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氣與人生

首播日期 :
2018/01/07
主持人 :
黃莉娟

臺灣二十四節氣的民俗,是祖先透過日常生活中的經驗所累積出來的生活經驗,期盼透過節目內容讓現代人向前人借用智慧在生活中獲得啟示。

10
24節氣之白露

三候 鴻雁來:鳥從北向南飛,大曰鴻,小曰雁。 玄鳥歸:燕子等候鳥南飛避寒。 群鳥養羞:百鳥開始貯存乾果糧食以備過冬。 白露是24節氣之一,此時氣溫開始下降,天氣轉涼,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每年西曆的9月7日前後是白露。古代將白露分為三候:“一候鴻雁來;二候玄鳥歸;三候群鳥養羞。”說此節氣正是鴻雁與燕子等候鳥南飛避寒,百鳥開始貯存乾果糧食以備過冬。可見白露實際上是天氣轉涼的象徵。 白露是九月的頭一個節氣。露是由於溫度降低,水汽在地面或近地物體上凝結而成的水珠。所以,白露實際上是表徵天氣已經轉涼。這時,人們就會明顯地感覺到炎熱的夏天已過,而涼爽的秋天已經到來了。因為白天的溫度雖然仍達三十幾度,可是夜晚之後,就下降到二十幾度,兩者之間的溫度差達十多度。 陽氣是在夏至達到頂點,物極必反,陰氣也在此時興起。到了白露,陰氣逐漸加重,清晨的露水隨之日益加厚,凝結成一層白白的水滴,所以就稱之為白露。 “處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這兩句話的意思是說,處暑仍熱,每天須用一盆水洗澡,過了十八天,到了白露,就不要赤膊裸體了,以免著涼。還有句俗話:“白露白迷迷,秋分稻秀齊。”意思是說,白露前後若有露,則晚稻將有好收成。 福州有個傳統叫作“白露必吃龍眼”的說法。在白露這一天吃龍眼有大補身體的奇效,在這一天吃一顆龍眼相當於吃一隻雞那麼補。 浙江溫州等地有過白露節的習俗。蒼南、平陽等地民間,人們於此日採集“十樣白”(也有“三樣白”的說法),以煨烏骨白毛雞(或鴨子),據說食後可滋補身體,去風氣(關節炎)。民間認為白露吃番薯可使全年吃番薯絲和番薯絲飯後,不會發胃酸,故舊時農家在白露節以吃番薯為習。 老南京人都十分青睞“白露茶”,此時的茶樹經過夏季的酷熱,白露前後正是它生長的極好時期。 南籍和浙江籍的老南京中還有自釀白露米酒的習俗,白露酒用糯米、高粱等五穀釀成,略帶甜味,故稱“白露米酒”。白露時節也是太湖人祭禹王的日子。 養生 白露是典型的秋天節氣,古語說:“白露節氣勿露身,早晚要叮嚀。”意在提醒人們此時白天雖然溫和,但早晚已涼,打赤脯容易著涼。 白露時節,支氣管哮喘發病率很高,因此要做好預防工作。此節氣的養生重點是加強身體鍛煉,注意早晚不要受涼,對過敏性疾病積極預防。 白露時節要防止鼻腔疾病、哮喘病和支氣管病的發生。特別是因體質過敏而引發上述疾病的患者,在飲食調節上更要慎重,平時要少吃或不吃魚蝦海腥、生冷炙燴醃菜和辛辣酸咸甘肥的食物。 在白露一節氣中要預防秋燥,燥邪傷人,容易耗人津液,而出現口幹、唇幹、鼻幹、咽幹及大便幹結、皮膚乾裂等症狀。預防秋燥的方法很多,可適當地多服一些富含維生素的食品,也可選用一些宣肺化痰、滋陰益氣的中藥,如人參、沙參等,對緩解秋燥有良效。

