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點子對撞機

首播日期 :
2018/01/01
主持人 :
廖英凱

本節目為知識導向型節目,節目名稱為「微型點子對撞機」,此名稱發想自世界最大的科學實驗設備「大型強子對撞機」。希望在此節目中,經由受訪者所分享的知識和好點子,能交集碰撞出聽眾從未關注、從未想像過的新視界。
  
  節目製作人暨主持人,因擁有多年科學傳播經驗、同時身兼公部門培力課程講師並提供顧問性質服務。因此,於節目內容部分,將採用與民眾生活切身相關的多元議題,以科學普及的方式講解議題涉及的科學與科技素材,藉以幫助聽眾理解生活中的科學本質、科技發展與產業趨勢、教育培力方向與職涯發展參考。
  節目核心為一人物專訪性質的節目,單元名稱為「點子對撞機」,邀請相關領域的知名專家學者、有顯要貢獻的從業人員,透過主持人訪談的形式,引導並協助受訪專家,提供可讓目標聽眾有效吸收理解的知識或議題。

52
星座與心理測驗的秘密

  許多人認為,我們活在一個科技發達的時代,我們登陸火星、探索太空、觀測宇宙星象的秘密。但我們也會不斷地聽到身邊的朋友們討論著星座與運勢,跟隨著星座老師的生活指引,或是在網路上做著各式各樣的心理測驗,來了解自己的性格。這些東西是無稽之談,還是有其玄妙之處呢?本集教育電台「微型點子對撞機」,邀請到筆名海苔熊的心理學家程威銓,用心理學的方法,一窺占星術與心理測驗的秘密! 許多占星老師,或是報章雜誌、網站等都會提供關於各星座的運勢分析。這些運勢分析從愛情、金錢、工作到與家人朋友的相處情況,都給予了一定程度的預測與建議應對方式。在天文學、太空科技發達的今天,雖然都是基於星象的研究,占星學或占星文化,卻有著截然不同 的樣貌,也常被嚴謹的科學家斥為無稽。雖然從天文學的角度,要從天體的運行推倒到每個人的運勢變化,實在難有符合邏輯的論證,但看看這些星座運勢的建議和自己的生活處境相比,其實很多時候還真的蠻準的,也真有一些參考價值,似乎占星學的背後還真的是有一些準確度 的。但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許多占星與性格分析的用字遣詞,其實都隱含著一些模糊空間,例如:「xx座的人,你需要別人喜歡你與欣賞你,但你通常對自己很嚴苛。你雖然有個性上的缺點,但通常會加以彌補。你有很多實力沒有好好發揮成你的優勢、你的外在表現很有自律 也很自制、內心卻比較焦慮不安。有時候你會比較懷疑自己是不是做對決定或事情。......」──改編自( Wiseman,2008 ),在這樣的模糊論述中,人們會很容易選擇性地注意自己認同的事情與資訊,而覺得這樣的敘述,怎麼看怎麼準確,這就是所謂的巴納姆效應(The Barnum Effect)。 不過,整個占星文化中,並不只是利用巴納姆效應而已,事實上在占星文化中,成功的這些星座老師,他們都與觀眾或聽眾,有著一定程度的互動。星座老師根據占星術所提供的資訊,並不只是性格分析或運勢預測,還包括了許多因應時勢或社會動態的生活指引或心態建言。這些指引與建言,對現代人來說,如同有人陪伴一般,扮演了一個傾聽與回饋的角色。這樣的角色彌補了一些人心中的空缺,同樣也回饋加強了聽眾對星座老師的信任度,與對其預測的準確度。 同樣的現象也出現在網路上可以常常看到的各種非正式心理測驗,這些心理測驗同時應用到了巴納姆效應來讓人們覺得是準確的,同時也扮演著對生活的指引,而被人們所需要著。這些運用心理到心理學原理的現象或文化,或許並非全然的無稽之談,更有其被人們需要的存在必要。不過,也仍有著一些不正當的宗教或組織,利用著類似的現象來吸納信徒或斂財。理解這些心理學上的祕密,就有機會能洞悉並防範這些濫用心理學的宵小之輩囉! 更多生活好科學節目內容請按此

怎麼當隻壞細菌?

