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洋碳循環.征服海洋熱愛航海的船長-劉寧生

海洋碳循環.征服海洋熱愛航海的船長-劉寧生

0
87
邀訪來賓: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特聘教授洪慶章海洋之子.太平公主號船長劉寧生詩人譚洋播出日期:2023/01/26

傾聽海洋01/26節目介紹:

一.《閱讀海洋科普書》單元:


主題: 海洋碳循環

從工業革命至今,人類大量使用石化燃料 與過度砍伐森林,使得溫室氣體不斷在大氣 層中累積,造成全球暖化、海平面上升與冰 帽面積縮減,導致氣候變遷與海洋酸化。這 一連串事件的主角之一就是「碳」。目前全 球大多數的國家都致力於「減碳」,希望盡 一份世界公民的責任。

台灣四面環海,「減 碳」除了由己身做起之外,這裡要與大家分 享大海是如何減碳。 海洋孕育萬千生物,魚類是人類重要的蛋 白質來源,而海洋食物鏈的基石就是肉眼看 不見的「浮游植物」,它是小魚、蝦苗的最 愛外,還有「減碳」的功能。在海洋有光層 中,單細胞浮游植物利用溶於表層海水的二 氧化碳進行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轉變為顆 粒有機碳(簡稱生物幫浦,biological pump) ,這些顆粒碳被帶離光透層(以台灣南部外 海為例,約100-150米深),會因重力慢慢下 沉至深海(200公尺以下)被儲存,因為深層 海水的循環非常慢,這些被帶至深層海洋的 碳並不容易再回到海表面,因此達到減碳的目的。然而,海洋中浮游植物行光合作用需 要充足的陽光、營養鹽及適合的水溫。

在夏 日的表層海洋(指30~50米以淺的海水),陽 光與溫度都適合,但表層的營養鹽濃度非常 低,就成為限制浮游植物生長的重要因素。 夏季的台灣東部與南部海域表水相當溫暖 ,冬季與春季跑到表層的營養鹽早已被被消 耗光了,宛如海洋沙漠,此時的浮游植物嗷 嗷待哺──主因是受限於營養鹽的供應不足 。

科學家經常藉由衛星得到表面冷水的面積 與顏色來估計海水表面的葉綠素濃度,藉以 推測颱風通過後的海域是否有誘發浮游植物 暴增(又稱藻華)現象。但是這些衛星資料 大都缺乏現場海上觀測資料,無法充分證實 颱風對海洋生物的真實影響,更遑論要測量 浮游生物固定的碳有多少會被帶至深海。

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洪慶章教授研究團隊為了解這個謎團,從2007年 開始規劃颱風前後的海上觀測,出海採水及 收集資料,我們發現颱風通過東海南部後, 表層水體至少降溫2-3℃,而從次表層被帶至 有光層的營養鹽比非颱風時期增加數倍。狂風擾動海洋,使深層營養鹽被載送至有光層 ,此時浮游植物得到額外的營養補給而大量 繁殖,所引發的海洋生物大繁衍持續大約兩 個星期以上,海洋生物幫浦(吸碳量)因此 大大增加3倍,這作用也會大量釋放新鮮的氧 氣。我們的研究充分顯示強烈颱風過後會大 大提升海洋生產力與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

全球每年大約有數十個颱風生成,受溫室 效應的影響,強烈颱風發生的頻率可能有增 加的趨勢。台灣被邊緣海(東海、南海、台 灣海峽)及西北太平洋所環繞。當颱風過境 時,強風豪雨會造成人類生命及財產的損害 。但對於生活在海洋中的浮游植物、浮游動 物及魚、蝦而言,卻是酷夏的「盛宴」。因 此當颱風警報發佈時,人們忙著做防颱準備 ;海洋沙漠中的浮游生物則是深藏海下,準 備在颱風過後啟動大規模的有機食物製造鏈 ,提供食物給其他海洋生物,並默默進行吸 碳動作。


來賓:

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特聘教授- 洪慶章

 