24節氣之秋分

時序進入秋季,今天要來針對我們台灣二十四節氣裡的第十六個節氣「秋分」來作深入的探討。 節氣秋分是在國曆的九月二十三的前後,在二十四節氣內是排在第十六個。 在這裡圓仔要和聽眾朋友們分享和秋分有關係的幾個俗諺語:第一句「日夜對分為(秋分)。」也就是說從節氣秋分開始白天就會愈來愈短,而晚上則會愈來愈長。秋季過了一半,陽光直射赤道上,地球南北半球受光相等,從四季算法七、八、九月為秋,此月三秋恰半,故謂中秋。另外還有:「好中秋,好晚稻」、「月半看田頭」,表示此季節已可以看出將來水稻的豐欠與否。   「秋分天氣白雲來,處處欣歌好稻栽」,秋分對種田的農夫來講是豐收的季節,全台灣各地區在這個節氣以後都會舉辦謝平安戲來感謝神明在一年裡的春耕、夏耘和秋收保佑農夫平安無事,沒有什麼天然大災害,農作物能夠順順利利成長這一年才會大豐收。   涼風習習,碧空萬里,風和日麗,秋高氣爽,丹桂飄香,蟹肥菊黃,秋分是美好宜人的時節。秋分這個節氣氣候凉爽,很適合去郊外到處走走看看,負責掌管這個節氣的神明是一位身穿著秋裝的女孩子做為代表。   另外還有一句諺語這樣說:「年怕中秋、月怕十九」,節氣秋分到,表示中秋節就要到了。過完中秋節,就表示一年剩下沒有多少日子,而每個月一過十九日,表示著這個月也要過了。   以前的人以四時配五行,秋屬金,金色白,所以用白色來形容秋露。詩人杜甫有一首詩「月夜憶舍弟」,詩中有句話這樣說:「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秋分代表著秋天已經過一半了,大概出現在中秋節的前後。秋分天氣白雲多,氣候涼爽,到處都在慶祝豐收,在農業方面節氣秋分這一天如果是好天氣,表示稻子就能夠大豐收,如果是遇上打雷收成就會很淒慘。   在漁業方面,西部沿海海水溫度降到26度左右,此時在台灣東北部在這個節氣和白露一樣可以捕捉到小卷、沙魚、旗魚、蝦子、黑旗魚和赤宗,來台東的成功(新港)可以吃到新鮮的旗魚喔!   節氣秋分在台灣各地區因為氣候、水質、土質不同的關係,在北部、中部、南部所種植生產的蔬菜米糧是不一樣的;此時北部地區適合種植的蔬菜有胡椒、馬鈴薯、韭菜、Q妹仔、白菜、紅菜頭等。而中部地區適合種植的有;菜頭、牛蒡、番薯、大葱、茄仔、大頭菜。在南部地區適合種植的有;西瓜、苦瓜、菜頭、花椰菜、Q妹仔等等。   各位親愛的聽眾朋友,不論是海產、蔬菜、水果我們都要吃當地當季所種植 生產的,既新鮮、營養又便宜,也比較沒有農藥殘餘的問題,對身體健康最有幫助。  

24節氣之寒露

時序進入寒露,今天要來講台灣二十四節氣裡的第十七個節氣「寒露」的探討。   節氣寒露是在國曆的十月初八的前後,在二十四節氣內是排在第十七個。寒露的意思是此時期的氣溫比白露時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結成霜了,寒露節氣是天氣轉涼的象徵,標誌著天氣由涼爽向寒冷過渡,露珠寒光四射,如俗語所說:寒露寒露,遍地冷露。因此掌管寒露的神明是一位身穿武士的衣褲,一手攑大刀,面容嚴肅,給人看著會產生害怕敬畏之情   在這裡圓仔要和聽眾朋友分享有關寒露的幾個民俗諺語: 第一個:「白露水、寒露風」 第二個:「九月颱、無人知」 第三個:「九月九、風吹滿天吼」   第一句民俗諺語:「白露水、寒露風」,表示在白露日若下雨,在寒露日就會有颱風的意思。第二句:「九月颱、無人知」,表示九月本來就不是颱風的季節,大家心理對颱風已經鬆懈,若臨時有颱風來大家反應來不及,就會損失慘重。第三句:「九月九、風吹滿天吼」,表示在九月風大,是放風箏的好季節,每年在新北市的石門都會舉辦國際風箏節,邀請國內外達人來參加放風箏比賽的活動。   以前的農人認為在寒露這個季節很適合種麥子,所以有「寒露麥」這種講法 古代將寒露分為三侯:一候鴻雁來賓、二候雀人大水為蛤、三候菊有黃華,第一、此節氣中鴻雁排成一字或人字形的大舉南遷,深秋天寒雀鳥都不見了。第二、古人看到海邊突然出現很多蛤蠣貝殼的條紋及顏色與雀鳥相似,便以為是雀鳥變成的。第三、是說此時菊花已普遍開放。   在農曆九月只有「重陽節」這一個民俗的大節日,因為在九月初九,月份和日子多屬陽數,所以叫做「重陽」,在民間有祭拜歷代祖先的習俗。另外「99」也可以解說做長長久久、長壽的意思,所以我們的政府給這個節日訂做「敬老節」,在這天都會舉辦敬老大會的活動。   另外詩人王維的詩句裡有一句話說:「兄弟登高處、偏插茱萸少一人」,可見重陽節在古時候有掛茱萸的風俗,茱萸有除蟲害、避邪的作用喔。現代人在秋日爬高有運動兼休閒的意思。   台灣各地方因著氣候、溫度、土質、水質不同的關係,遇到節氣寒露在北部、中部、南部所種植的農作物蔬菜米糧並不相同;適合在北部地區種植的農作物是荷蘭豆、菜頭、馬鈴薯;適合在中部地區種植的農作物是茄子、白菜、馬鈴薯、菠菜;適合在南部地區種植的農作物是馬鈴薯、苦瓜、花椰菜、番薯等等。   各位親愛的聽眾朋友們不論是蔬菜、水果、海產都要吃當地當季生產的,既便宜又新鮮營養,也比較沒有農藥殘餘的問題,對我們身體的健康最有幫助了。

