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動人故事、校園特色到教育趨勢,教育新亮點帶您走進台灣的校園,發掘屬於親師生的美好故事。
育人國小陳懷恩打敗身體缺憾
育人國小陳懷恩同學,雖然身體先天有缺陷 但是他熱愛生命,努力學習,不但在疊杯競賽獲得全國性佳績,同時在文學和美術的藝文表現,也成為同儕學習的典範。
臺中大雅國中消除普特藩籬
近年「融合教育」蔚為風潮,普通學生與特教學生不再涇渭分明,開始有了更多接觸。然而,許多學校礙於實務上執行困難,推廣融合教育時,往往受限於宣講、演示、體驗等形式,雖可讓普通學生對特殊教育具備基礎認知,卻無法為雙方促成直接交流的機會。 其實,不少身心障礙學生四肢健全、行動自如,除了心智或認知上的差異,他們與普通學生並無不同。有鑑於此,臺中市大雅國中二十多年前引入特奧滾球,並且陸續新增運動項目,藉由體育活動,讓特教學生踏出舒適圈,伸出迎向外界的觸角。近年,校方更以融合運動的精神,開放普通學生與特教學生一同組隊,不僅教學相長、相互切磋,也讓雙方為了奪勝而同心協力,建立情感連結。 本集《教育新亮點》訪問大雅國中師生,聆聽普通學生與特教學生的運動心得,以及特教老師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
聽奧選手陳重宇用跳耀迎向挑戰
想要挑戰能飛得多高,身為田徑選手,陳重宇熱愛撐竿跳時飛翔的感覺,從2009年臺北聽奧第七名、2013年保加利亞聽奧獲得銀牌、2017年土耳其聽奧銅牌,2022年巴西聽奧再度獲得銀牌,也持續訓練將眼光放在2025年的東京聽障奧運,希望再度奪牌讓選手生涯更圓滿。 運動的路上,先天聽障的陳重宇也曾經因為自己身體上的限制而卻步,但他用跳躍迎向挑戰,爭取榮耀,更鼓勵特殊生不要放棄運動,今天的節目來到新北市明志國中,拜訪陳重宇以及他的啟蒙教練楊木輝,聽見特殊生如何用堅毅「撐」出一天片。
改造之後 美感教育扎根明禮國小
經歷0206大地震,花蓮縣立明禮國小申請教育部「學美.美學-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成為第一屆9所獲得改造的學校之一,並且在109學年度,全新川堂,正式啟用。兩年來,川堂,成為明禮國小美學教育的重要一環。
大武國小打造多元展能「大武臺」
臺東縣大武國小去年入選教育部「學美・美學—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經設計團隊與學校同仁共同研議設計,將原本陰暗、擁擠的音樂專科教室大改造,嶄新的「大武臺音樂室」強化收納機能,簡約寬敞、採光透亮,與窗外綠意巧妙融合,學生說,「沒有想到會這麼漂亮。」 命名為「Uri-Musiclass 大武臺」的嶄新音樂教室,意喻「大武」與「舞臺」,賦予學生展演的亮點空間,直笛團學生高箴說,「可以唱歌、跳舞,做很多活動,跟以前的比起來真的不太一樣,第一次看到我就很開心,要謝謝老師給我們這麼好的教室。」 「先把環境改造好,自然而然就能激發學習動機。」校長楊惠珍表示,教師們與設計團隊一步步討論、發想,在空間改造過程中導入設計質感與機能性,沒有繽紛色彩,依然能帶給孩子不一樣的美感經驗,「學生覺得好用,老師的教學也發揮效用」,期待激發孩子更多元的潛能與創造力,在舞臺上發光發熱。
仁武高中打造臺灣味家政教室
「辦桌」是臺灣具代表性的傳統文化,圓圓的大紅桌象徵團圓、一道道豐盛澎派的手路菜更傳遞著臺灣人的熱情好客,透過美食分享喜悅並凝聚團體認同,而這樣的筵席文化更讓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多了一份有溫度的「人情味」。 為了延續這份文化,高雄市仁武高中申請教育部「學美‧美學—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將具有30年歷史的家政教室進行改造;此外,家政教室不僅是烹飪課程的學習課室,也是融合不同科目進行跨域課程的學習平台,更提供學校在進行國際教育時,有一個代表臺灣文化特色的空間場域,符應仁武高中強調「作伙.辦桌」的文化意涵。 仁武高中余忠潔校長表示,為了提高學生在各類型課程上的學習動機,此次教室改造主要以臺灣的辦桌文化為設計特色,並融入烹飪教育,讓學生連結生活經驗,進而達到有感學習,也觸發學生更多元的興趣發展。
苗栗南河國小美感雞舍
校園內的閒置空間,經過美感設計改造後,也能成為實踐食農教育與親近自然環境的教學場域,位於苗栗縣鄉間的南河實驗小學,在「學美˙美學-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協助下,將原本不被學生注目的雞舍,打造成一座設計感的戶外空間,學生經由觀察、飼養雞隻的過程,感受到生命的真諦。
萬芳高中美感積木教室
萬芳高中的行政大樓中,這間教室特別不一樣,白色的牆面,點綴著橘色的線條,中間一排的玻璃櫥窗展示著小型微型積木,龍山寺、承恩門、總統府維妙維肖,這裡是萬芳高中的美感積地,積木的積,同時也是師生創意的發源地。背後的推手是教授歷史科的黃小萍老師,他用積木翻轉課堂、也用積木創造教室裡的風景。 黃小萍老師說,用一顆積木翻轉歷史科堂,那能不能也用積木翻轉教室空間,產生的是更多意想不到的化學變化。 在萬芳高中透過學美美學計畫改造的美感積地中,古蹟橘、廟宇灰與白色的簡約設計,翻轉了教室的美學意象與實用性,學生手中的微型積木將歷史的長河、建築美學濃縮品味,在這裡黃小萍老師帶著學生話城市、拚古蹟、體驗美學、認識台灣文化資產內涵,也創造更多的教育可能性。
復興國小許雅玲 堅持做平凡的事
投身教職25年,「身兼數職」是花蓮縣立復興國小教導主任許雅玲的常態。教師兼任行政職,還自我精進、深耕科技教育,並且積極支援各種研習課程、分享經驗,獲得教育部111年師鐸獎肯定。
教育新亮點
配合教育部及各縣市教育局處推動重要政策計畫,包括:夏日樂學、數位學伴(大學伴小學伴)、偏鄉教育、翻轉教育等。本節目由本臺與各縣市教育局處合作製播。 播出時間:每週一至週五上午7:10至7:20首播 每週一、二、四、五中午12:10-12:20重播 每週一至週五下午 5:10-5:20重播
共147集
生活法律通
公民社會是一個概括的名詞,其包含的內涵多樣,主要是:理性而積極的公民意識,如此一來,可提供公民理性、積極參與公共事務的行為準則。因此,人民透過自動的參與,將可逐漸培養關懷公共事務的公民意識;而且,若親自參與公共結社網絡的運作,還能獲得實際參與行動的機會,進一步養成自我管理和理性論辯的精神。由此看來,為了落實公民社會在台灣的目標,藉由法律知識的補充,在於強化學生的公民意識,並藉此養成現代社會公民之必備素養。
共137集
英語即時通
小朋友們覺得學習英語很困難嗎?快快打開「英語即時通」,透過創意的故事與回答問題,就能輕鬆學好英文喔!
共32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