西元1346至1353年,人類史上最嚴重的傳染病之一,黑死病,在中世紀的歐洲蔓延。造成了大約七千五百萬人死亡。大量人口的喪失,改變了歐洲的社會結構、嚴重打擊了農業發展、也減少了人們對宗教的信心,不過也間接促成了日後的宗教改革。今天,科學家與歷史學家認為,黑死病是來自一種已經滅絕的細菌,鼠疫桿菌所造成。 歷史的恐怖教訓,似乎也證成了今日人們對細菌的恐懼,並表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例如市面上廣泛銷售的抗菌容器或材質;標榜提高抵抗力來防禦細菌的健康食品;或是各種滅菌的產品或方法等等。但是,這些對細菌恐懼是生存的必要還是過度恐慌了呢?小小的細菌又如何導致旁大的人體如此受創呢?本集教育電台「微型點子對撞機」邀請到花蓮慈濟大學生科系,江湖人稱細菌人的陳俊堯老師,與我們分享細菌致病的原因與迷思。 要談論細菌致病前,恐怕得先了解一下細菌這個龐大的群體。如同人類般,其實多數人們都是善良的,壞人雖然猖狂且危害甚大,但往往只是少數了。細菌的世界中也是如此,2016年,Sender R等人的研究指出,人體裡的細菌,數量跟我們的人體細胞幾乎差不多。我們幾乎可以說是與細菌共生。統計至今,全世界有百萬種不同的細菌,事實上能夠造成生病的「病原菌」,其實只是少少幾種而已。這些能致病的病原菌,在造成傷害之前,必須先設法進入人體中。以我們常常聽過吃到不 潔的海鮮,或是生食海產而導致的食物中毒為例。這很長是因為吃到了腸炎弧菌的原因。首先這種具有致病的細菌,他需要能在環境中存活。例如雖然許多生物無法在高鹽份的海水中存活,但腸炎弧菌剛好能適應海水的環境。這些弧菌必須先進入到海洋生物體內,對抗海洋生物的免疫系統來繁衍到一定數量,而當海洋生物被漁船捕獲時,如果沒有經過充分加熱煮食或是醃漬殺菌而生食。就剛好給了這些腸炎弧菌進到身體裡的管道。不過,剛被吃進肚子裡的腸炎弧菌,並不代表就能造成傷害。腸炎弧菌必須先通過胃酸的考驗,才能進入腸子,再依序鑽過腸子的組織、進入人體循環系統、打敗免疫系統,才會開始產生病症。在多數情況下,人體的重重關卡與免疫系統默默地擋掉了許多病原菌的侵入,真正會造成病症的,往往都是在瞬間吃下過多的病原菌,或是身體抵抗力剛好低落不足時,才導致了令人痛苦的病症。 對抗病原菌,並非一定要靠抗菌產品,理解病原菌的在人體中是怎麼引發生病和傳染的機制,善用人體與生俱來的保護機制與免疫系統。同時也避免濫用抗生素而製造出更恐怖的細菌!適當謹慎地運用科技,才能與細菌共生共存,打造更健康的生活。 更多生活好科學節目內容請按此

