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再鈐《低限的無限》

李再鈐《低限的無限》

0
1472
邀訪來賓: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廖新田播出日期:2019/12/26

李再鈐,1928年出生於福建,為臺灣現代雕塑的重要藝術家之一,也是臺灣少數堅持幾何造形的現代雕塑家。年幼時接受正統書畫訓練,1948年來臺,進入臺灣省立師範學院(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就讀,畢業後即進入臺灣手工業推廣中心擔任設計陳列工作。

 

1983年創作名為《低限的無限》作品參加臺北市立美術館的館展,因幾何抽象的造型加上紅色鋼板噴漆色彩,在某個角度看來類似星型,被解讀為中共政權五星的象徵,竟在未告知的情況下被擅改為銀白色,引起當時社會的震驚,為此藝術與政治分野的爭議引起大家高度關注,雖後來被回復為原色,但已成為藝術界人士荒謬趣談的回憶。

 

1983年臺北市立美術館成立,李再鈐以名為〈低限的無限〉的作品參加開幕展,這件以鋼板為質材的現代雕塑,由於體積龐大,遂於現場製作。創作的靈感是從數學出發再轉換至哲學,是一種純理性思考的概念。視覺上呈現西方的藝術形式,精神上則是以老子的哲學思想為依歸;從無到有,從有再衍生成萬物。由五塊體積相同的三角椎體在60度角處巧妙地連續相接,每塊單體位差15度,成為一連串感覺無限延伸的幾何造型,從不同的角度觀看即呈現不一樣的面貌。作品在結構體完成後,因北美館的主體建築為白色,李再鈐為突顯對比效果,選擇色彩強烈的中國紅為作品上色。後因觀眾投書質疑作品的某個角度看起來像是象徵中共政權的五星,館方未先行告知即擅自將作品塗改成銀色,此舉引起藝文界及輿論界的撻伐,幾經波折之後,正義終得伸張,〈低限的無限〉回歸作品完成時的原貌。事件落幕之後,紅色卻意外成為李再鈐雕塑作品給人的主要印象。李再鈐強調說:「在所有的創作當中,紅色的作品其實只有五件,可能因為強度的關係才讓人印象深刻,誤以為所有的作品都是紅色的。」

李再鈐作品多從傳統出發、大膽突破舊有巢臼與框架的限制,揉合西方極簡的幾何造形與東方的哲理思想,以抽象幾何元素呈現個人獨特的藝術風格。

心得筆記
播放時間00:00
愛上臺灣美術史
愛上臺灣美術史
首播日期 :
2019/07/11
主持人 :
徐德芳

百年來的臺灣美術,是一段精彩、多樣的歷史歷程,也是臺灣社會由傳統走向近代的一個關鍵時代。從日治前期-傳統書畫、工藝的延續、日治後期-新美術運動的興起、戰後初期-社會寫實主義的乍現、戒嚴初期-反共抗俄下的政戰美術、現代前期-現代繪畫運動的興起、現代中期-鄉土運動下的現代藝術生活化、解嚴前後-元紛呈的美術館時代、到當代-國際視野下的當代前衛,每個分期累積造就了臺灣近現代的美術風華,本單元與國立歷史博物館合作,揀選臺灣美術史名作,邀請國立歷史博物館廖新田館長主講,從名作賞析中帶領聽友讀懂藝術裡的關鍵時刻,也帶來背後精彩的歷史故事與時代意義。

本單元於「博物大玩家」節目108年7-12月間首播。

13
按下收藏,就會將頻道收錄進您的
會員功能 > 收藏頻道
再也不會忘記找不到喔!
我瞭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