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華文永續報導獎2022-2023

首播日期 :
2023/08/09
主持人 :
總臺與各分臺

全球華文永續報導獎以「生態文明」、「永續發展SDGs」為主題範圍,教育電臺關注環境、教育、永續,希望以影響力來喚醒大眾對生態環境的尊重。

9
餐盤上的公民課

營養午餐陪伴孩子走過求學生涯,一個禮拜五天午餐,餐盤上的食物不只是吃飽,更可以是公民素養的潛移默化,本次專題走訪彰化東和國小、台南官田國小、台東錦屏國小、花蓮康樂國小與台北三民高中國中部,報導校園中推動食農教育的現況,如何從種田、下地的農作體驗,連結到美學、在地文化產業,更延伸到國際交流,引導孩子認識環境永續、動物福利等議題;多數的孩子不會是生產者,但都會是消費者,食農教育累積的公民素養,讓每一口咀嚼在口中的食物,包含了對環境土地的愛以及對文化、食材的認識,還有從產地到餐桌,從生產到消費的細節,食農教育不只要讓下一代知道自己吃的是甚麼,更要培育未來的公民素養。 本集得獎內容原在文教專題節目中播出

走上一條寂靜山徑

「寂靜山徑」是一條山路,也是一種選擇。「寂靜」究竟可以聽見什麼? 在日益喧囂的世界當中,「寂靜」為何消失?對我來說曾經有過一個充滿各種記憶的地方,那裏有令人讚嘆的自然聲景,那就是「太平山」。太平山是「寂靜山徑」的起點。本集節目將透過三位田野錄音師,帶你去傾聽這條寂靜之路,包括美國錄音師Gordon Hempton 及法國錄音師澎葉生(Yannick Dauby)和我自己在太平山野地錄音的故事分享。或許正如泰雅族人所相信,人類是從石頭中所生,而我的「寂靜許願石」也是所有故事的起點。在紛擾的世界裡,我們需要真正打開感知,在寂靜中透過聆聽獲得重新出發的指引,邀請大家和我們一起走上這一條「寂靜山徑」。 本集得獎內容原在自然筆記節目中播出

只做好事的幫派——逆風劇團,帶著高關懷少年勇敢飛行

根據衛福部的統計,2011年至2018年之間,每一年平均有3萬3千戶被通報為高風險家庭,牽涉的孩子高達4萬3千人,這之中,12歲到未滿18歲的少年,將近1萬6千人。這群高關懷少年活在家庭功能缺失、社會資源不足的荒蕪之地,連活下去都是一場艱鉅的挑戰。 被社區蓋章認證,貼上「年少無知,叛逆輕狂」標籤的高關懷少年成瑋盛,曾在學校成立幫派「山城十八少」,每天總想著如何打架才會贏。但,後來卻在接觸戲劇後,有了巨大的轉變,更在2015年成立「逆風劇團」,帶著和他一樣被社會拋棄的孩子,透過戲劇與公益服務,找回追尋夢想的勇氣。(本集報導源自「城市的光影」節目)

在回收場消失之後

台北市萬華區最後一間地方回收場「光耀五金行」老闆黃世隆無奈的說:「因為從小到大看過太多辛苦,所以我才想要堅持開一間回收場。但沒想到最後一天來得這麼快!拾荒長輩們都鼓勵我、說要等我重新開回收場,再推回收來賣......這些長輩就像我的家人,反而是他們常常照顧我,天氣熱的時候甚至煮綠豆湯給我喝。但就算每個人都說要等我,政府不讓我做,我真的沒有辦法啊!」 「光耀五金行」因遭到檢舉,不符合《台北市土地使用分區管制自治條例》中的土地使用目的所規範,資源回收場只能設置在工業區、農業區、保護區。因此,位於住宅區的光耀五金行在2023年2月15日正式關閉,粗估至少有兩百位拾荒者的生活受到影響。而一間地方回收場的消失,開啟了拾荒者權益、資源回收體系與都市環境發展的討論。 許多人可能會覺得資源回收是件很自然的事,有需求就會有供給,很容易產生資源的循環。但,其實整體回收產業受到許多競爭以及各種無形的成本,而在台灣回收循環系統能順利運作,得要回到1997年。當時政府為了推動垃圾減量以及落實資源回收再利用,環保署推動了「資源回收四合一計畫」,並且成立「資源回收管理基金」,希望可以推動資源回收處理體系。 政府透過將部分基金補貼給處理商,降低回收物再製與利用的成本,期待達到資源永續的目的。因為基金的挹注,自然形成資源回收市場,第一線拾荒工作者才能從販賣回收物中得到金錢。但是資源回收的價格並非一成不變,常常會受到國際情勢與國內政策的影響,導致拾荒工作者的收入更不穩定,也容易受到壓迫。根據苗栗縣環保局的回收物價目表與看守台灣協會的統計與分析結果中可以清楚地看見價格變化,以常見的寶特瓶來說,在2011年曾經高達每公斤18元,2015年後開始一落千丈,到今年寶特瓶只剩下每公斤4元。 面對鄰里的排斥與制度不友善,回收場要如何存續?當回收場消失之後,受影響的除了是倚靠回收場維生的拾荒工作者外,又會對環境帶來什麼樣的衝擊,垃圾可能會滿天飛揚嗎?另外,拾荒工作者除了是社會底層的弱勢之外,他們的存在對台灣的環境帶來什麼重要的貢獻?而台灣到底要如何發展出更友善且健全的制度,讓社會朝向共榮與永續前進?邀請您一起聆聽專題報導「在回收場消失之後」。 本集於節目城市的光影中播出

按下收藏,就會將頻道收錄進您的
會員功能 > 收藏頻道
再也不會忘記找不到喔!
我瞭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