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碳化學與全球氣候變遷.安平古堡的考古遺跡

碳化學與全球氣候變遷.安平古堡的考古遺跡

0
13
邀訪來賓:中央研究院院士.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約聘研究講座教授 陳鎮東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助理教授盧柔君詩人譚洋播出日期:2024/10/10

傾聽海洋10/10節目介紹:

一.《閱讀海洋科普書》單元:


主題: 碳化學與全球氣候變遷

 

中央研究院宣布第34屆院士當選名單,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約聘研究講座陳鎮東榮列其中,其專長為碳化學與全球變遷,足跡遍及三大洋,論文著作等身。中研院院士為終身名譽職,象徵臺灣最高學術榮譽,陳鎮東也是中山大學創校44年來,首位在校時即榮膺中研院院士殊榮的教授。

陳教授在1970年代尚未出現全球變遷概念時,他即另起爐灶,考慮再三後選擇發展新領域海洋碳化學。1984年受延攬回台,開始關注全球變遷,意外成為全球變遷議題的先驅。在他參與領導的大型國際邊緣海研究計畫中,首度指出過去誤以為長江是東海漁場營養鹽的主要來源,實則黑潮深水湧升到東海大陸棚,帶來生物生長所需的磷,用科學研究數據證實並導正。相關研究,為臺灣在全球變遷領域,占有一席之地。早在1999年即指出,日本海深水可能於兩百年後耗盡氧氣,如今此跡象更為明顯。2017年在國際頂尖全球變遷期刊Nature Climate Change中,更報導了由於全球暖化,日本海深水消耗氧氣所造成的酸化,更甚於因化石燃料二氧化碳,溶入表水後所造成的酸化。此項警訊,已被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小組,列入5年一度的報告中(IPCC AR6)。

陳講座教授研究範圍遍及三大洋及南、北極,是全球碳循環及生態研究先趨之一,曾獲得象徵生態學領域最高殊榮的日本琵琶湖生態獎與日幣500萬元獎金(等同於當時美金5萬元);琵琶湖生態獎每兩年頒發一名日本籍與一名非日本籍的卓越研究者,陳講座教授是臺灣第一位獲得該獎的學者。另外,他也擔任國際科學理事會「國際地圈生物圈計畫」副主席長達七年之久,此番獲選為中研院士,實至名歸。

 

 來賓:

中央研究院院士

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約聘研究講座- 陳鎮東

 

二.《聽海洋說故事》單元: 


主題: 安平古堡的考古遺跡

1602年為開拓東方貿易商機,荷蘭成立「荷蘭東印度公司」。1604、1622年,其曾二次出兵澎湖,準備長期佔領,作為東亞貿易的據點。然而,在明朝多次派兵驅逐下,荷蘭撤出澎湖而轉入臺灣。1624年,荷蘭人在明朝的默許下來臺,並以臺南為中心建立殖民政權,冀望以此地作為貿易轉運中心,並先後興築熱蘭遮城(今安平古堡)與普羅民遮城(今赤崁樓),作為行政統治的堡壘。1644年滿清入關後,反清勢力不斷崛起。其中,鄭成功(1624-1662)將臺灣視為反清的基地。1661年,其先後攻下普羅民遮城與熱蘭遮城,成功逐退荷蘭人,並以臺南為中心建立鄭氏王國,設置承天府。1683年,施琅(1621-1696)攻下臺灣,鄭氏統治臺灣22年的政權宣告結束,1684年臺灣正式納入清帝國版圖,設一府(臺灣府),府治便位於今臺南市區。

 

十六世紀中期,東方海域的美麗島-福爾摩沙(Formosa)臺灣,首次出現在葡萄牙人繪製的海圖上。當時臺灣在中國海禁下,早就成為大陸東南沿海居民與日本人進行走私貿易的地點,引發日本在十七世紀初兩度派兵企圖佔領臺灣的行動。信仰新教的英國與荷蘭繼天主教國家葡萄牙與西班牙之後,前來亞洲競逐利益,分別設立英國東印度公司與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以國家賦予的駐在地外交、軍事與稅收等特權,聯手打擊葡、西在亞洲的優勢。荷蘭東印度公司在爪哇島建立亞洲總部巴達維亞後,摒除英國勢力,壟斷香料貿易;同時覬覦中國貿易利益,於1604年與1622年停駐澎湖,要求與中國通商未果,被迫在1624年退據臺灣,於島外沙洲建起熱蘭遮城,發展對中貿易,支撐連結日本、中國與亞洲各地的商貿網絡。

 

來賓:

 

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助理教授- 盧柔君

 