穿越時空尋訪伽利略

科博館孫維新館長曾說過「科學是一個不斷認錯的過程:哥白尼提出日心說,修正了托勒密的地心說;克卜勒提出了橢圓形軌道,修正了哥白尼的圓形軌道」每一個世代的科學家,不斷地修正前人的理論,讓我們更加接近真實。但也可能因為推翻人們長久以來的認知,而遭到責難迫害。在這些曾遭受迫害的科學家中,伽利略無疑是其中最知名也最為出色的一位偉大科學家。本集教育電台「微型點子對撞機」,中華科技史學會理事長、長庚大學通識中心的邱韻如教授,她多次親至義大利各古城小鎮,就為了走訪伽利略生前的足跡,尋訪偉大科學家的一生。 邱韻如老師專長於物理教學,更讓對科學的愛好徹徹底底地融入生活中。她不只去過義大利找伽利略,還去過波蘭找哥白尼、去捷克找克卜勒、第谷和愛因斯坦、去英國找牛頓、虎克、馬克斯威爾等偉大科學家所留下的印記。而對於尋訪伽利略的足跡來說,自然不能錯過義大利的幾個重點古城,例如羅馬、佛羅倫斯、威尼斯,以及相傳伽利略曾經做過自由落體實驗的比薩斜塔。這個在比薩斜塔上的自由落體實驗,相傳是伽利略將一重一輕的球從塔頂同時丟落。四百年以前,人們多相信越重東西掉落速度應該越快,但伽利略的實驗證實了,球的掉落速度與重量無關,顛覆了當時人們與其他科學家的主張。不過伽利略還有許多更為重要關鍵的科學成就,1608年,荷蘭人李伯謝(Hans Lippershey)將兩面鏡片靠在一起發現了望遠的效果。隔年,聽到這件事情的伽利略就馬上利用相同的原理,自製了望遠鏡。他將望遠鏡指向天空揭開了許多世人從未知道的秘密,他描繪出月面的形貌,並記錄木星的衛星。又發現金星和月亮一樣有相位盈虧,以及土星左右看起來像有兩耳的構造。他的望遠鏡,也被贈送給威尼斯的總督,設置在威尼斯最高的鐘塔上做軍事偵察的用途。這在科學與科技上的極高成就,讓伽利略成為當時最有名望的科學家,名動天下。 望遠鏡的問世,也讓伽利略能不斷累積觀察的資料,直到了1632年,68歲的伽利略出版了對近代科學影響甚鉅的《對話錄》(天文對話:關於托勒密和哥白尼兩大世界體系的對話),但也因為書籍中對宇宙的敘述有違當時天主教的教義,最終招致不公的宗教審判。為了保全性命,伽利略做出了認罪聲明,並被軟禁在且不允許接近任何與他討論科學觀念的訪客。一直到了1982年,教宗若望保祿二世(Pope John Paul II)召集學者組織『伽利略委員會』,重新調查伽利略事件。1992年10月31日,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正式向全世界宣佈,梵諦岡承認這件歷史公案的錯誤,伽利略360年的冤案終獲平反。360年前的冤案,讓偉大科學家的晚年淒涼不已,但幸好,伽利略的研究成果,依然被他的徒弟、後人,與眾多的科學研究者們給延續保存了下來。這也是今日科學家立身於世,要有不畏強權捍衛學術自由的重要理念。

震識!不可不知的地震知識!

  台灣位於環太平洋火山帶上,世界上多數的地震多發生在這個區域,從2016年高雄美濃地震、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2004年南亞海嘯、到1999年921大地震,似乎每隔五六年,就會有一場恐怖的震災出現在台灣與鄰近的國家。雖然我們活在一個地震頻傳的地區,學校教育 中也提供了些許時數的地科課程。但這些地科知識真的能幫助我們打造一個更安穩安心的環境嗎?本集教育電台「微型點子對撞機」邀請到「震識-地震知識網」的副總編輯,地球科學科普專欄作家潘昌志老師,探討你必須要知道的地震知識。 探討地震需要先理解其成因,1911年,美國地質學者李德(Harry Fielding Reid)在研究1906年的舊金山大地震時,藉由觀察到地表的破裂現象,與實驗和論證等科學方法,而提出了「彈性回跳理論」。彈性回跳理論把地殼假設成是一個彈性體,當地殼受到應力時會開始變形並累積能量。但當變形過大使岩石產生破裂,地殼便會錯動形成斷層,並在破裂的過程中釋放出能量。這個能量在地殼中傳遞,就是我們所感受到的地震。這也是我們很常會聽到某地方有斷層經過,因此不適合興建高樓大廈或精密工業的原因。 地震既然是地殼破碎時能量的釋放,也代表應該要有能量被提供給地殼。這份能量的來由,是由於地球內部並非岩石一塊,而是猶如生命體一般有能量與物質的流動。在地球的內部,由於熱對流,使軟流圈上有緩慢的板塊運動,各個板塊運動的方向和速度不一致,導致板塊各處,會有形式不一的擠壓或錯動。這些地區就是地殼會受到應力,而可能產生斷層或地震的區域,因此,為了能預測地震的規模,對斷層的理解就有其重要了。不過,除了少數像位於美國加州的聖安德列斯斷層在地表清晰可見,多數中小型地震的斷層都在地下,需要透過人工震源探勘的方式,才能描繪出地底下的狀況。人工震源可以透過在地底下埋設炸藥,炸藥引爆的人造震波會在地底下傳遞與反彈,地質學家藉由量測這些反彈回來的震波,就能從中分析出地質的特性,並知曉地下斷層的分布。 除了地殼變動會導致地震以外,其實也還有其他會導致地震的原因。例如夠大山崩或隕石撞擊,也會展生地震波;或是地下水含水量的改變,與過去開採頁岩氣在地下注入高壓水時,都曾引發輕微地震;此外,像是之前提到利用炸藥製造震波來量測地底下的狀況,甚至核子試爆,也會產生地震。不過,這些地震所量測到的震波,性質和地殼變動的地震則完全不同。這份探測地球結構的工具,在現在也被應用於知道,某些國家是否有在偷偷進行核彈試爆的利器呢! 更多生活好科學節目內容請按此

