城市中仍不乏綠化的植披與家家戶戶種植的花草。如果我們希望我們所居住城市的生態系可以多元且穩定,自然我們也需要在城市中,能有著維繫開花植物生存的生態系,自然少不了蜜蜂的存在。不過,比較尷尬的是,常常我們雖然在人行道上會看到大批花卉,卻很少見到蜜蜂,這往往是都市中的花卉,很多都是每個幾個月就翻新換了一批新的來,總之我們總是會看到五顏六色的話,但卻對蜜蜂蝴蝶等授粉功臣難以見到。   因此,如同在城市裡種花一般,在城市中養蜂,也是有助於提升城市綠化品質的。事實上,城市養蜂在國內外已經有許多團隊與許多不同的方式在進行中,我們也可以看到一些團隊,在台北市大安區這樣繁華地區的建築物樓頂,看到幾箱蜂箱,居住著數萬隻的蜜蜂採花釀蜜著。但對於【城市養蜂是BEE要的】的團隊來說,他們相印養蜂一定要審慎評估,並要有對蜂類的充足知識。在開始養蜂前,更重要的是要做好環境的綠化,與蜜源植物的栽植。王庭碩認為,城市養蜂的先決條件是要讓蜜源穩定,如果家家戶戶都能在窗台種植兩三盆如九層塔、鬼針草這樣能輕易照顧的蜜源植物,就能營造對蜜蜂很友善的環境,讓整體生態品質更穩定。   不過如果真要開始養蜂,也不一定要擺一大箱成千上萬隻的蜜蜂在自家。【城市養蜂是BEE要的】團隊著重於一種我們很少關注的蜂,獨居蜂。我們平常對蜂的印象多半是蜜蜂,他們有一個巢,裡面會有一隻蜂后,有許多負責工作的工蜂與雄蜂,形成了一個龐大的集團。或著是可能聽說過消防隊被要求要協助清除虎頭蜂的巢,也依樣式有一個蜂巢,裡面則居住了一大群危險許多的虎頭蜂。但是在蜂類的世界中,其實種類有七成以上的蜂,都是屬於獨居蜂,他們並沒有一個集體生活的蜂巢,而是一隻獨居蜂一個巢。概念就像是我們不會看到蝴蝶群聚生活一般,這種獨居蜂就像是多數昆蟲一樣地生活。他們的授粉效率比起單一隻的蜜蜂好,而且只要準備一個木製的小型「旅館」,就可以吸引獨居蜂前來居住、築巢產卵,還可以藉機觀察到獨居蜂的生態。   這就是【城市養蜂是BEE要的】團隊的目標與理念,希望藉由推廣獨居蜂旅館的設備,讓來呼籲大家重視城市中的綠化與植披,進而能更關注蜂類的生態特性與危機,作為瞭解環境,提升環境的契機。

食安問題面面觀

近年來食品安全事件頻傳,受害者往往求償無門,讓越來越多人更加提防者每一口吃進肚子裡的食物,而造成了莫大的心理負擔與社會成本。這些食安事件有一些來自政策機制的失靈,有一些來自商人牟利的惡意,但也有許多來自於錯誤觀念所導致的不必要恐慌。本集教育電台「微型點子對撞機」邀請台大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同時也是台大毒理所副教授,台灣食品安全促進協會理事長姜至剛醫師,與你一同探討面對食品安全,你應該了解的知識,你應該擁有的態度。   近幾年食安問題的出現,讓人們驚恐居然有這麼多的黑心食品,有這麼多意想不到的劣質商人就在我們身邊。想要深入了解這些食安事件,必須要從我們的飲食文化演進來理解。人類的飲食文化,在這千百年來其實有很大的改變,在農業技術與食品科技不發達的年代,人們要求的是「吃得飽」;慢慢地當食物不再匱乏時,我們希望的是「吃得好」;再隨著經濟狀況的提升與對疾病的重視,我們想要的是「吃得營養」;最後,是伴隨著近代對工業汙染的重視,以及各種食品檢驗技術的精進發展,我們想要的是「吃得健康」。也因此,伴隨著科學的發展,自然會有越來越多,過去認為是正常平凡的的飲食,但今天看起來需要有所警覺。   例如,2015年時,世界衛生組織發布公告,將香腸等經過鹽漬、醃漬、發酵、煙燻的加工肉品,判定為1類致癌物,也就是有明確證據指出對人體有致癌影響。此一公告發布後,眾多肉品商,與飲食文化中有獨特醃肉的國家或民族無不震驚。   又例如世界衛生組織很早就認為游離輻射具有致癌性,而2016年底,日本福島鄰近地區食品進口時,人們也非常恐慌這些食品如果遭受輻射汙染,食用的話豈不嚴重影響健康。   還有許多食安的事件,像是利用不合法的銅葉綠素將橄欖油染色、將地溝油精煉加工成食用油、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等等。我們怎麼能夠不恐慌這些食安事件對身體的危害?   要能清楚理解這樣的危害究竟是大是小,我們可以從毒理學的基本觀念來看。毒理學中對於毒性物質定義是:「任何在人體內形成或被人體攝取時,會奪走生命或傷害健康的物質。」十六世紀毒理學之父帕拉賽爾斯更有一句今日在毒理學中被奉為圭臬的話,他說:「所有物質都是毒物,但是只要劑量正確,毒物也會變成仙丹」。舉例來說,水是沒有毒的。可是在美國,曾經有年輕人因為參加了社團活動中比誰喝水喝得多的競賽,最後導致腎衰竭水中毒而死。又例如在古典小說中,砒霜是用來殺人的劇毒之物,可是在今天的腫瘤研究中,卻發現低劑量的砒霜,是治療白血病非常有效的藥物,並已廣泛地被醫學界使用。 因此,在看待食安議題時,我們不僅要關注這些議題中出現的化學物質,更要了解在這些食安事件中,我們實際上會接觸到的劑量,才能有效地判斷食安事件對我們健康影響的程度,而不至於造成無謂恐慌。 更多生活好科學節目內容請按此

按下收藏,就會將頻道收錄進您的
會員功能 > 收藏頻道
再也不會忘記找不到喔!
我瞭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