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回收場消失之後

在回收場消失之後

0
15
邀訪來賓:播出日期:2023/08/16

台北市萬華區最後一間地方回收場「光耀五金行」老闆黃世隆無奈的說:「因為從小到大看過太多辛苦,所以我才想要堅持開一間回收場。但沒想到最後一天來得這麼快!拾荒長輩們都鼓勵我、說要等我重新開回收場,再推回收來賣......這些長輩就像我的家人,反而是他們常常照顧我,天氣熱的時候甚至煮綠豆湯給我喝。但就算每個人都說要等我,政府不讓我做,我真的沒有辦法啊!」

「光耀五金行」因遭到檢舉,不符合《台北市土地使用分區管制自治條例》中的土地使用目的所規範,資源回收場只能設置在工業區、農業區、保護區。因此,位於住宅區的光耀五金行在2023年2月15日正式關閉,粗估至少有兩百位拾荒者的生活受到影響。而一間地方回收場的消失,開啟了拾荒者權益、資源回收體系與都市環境發展的討論。

許多人可能會覺得資源回收是件很自然的事,有需求就會有供給,很容易產生資源的循環。但,其實整體回收產業受到許多競爭以及各種無形的成本,而在台灣回收循環系統能順利運作,得要回到1997年。當時政府為了推動垃圾減量以及落實資源回收再利用,環保署推動了「資源回收四合一計畫」,並且成立「資源回收管理基金」,希望可以推動資源回收處理體系。

政府透過將部分基金補貼給處理商,降低回收物再製與利用的成本,期待達到資源永續的目的。因為基金的挹注,自然形成資源回收市場,第一線拾荒工作者才能從販賣回收物中得到金錢。但是資源回收的價格並非一成不變,常常會受到國際情勢與國內政策的影響,導致拾荒工作者的收入更不穩定,也容易受到壓迫。根據苗栗縣環保局的回收物價目表與看守台灣協會的統計與分析結果中可以清楚地看見價格變化,以常見的寶特瓶來說,在2011年曾經高達每公斤18元,2015年後開始一落千丈,到今年寶特瓶只剩下每公斤4元。

面對鄰里的排斥與制度不友善,回收場要如何存續?當回收場消失之後,受影響的除了是倚靠回收場維生的拾荒工作者外,又會對環境帶來什麼樣的衝擊,垃圾可能會滿天飛揚嗎?另外,拾荒工作者除了是社會底層的弱勢之外,他們的存在對台灣的環境帶來什麼重要的貢獻?而台灣到底要如何發展出更友善且健全的制度,讓社會朝向共榮與永續前進?邀請您一起聆聽專題報導「在回收場消失之後」。

本集於節目城市的光影中播出

心得筆記
播放時間00:00
全球華文永續報導獎2022-2023
全球華文永續報導獎2022-2023
首播日期 :
2023/08/09
主持人 :
總臺與各分臺

全球華文永續報導獎以「生態文明」、「永續發展SDGs」為主題範圍,教育電臺關注環境、教育、永續,希望以影響力來喚醒大眾對生態環境的尊重。

9
按下收藏,就會將頻道收錄進您的
會員功能 > 收藏頻道
再也不會忘記找不到喔!
我瞭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