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櫻花鉤吻鮭復育研究.臺灣鹽業發展史

櫻花鉤吻鮭復育研究.臺灣鹽業發展史

0
131
邀訪來賓:雪霸國家公園管理站主任廖林彥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應用服務組研究員蔡昇璋詩人譚洋播出日期:2022/12/29

傾聽海洋12/29節目介紹:

一.《閱讀海洋科普書》單元:
主題: 櫻花鉤吻鮭復育研究

翻看新臺幣兩千元紙鈔的背面,就能發現臺灣獨有的櫻花鉤吻鮭。這個魚種打破了由海到河不斷洄游的習性,演化成陸封型魚種,並引起各方的注意,回顧牠的身世,我們看到的是比人類更早遠的臺灣過往,但牠們的命運卻與現在的我們緊緊相連,快來一起認識這位「臺灣原住民」的前世今生。

櫻花鉤吻鮭在臺灣素有「國寶魚」之稱,同時也是一種稀有甚至瀕危的物種,不過如果進一步了解牠的生態習性,更會知道臺灣櫻花鉤吻鮭是多麼與眾不同。首先,一般說到鮭魚會讓人先聯想到北方國家常見的洄游型鮭魚,並且毎年從海洋游回出生的河川繁殖;然而,櫻花鉤吻鮭不僅生長在亞熱帶的臺灣,而且是「陸封型」的淡水魚種,無怪乎剛發現臺灣櫻花鉤吻鮭的時候讓許多學者大呼不可思議,也對牠的身世由來感到難以捉摸。臺灣櫻花鉤吻鮭是在1917年被日本學者大島正滿發現,距今正好百年的時間,其後與美國知名魚類學家David Starr Jordan共同展開進一步研究,並在1918年向世界公開發現研究。然而對於大甲溪上游的泰雅族原住民來說,此魚早就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佳餚,梨山一帶的原住民也很早就開始食用,之後學者們更發現,這種魚其實跟日本的櫻花鉤吻鮭在分類上是屬於同一種,然而怎麼會出現在臺灣的高山上呢?目前最普遍的解釋要回溯到冰河時期,當時的海平面與海水溫度都較低,因此北方的日本鮭魚洄游範圍廣至臺灣海域,乃至進入臺灣河川生長。等到冰河期結束,加上板塊變動與河川變遷,臺灣河川裡的櫻花鉤吻鮭族群只能遷移至大甲溪上游,因為這裡有相對平坦的地形與較低的氣溫,就此在高山上定居了下來,也成為少數冰河時期的「孑遺生物」(活化石)。

臺灣的河川湍急,為了適應新的環境,臺灣櫻花鉤吻鮭逐漸發展出一套獨特的繁殖方式,雌鮭魚在秋季時會將卵產在水流較淺、較緩的石礫堆中讓牠們能安穩地在冬季孵化,等到隔年雨季與颱風季之前,小魚才能長得夠大,並且足以與雨季與颱風帶來的水勢對抗。然而相較於大自然,櫻花鉤吻鮭真正的危險還是來自於人類,近代以來人類對於山林的開發,讓櫻花鉤吻鮭棲地嚴重遭到破壞,加上七家灣溪流域的攔砂壩讓魚類無法自由遷徙,在在使得櫻花鉤吻鮭從當年的常見魚種轉成瀕危狀態。

廖林彥在雪霸國家公園民國81年成立初期,就負責櫻花鉤吻鮭的復育及保育工作,至今已經23年,當時台灣櫻花鉤吻鮭數量僅200多尾、瀕臨滅絕,但在廖林彥等人努力下,109年達到歷史新高至1萬2500多尾。

櫻花鉤吻鮭對水質要求高,除了水溫要低外,環境也必須低污染,且櫻花鉤吻鮭一輩子只繁殖一次,繁殖相較其他魚類更為困難,加上台灣河川水急又陡,「復育櫻花鉤吻鮭並不容易」。

復育櫻花鉤吻鮭需一步步先從讓魚存活、改善環境來努力,廖林彥說,「這聽起來很輕鬆,但實際上花了很多時間」,團隊首先花了4年做櫻花鉤吻鮭完整生活史養殖、保種等,在這過程中也有很多創舉,像是徵收土地不做建設而種樹以完整櫻花鉤吻鮭生態系、拆除攔沙壩、成立5支泰雅巡守隊等。

此外,復育櫻花鉤吻鮭也需注意很多事情,像是放流的時間點、放流距離等都必須審慎考慮,而要放流櫻花鉤吻鮭,在台灣只能依靠人力,最遠必須背8小時,每一個過程都不容易。

廖林彥說,透過一步步努力,櫻花鉤吻鮭棲地七家灣溪已從原本400多尾的乘載量能提升至5000多尾,也逐步擴大放流櫻花鉤吻鮭到9條溪流,陸續讓櫻花鉤吻鮭從200多尾增加了40倍至1萬2000多尾。