科學育兒

 對於我們之間的多數人,都有機會成為父母,或已經是父母,而承擔著養育孩子的重責大任。然而,教養孩子從不是件容易的事,值得慶幸的,是隨著科學的發展,我們知道了越來越多照顧孩子的方法,也藉此有效地降低了父母的負擔。本集教育電台「微型點子對撞機」邀請專長為臨床兒童心理病理、臨床兒童心理衡鑑、臨床兒童心理治療與親子教養諮詢的臨床心理師,林希陶老師,來分享他以科學育兒的經驗。 林希陶老師,因為生養了一對雙胞胎,就決定踏上了科學育兒之路,將在科學與心理學上的專業,應用到照顧孩子的身上。這些照顧孩子的方法,並不是利用到了什麼高科技的尖端科技,也不是用到艱澀難懂的科學理論。而是在照顧孩子的過程中,如同科學研究般,相近觀察、紀錄,並分析理解孩子的反應,再透過文獻的收集,實際的體驗嘗試,來找到最符合孩子的照顧方式。 例如,以對許多新手父母都相當困擾的「嬰兒夜哭」來說,往往是新手父母最為棘手的問題,當父母已工作忙碌一天亟需休息時,深夜嬰兒的宏亮哭聲,頓時讓全家都不得安寧,同時父母也會擔心是否是還是身體的不舒服,而造成了相當大的壓力。如果想要讓嬰兒好好的一覺到天亮,希陶老師建議,千萬不要讓嬰兒待在安靜無比的環境中,這如同時把小孩推進櫃子裡、關起來一樣,對嬰兒反而更會有不安感。可以改用:「包巾包緊法」、「白噪音」、「搖晃」等方式。這些方式其實是在模擬胎兒在子宮中的環境。例如「白噪音」,就是刻意製造微量的噪音,例如電風扇、音量縮小的吸塵器、吹風機的運轉聲音。這些聲音可能與嬰兒在子宮中聽到母親血管血流的聲音很相似,所以反而會讓嬰孩覺得安穩而睡著。實際運用上,老師建議家長可以使用錄音的方式來取代機器的實際運作。不過,使用白噪音時,噪音音量也需要要大過嬰兒的哭聲,才能吸引到嬰兒的注意力。當小孩長大點之後,開始有更強的活動力了,行為變得更多元時,也會有著更為複雜的問題要處理。以挑食為例。老師認為,孩童的挑食現象其實跟成人相差無幾,只是成人往往在買菜或購買食物時,就自然而然地避開了自己不喜歡的食物。對於孩童來說,老師建議可以製造飢餓的生理環境,不要餵食點心而影響正餐時間;讓小孩一起準備食物,讓孩子有準備食物的參與感;以及營造良好的用餐氣氛;減少用殘時的外界干擾,如電視、手機等;最重要的是當挑食出現時,以鼓勵的方式取代給予壓力的懲罰方式。 良好對待孩子的方法,並不只是給予更優質或更適合的物質生活,今日從心理學角度的觀察,也讓我們知道還有更多正確照顧孩子的細節與態度。值得所有為人父母或可能為人父母的你多多了解囉。

按下收藏,就會將頻道收錄進您的
會員功能 > 收藏頻道
再也不會忘記找不到喔!
我瞭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