 三.《為海洋讀一首詩》單元

〈福爾摩莎.一六六一〉  陳黎

《島嶼邊緣》

九歌文化
 

我一直以為我們是住在牛皮之上雖然上帝已經讓我把我的血,尿大便,和這塊土地混在一起用十五匹布換牛皮大之地?土人們豈知道牛皮可以被剪成一條一條,像無所不在的上帝的靈,把整個大員島,把整個
福爾摩莎圍起來。我喜歡鹿肉的滋味,我喜歡蔗糖,香蕉,我喜歡東印度公司運回荷蘭的生絲上帝的靈像生絲,光滑,聖潔照耀那些每日到少年學校學習拼字書法,祈禱與教義問答的目加溜灣與大目降少年。主啊,我聽到他們說的荷蘭語有鹿肉的味道(一如我在講道中不時吐出的西底雅語)主啊,在他里霧,我使已婚女子及少女十五人能為主禱告並會使徒信條十誡及餐前餐後之祈禱,在麻豆使已婚年輕男子及未婚子七十二人能為各種祈禱,並會聖教要理,且閱讀亦藉宗教問答之懇切教授與說教,開始增廣其知識——啊,知識像一張牛皮可以摺疊起來放在旅行袋,從鹿特丹旅行到巴達維亞,從巴達維亞旅行到這亞熱帶的小島翻開成為吾王陛下的田上帝的國,一條一條剪成二十五戈東西南北繞出一甲繞出三張犁五張犁

在熱蘭遮街,公秤所,稅務所與戲院之間,我看到它飄揚如一面旗,遙遙與普羅岷西亞城相微笑。啊知識帶給人喜悅,一如好的飲食,繁富的香料(我但願他們知道怎麼煮荷蘭豆)柑大於橘,肉酸皮苦,但他們不知道夏月飲水,取此和鹽,搗作酸漿入之其滋味有甚於閨房之樂者。在諸羅山我使已婚年輕女子三十人能為各種祈禱並會簡化要項,在新港,使已婚男女一百零二人能閱讀亦能書寫(啊,我感覺那些用羅馬拼音寫成的土著語聖經有一種用歐羅巴薑料理鹿肉的美味)華浦蘭語傳道書,西底雅語馬太福音文明與原始的婚媾,讓上帝的靈入福爾摩莎的肉——或者,讓福爾摩莎的鹿肉入我的胃入我的脾,成為我的血尿
大便,成為我的靈。我一直以為我們是住在牛皮之上,雖然那些拿著鉞斧大刀乘著戎克船舢板船前來的中國軍隊企圖要用另一張更大的牛皮覆蓋在我們之上。上帝已經讓我把我的血尿,大便,像字母般,和土人們的混在一起,印在這塊土地我但願他們知道這張包著新的拼音文字的牛皮可以剪成一條一條,翻成一頁一頁,負載聲音顏色形象氣味和上帝的靈一樣寬闊的辭典

 

節目播出即時線上收聽:傾聽海洋即時線上收聽
播出後線上重聽:傾聽海洋播出後線上重聽

心得筆記
播放時間00:00
傾聽海洋
傾聽海洋
首播日期 :
2021/01/14
主持人 :
蕭曼屏

一、 節目構想:2018 年 4 月,政府成立海洋委員會,2019年制定了海洋基本法,2020年6 月 8 日核定了「國家海洋政策白皮書」海洋教育政策除應鼓

勵國人參與建構優質海洋社會外,更需培育國民具有海洋公民的認知與意識, 能夠擁有保護及善用海洋之觀念。透過知識與情意並重、理性與感性兼具的方式,從海洋科普知識的傳遞、海洋與人類的關係文化脈絡梳理、海洋的文學與心靈之美三種角度,帶領全民認識海洋、感受海洋、到珍惜海洋。

二、 節目宗旨:本節目自110年1月7日開播,全年共製播28集,每集共分三個部分。

 

第一、以科學研究為分類方式之海洋科普知識

 

第二、海洋與人類的連結從食衣住行到產業文化故事。

 

第三、由詩人搭配當集主題吟頌之海洋文學賞析。

 

節目將廣邀海洋研究學者、在地文史工作者、海洋職人、海洋探險家、海洋教育人員到文學家,透過理性感性兼具的主題設計,引領鼓勵國人「知

 

海」、「近海」、「進海」、「淨海」,期許台灣 以最謙卑的心,面向海洋,向海學習,成為一個真正開放多元包容的現代化海洋國家。

三、 播出時間:每月第二、四(五)週週四上午11:05-12:00

四、 節目內容:

 

第一單元:「閱讀海洋科普書」邀請不同研究領域學者做主題式專訪。

 

第二單元:「聽海洋•說故事」邀請文史學者、海洋產業職人、海洋歷史學家訴說生活經驗裡的海洋故事。

 

第三單元:「為海洋讀一首詩」邀請年輕詩人為每集主題選擇一首海洋文作品親自吟誦,以海洋文學小品為節目做註解。

 

每集從科普知識出發,牽引出與其相關的海洋人文故事,結尾選擇一首搭配主題的海洋文學作品,期望帶給聽眾知識、人文,情感的多重滿足。

 

60
按下收藏,就會將頻道收錄進您的
會員功能 > 收藏頻道
再也不會忘記找不到喔!
我瞭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