 

來賓: 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站主任- 廖林彥

 

 

二.《聽海洋說故事》單元:
主題: 台灣鹽業發展史

台灣自明清以來,就有海水曬鹽。陳永華 先生則是台灣鹽業始祖,惟規模零星。至日據 時代,才開始有計劃地開闢鹽田,不過當時技 術落後,設備老舊。 台灣光復後,政府沿續《鹽鐵論》的觀 點,重視鹽業發展,把接受自日本政府手中的 鹽田有計劃地復曬,並改良技術,著有成效, 先後在台灣西海岸設定鹿港、布袋、北門、七 股、台南及烏樹林(後改名為高雄鹽場)6座鹽 場。其中以布袋鹽場三千餘公頃最大,七股鹽 場則因應市場需求,填沙洲造地也達三千餘公 頃,且因地形完整,利於日後鹽灘改革機械化 生產,而成為台鹽公司曬鹽生產的主力。 對日抗戰勝利,政府遷台初期,由於財 政困窘,也沒有工業生產,外匯僅靠糖、米、 鹽外銷而來,這三者對台灣工業發展前的經濟 助益居功厥偉。鼎盛時期,台鹽員工、鹽民總 數逾萬人,又因當時民生凋敝,為防止宵小偷 鹽,設有鹽警總隊(即今保三總隊)數千人, 食指浩繁,都由台鹽負擔,因此在安定社會方 面,台鹽功不可沒。台灣鹽業發展史,實為近60年來經濟發 展的縮影。


來賓:

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應用服務組研究員- 蔡昇璋


三.《為海洋讀一首詩》單元:

 

〈過七星潭〉焦桐

那⽇⼦也許像⼀通⻑途電話

依靠⼀條充滿噪⾳的電纜

⾝影如潮汐雕塑的奇⽯

⽇夜想離開 淺泳的⿂群失速

迷惑於警戒的⽔域

憂鬱如戰鬥機

忽然就掠過頭頂

季風的呼吸

聯繫悲與喜的聲⾳

太平洋的風笛 吹奏著宿命的波濤

 

節目播出即時線上收聽:傾聽海洋即時線上收聽
播出後線上重聽:傾聽海洋播出後線上重聽

心得筆記
播放時間00:00
傾聽海洋
傾聽海洋
首播日期 :
2021/01/14
主持人 :
蕭曼屏

一、 節目構想:2018 年 4 月,政府成立海洋委員會,2019年制定了海洋基本法,2020年6 月 8 日核定了「國家海洋政策白皮書」海洋教育政策除應鼓

勵國人參與建構優質海洋社會外,更需培育國民具有海洋公民的認知與意識, 能夠擁有保護及善用海洋之觀念。透過知識與情意並重、理性與感性兼具的方式,從海洋科普知識的傳遞、海洋與人類的關係文化脈絡梳理、海洋的文學與心靈之美三種角度,帶領全民認識海洋、感受海洋、到珍惜海洋。

二、 節目宗旨:本節目自110年1月7日開播,全年共製播28集,每集共分三個部分。

 

第一、以科學研究為分類方式之海洋科普知識

 

第二、海洋與人類的連結從食衣住行到產業文化故事。

 

第三、由詩人搭配當集主題吟頌之海洋文學賞析。

 

節目將廣邀海洋研究學者、在地文史工作者、海洋職人、海洋探險家、海洋教育人員到文學家,透過理性感性兼具的主題設計,引領鼓勵國人「知

 

海」、「近海」、「進海」、「淨海」,期許台灣 以最謙卑的心,面向海洋,向海學習,成為一個真正開放多元包容的現代化海洋國家。

三、 播出時間:每月第二、四(五)週週四上午11:05-12:00

四、 節目內容:

 

第一單元:「閱讀海洋科普書」邀請不同研究領域學者做主題式專訪。

 

第二單元:「聽海洋•說故事」邀請文史學者、海洋產業職人、海洋歷史學家訴說生活經驗裡的海洋故事。

 

第三單元:「為海洋讀一首詩」邀請年輕詩人為每集主題選擇一首海洋文作品親自吟誦,以海洋文學小品為節目做註解。

 

每集從科普知識出發,牽引出與其相關的海洋人文故事,結尾選擇一首搭配主題的海洋文學作品,期望帶給聽眾知識、人文,情感的多重滿足。

 

59
按下收藏,就會將頻道收錄進您的
會員功能 > 收藏頻道
再也不會忘記找不到喔!
我瞭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