24節氣之霜降

  時序進入秋天的最後一個節氣「霜降」,今天要來針對我們台灣二十四節氣裡的第十八個節氣「霜降」來作深入的探討。   節氣霜降是在國曆的十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在二十四節氣內是排在第十八個。   寒露過後就是霜降,也就是秋天的最後一個節氣了,此時是屬於深秋,天氣越來越冷,露水容易凝結為霜,因此才有「霜降」的名稱,此時草木紛紛轉成黃色而凋落,楓葉也變紅了,是欣賞楓葉的最佳時機,霜降時節草木之所以會黃落,是因為植物是靠葉綠素行光合作用來生長,春天和夏天是植物生長的季節,所以必須要枝葉茂盛,而秋天植物已經長成,一些終年常綠的植物除外,植物葉子的階段性任務已經完成了,所以會枯黃然後掉落。 有關霜降的風俗諺語 :   「霜降、颱風跑去藏」,意思是說節氣霜降以後颱風季節也已經結束了。   「霜降豆、寒露麥」,在霜降的節氣上適合種植花生和豆子類。   「霜降稻子齊、牽牛就去犁地」,意思是在講二期稻作在這個時候若是還沒有長齊就沒有糧食可採收了,會把它當作肥料犁掉。   以自然科學的觀點來看,那「霜」不是降下來的,是在地面上凝結在一起,所以地面溫度要夠冷才會有結霜的現象發生。   我們台灣的位置是在南邊,在這個時候天氣還很熱,在平地很少會結霜。 霜降是秋天最後一個節氣,意思是說秋天就要結束囉。在這個季節開始吹東北季風,山坡野地菅芒花到處開,是欣賞菅芒花的好季節,花草、樹木都在落葉乾掉,高山早晚溫度變化很大,是欣賞楓葉、菅芒花最好的時候。   節氣「霜降」此時已屬深秋,天氣越來越冷,負責掌管霜降的神明是一位雙手舉著雙刀舞弄,面帶殺氣騰騰,讓人看了自然而然不寒而慄。   霜降以後是柑橘類大量出產的季節,在這個時候街頭巷弄的攤位,所排出的都是柑橘和柳丁。在南部的台南麻豆的文旦正大量盛產,味美可口喔!   在漁業方面,台灣西部沿海與東北部海水的溫度降到26度,在蘇澳沿海可以捕捉到白帶魚,北部淡水出海口也會有龍蝦出現。   霜降在台灣各地區因為氣候、水質、土質不同的關係,所生產的農特產都不一樣,此時在北部、中部、南部地區所種植生產的蔬菜米糧是不相同的;此時適合北部地區種植的蔬菜有大頭菜、荷蘭豆、菜頭、馬鈴薯等;適合中部地區種植的農作物有茄子、白菜、馬鈴薯、菠菜等;適合南部地區種植的農作物有苦瓜、西瓜、番薯、花椰菜、馬鈴薯等等。   各位親愛的聽眾朋友們,不論是海產、蔬菜、水果我們都要吃當地當季所種植生產的,既新鮮營養又便宜,也比較沒有農藥殘餘的問題,對身體健康最有幫助。

