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勳老師的 《孤獨六講》梳理生命中的孤獨境遇,從六個面向碰觸最幽微的人性。「情慾」、「語言」、「革命」、「暴力」、「思維」、「倫理」這六個主題,跟孤獨原型相互關連,交織出人的命運。蔣老師說:「對人性的無知才是使人變壞的肇因,因為他不懂得悲憫。」「因為我一直覺得,孤獨是生命圓滿的開始,沒有與自己獨處的經驗,不會懂得和別人相處。」這些話語讓我明白, 跟他人對話、跟世界對話之前,首先要跟自己好好對話。要經歷一些事之後,才終於看見自己的執著、煩惱,理解那麼多的「求不得」為什麼會變成生命的負累。
記得剛剛在高中任教的時候,有一個高三的學生問我:「為什麼同學不喜歡我?為什麼他們要排擠我?」那時,經驗不足且欠缺智慧的我直接說出了真心話:「不被喜歡就是排擠嗎?先問問自己做了什麼吧?別人有義務喜歡你嗎?倒是可以試著想想,怎麼散發令人喜歡的特質。」急於幫學生釐清問題的我,看著他的無助,剛好也暴露了自己的無助。一直要等幾年過去以後,才有一點恍然──當時那個學生根本還沒準備好去面對問題、解決問題。他只是想要得到一個暫時的情緒出口而已。是我自己過度魯莽了,過早把問題揭開來,這可能就是所謂的揠苗助長吧。
這世界其實很公平,也很殘忍,不願意設身處地理解他人的人,通常無法獲得他人的理解。人與人之間,何其艱難。夠有自信、夠愛惜自己的人,比較不會在意是否被他人接受或喜歡。而且,那樣的人,往往是備受歡迎的。自愛與愛人,常常是一體兩面。能夠自尊自重,敬慎對待自己的孤獨的人,通常比較能夠得到別人的信賴與敬重。那個孤獨的起點,決定了人際關係的好壞,也決定了感情交流的質地。
看見孤獨的生命原型,善待自己的孤獨,或許才能活得更加自在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