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體制外教室的面紗

體制外教室的面紗

1
54
邀訪來賓:播出日期:2016/03/25
<實驗教育>

  在實驗教育法通過後,實地走訪早期的實驗學校伊甸家園,和實驗教育法通過後的大愛國小,比較不同時期的學校,在教學內容上有甚麼不同。

  1997年四月底,在錫安山落腳的新約教徒,開始從教育內的體制出走,首批新約教徒的子女35人「走出人國學校」正式退出教育體制,回到自創的錫安山「伊甸家園」接受神本教育,當時的教育主管單位認為伊甸家園並不是「非學校型態的實驗教育」,有違反強迫入學條令之虞,所以在伊甸家園內的學童就是所謂的中輟生。

  在當年被視作脫離教育正軌的伊甸家園,在立法院三讀通過實驗教育法,二十年後,在高市教育局長范巽綠的眼中,反而成為實驗教育的觀摩典範。在神的旨意引導下,錫安山建立了自已的教育體系。

  在實驗教育法通過後,實驗教育在校園內,又會展現何種的風貌呢?

在一個風雨交加的早晨,高雄杉林民族大愛國小,用天籟般的童音,迎接客人的到來,隨後就是由小朋友親自上陣,有時用導覽、有時用實際示範,說明校方所推動實驗教育中的原民文化課程,阿浪校長他說:小米播種的文化,是學校課程推動的重點。

  在這兩個學校,欠缺了一點新科技的污染、少一點隨時備考的高張壓力,唯一隨處可見的,就是師生滿臉的笑意,而這樣的學習環境,是否就是現代教育極力追求,但又是那麼遙不可及的教育伊甸園呢?或許只要放下太多處心積慮,或許夢想就能真的實現。

  更多節目內容,請收聽寶島記事簿

心得筆記
播放時間00:00
那些年,學校教我們的事
那些年,學校教我們的事
首播日期 :
2016/01/08
主持人 :
林祺宏

談教育、說教改,十二年國教實施以來,不同立場的專家學者和家長各有各的想法,在這一系列的「那些年,學校教我們的事」,就是以歷史的角度,回顧教改實施前,校園內曾有過的管制及情事,再相較於現今的校園環境,很容易就可以對比出台灣教育改革過程的脈絡。

節目以廣播劇開場,帶出本集所要突顯的主題,並以當代代表性流行歌曲,襯出時代的氛圍,並且依照不同的主題,找尋不同年代的受訪者,藉由他們分享自已的學習故事,就可以看出世代間明顯的差異,也可以看出教改革的道路有沒有走冤枉路,節目不談教改,但卻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台灣教育環境改變的痕跡。

 

12
按下收藏,就會將頻道收錄進您的
會員功能 > 收藏頻道
再也不會忘記找不到喔!
我瞭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