24節氣之立冬

  時序進入到立冬,節氣立冬是在每年國曆的十一月初七或初八,在二十四節氣裡排在第十九個。   一年有四季,立冬是個重要的節氣,也是冬季的第一個節氣,表示冬天就要開始囉!   在民間有一句台語諺語:「立冬補冬,補喙空」。在民間的風俗裡就是「補冬」,在這一天街頭巷尾的羊肉爐、薑母鴨生意特別好,到處是人擠人在排隊,百姓也會在家裡燉煮麻油雞、四物仔、八珍十全等等來替家人補補身子,為即將來臨的寒冬預做抗寒準備。   台灣地理位置偏南,因此在台灣的「立冬」 還不覺得寒冷,有時還有太陽,氣溫還很溫暖, 因此在農曆十月有「十月小陽春」的確幸。   立冬神尊是一位頭戴帽子,穿厚重衣物者當代表,表示寒冷將要開始了,百姓要準備防寒衣物好過冬。   立冬分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凍;三候雉入大水為蜃。” 此節氣水已經能結成冰;土地也開始凍結;三候“雉入大水為蜃”中的雉即指野雞一類的大鳥,蜃為大蛤,立冬後,野雞一類的大鳥便不多見了,而海邊卻可以看到外殼與野雞的線條及顏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認為雉到立冬後便變成大蛤了。   對“立冬”的理解,我們還不能僅僅停留在冬天開始的意思上。追根溯源,古人對 “立”的理解與現代人一樣,是建立、開始的意思。但“冬”字就不那麼簡單了,在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對“冬”的解釋是:“冬,終也,萬物收藏也”,意思是說秋季作物全部收曬完畢,收藏入庫,動物也已藏起來準備冬眠。完整地說,立冬是表示冬季開始,萬物收藏,規避寒冷的意思。 習俗   立冬與立春、立夏、立秋合稱四立,在古代社會中是個重要的節日,這一天皇帝會率領文武百官到京城的北郊設壇祭祀。在現在,人們在立冬之日,也要慶祝一下。 吃餃子:立冬節氣,有秋收冬藏的含義,我國過去是個農耕社會,勞動了一年的人們,利用立冬這一天要休息一下,順便犒賞一家人一年來的辛苦。有句諺語“立冬補冬,補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 在臺灣立冬這一天,街頭的‘羊肉爐’、‘薑母鴨’等冬令進補餐廳高朋滿座。許多家庭還會燉麻油雞、四物雞來補充能量。 冬 泳:有意思的是,慶祝立冬的方式現在也有了創新,在哈爾濱,立冬之日,黑龍江省冬泳協會的健兒橫渡松花江,以這種方式迎接冬天的到來。 賀冬:賀冬亦稱“拜冬”,在漢代即有此俗。 冬學 :冬天夜裡最長,而且又是農閒季節,在這個季節辦“冬學”是最好的時間。 養生   立冬以後,天氣轉寒,如何增強對寒冷的抗禦能力?不外乎使體內產熱增加,散熱減少,其方法與衣食住行無不相關。 調整飲食增加熱量是其中的方法之一。寒冷的環境,適當進食高熱量食品,能促進糖、脂肪、蛋白質的分解代謝。   冬季飲食調養,宜用滋陰潛陽、熱量較高的膳食,也要多吃新鮮蔬菜水果以避免維生素和礦物質缺乏。碳水化合物、脂肪都是產生熱能的營養素,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主要來自糧食和薯類,穀類食物不能減少,成年人日需400-500克。   冬要溫補:少食生冷,但也不宜躁熱,有的放矢地食用一些滋陰潛陽,熱量較高的膳食為宜,同時也要多吃新鮮蔬菜,以避免維生素的缺乏,如:牛羊肉、烏雞、鯽魚,多飲豆漿、牛奶,多吃蘿蔔、青菜、豆腐、木耳等。

按下收藏,就會將頻道收錄進您的
會員功能 > 收藏頻道
再也不會忘記找不到喔!
我瞭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