二.《聽海洋說故事》單元:
主題:征服海洋熱愛航海的海洋之子- 太平公主號船長劉寧生

在電影和小說裡,少年Pi在茫茫大海中飄行了227天,然而在現實生活裡,劉寧生卻花了2年5個月的時間,以雙桅無動力帆船繞了地球一圈。這位屆齡七十的「不老船長」,一生與海洋及帆船結下不解之緣,創下了許多後人難以超越的紀錄,而且熱衷於傳承知識與經驗,除了從事帆船航行訓練與海洋教育外,然而在這些功績的背後,很難讓人想像的是,劉寧生揚帆出海的大夢竟然是從43歲的「高齡」開始的,而且還是一則從失敗中重新站起的故事。
身為知名藝術家暨人類學家劉其偉的兒子,劉寧生從小就有探索世界的家學淵源,即使在字都還認不全的孩童時代,光看父親藏書的圖片就已經足以讓他縱情想像。只不過他並沒有很快地踏上航海之路,而是從事出口貿易工作,直到43歲那年他所經營的公司關門,竟轉而從零開始學習帆船知識,開啟了後半生的航海夢。對於這段經歷,許多人都說他是從谷底中再爬起來,不過劉寧生卻認為,人生是一個連續的累積與學習過程,他只是在那時候發現自己不擅長做生意,繼而因自身喜歡海洋活動,並在機緣巧合下開始了航海的志向。這位中年大叔不立志則已,一旦投入則目標遠大、全力以赴,兩年後就創下國人以中型帆船「福龍號」雙人橫渡太平洋的紀錄,航程多達7,455海浬,而這還只是他航海志業的起步而已。
1998年,劉寧生以雙桅帆船「跨世紀號」進行「2001希望之旅、跨世紀航行」全球環航計劃,花了近2年半的時間完成多人操作帆船環遊世界的壯舉,航程總計27,124海浬,途經3大洋、5大洲、31國,在2001年5月19日返抵高雄,成為首位使用帆船環航世界一周的華人。然而,劉寧生的夢想並未在此時止步,尤其是在環航世界的過程中,他的方向已經從航海進一步跨到文化交流的領域,希望自己的航海活動能有助於不同地區、不同時間背景的人了解彼此,繼而減少不必要的衝突,因此他投入了另一艘帆船「太平公主號」的計畫中。憑著自己的熱忱與巧匠的絕藝,以6年的時間打造出一艘依古法復原的中華中式帆船,整艘船全以木頭組裝製造,完全沒有螺絲釘螺栓,希望能讓世人看到中華中式帆船的巧妙,以及前人的智慧。2008年,太平公主號開啟遠航旅程,成功橫跨太平洋抵達舊金山,受到民眾熱烈的歡迎,卻不幸在2009年返航時在蘇澳外海遭貨輪肇事撞毀,相當可惜。「在海上,你要用船的方式來思考。」劉寧生說:「很多人都以為海洋很危險,其實真正危險的是對海洋的不熟悉,以及缺乏知識。」他感嘆台灣雖然四面環海,但是海洋教育還是相當不足,成年人也普遍懼水,相較之下,近年來台灣鄰近的許多國家都越來越重視海洋教育與活動,例如中國大陸的青島已經成為了帆船之都,台灣想要跟上世界的腳步,就得要努力培育人才,因此近年來劉寧生積極投入海洋教育與傳承經驗的工作,除了演講、寫書、推廣海洋運動外,更在2013年把畢生累積的航海文物與影像幾乎全部都捐給了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就是希望能夠為台灣的海洋與帆船活動貢獻一己之心力。

來賓:

太平公主號船長- 劉寧生


三.《為海洋讀一首詩》單元:

 

當眼睛重現島嶼      曹馭博

 

午後,陽光餽贈它的作品

小艇環繞著島嶼

像學童畫布上第一個圓

幾個小時後,島嶼將會脫離包圍

以玻璃收回光芒的方式

形成一顆巨大的白內障眼珠

──波紋、鯨骨環、碗狀的太陽

一位老海人看著成年的孫子

軟風將他變得更年輕,更模糊,更死亡。

 

 節目播出即時線上收聽:傾聽海洋即時線上收聽
播出後線上重聽:傾聽海洋播出後線上重聽

心得筆記
播放時間00:00
傾聽海洋
傾聽海洋
首播日期 :
2021/01/14
主持人 :
蕭曼屏

一、 節目構想:2018 年 4 月,政府成立海洋委員會,2019年制定了海洋基本法,2020年6 月 8 日核定了「國家海洋政策白皮書」海洋教育政策除應鼓

勵國人參與建構優質海洋社會外,更需培育國民具有海洋公民的認知與意識, 能夠擁有保護及善用海洋之觀念。透過知識與情意並重、理性與感性兼具的方式,從海洋科普知識的傳遞、海洋與人類的關係文化脈絡梳理、海洋的文學與心靈之美三種角度,帶領全民認識海洋、感受海洋、到珍惜海洋。

二、 節目宗旨:本節目自110年1月7日開播,全年共製播28集,每集共分三個部分。

 

第一、以科學研究為分類方式之海洋科普知識

 

第二、海洋與人類的連結從食衣住行到產業文化故事。

 

第三、由詩人搭配當集主題吟頌之海洋文學賞析。

 

節目將廣邀海洋研究學者、在地文史工作者、海洋職人、海洋探險家、海洋教育人員到文學家,透過理性感性兼具的主題設計,引領鼓勵國人「知

 

海」、「近海」、「進海」、「淨海」,期許台灣 以最謙卑的心,面向海洋,向海學習,成為一個真正開放多元包容的現代化海洋國家。

三、 播出時間:每月第二、四(五)週週四上午11:05-12:00

四、 節目內容:

 

第一單元:「閱讀海洋科普書」邀請不同研究領域學者做主題式專訪。

 

第二單元:「聽海洋•說故事」邀請文史學者、海洋產業職人、海洋歷史學家訴說生活經驗裡的海洋故事。

 

第三單元:「為海洋讀一首詩」邀請年輕詩人為每集主題選擇一首海洋文作品親自吟誦,以海洋文學小品為節目做註解。

 

每集從科普知識出發,牽引出與其相關的海洋人文故事,結尾選擇一首搭配主題的海洋文學作品,期望帶給聽眾知識、人文,情感的多重滿足。

 

59
按下收藏,就會將頻道收錄進您的
會員功能 > 收藏頻道
再也不會忘記找不到喔!
我瞭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