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營養午餐的食安

營養午餐的食安

2
62
邀訪來賓:播出日期:2016/03/18

<校園營養午餐>

  從早期農村社會的生活方式,再看現今學校所推動的食安教育,似乎以前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如今反卻成為課程的內容,相當有趣。

  五、六年級世代,小學通常都是上完上午的課後,如果下午還有課,就中午回家吃個飯,之後再將鞋子脫掉,頂著大太陽,再去買根冰棒,赤腳踩在被太陽曬飲的柏油路上,那種上冰下冷的滋味,應該是許多當年鄉下的孩子們所擁有的共同記憶,升上國中,帶飯盒上學,中午同學輪流抬回蒸好的便當,大家一擁而上的找自已的飯盒,又是另一種午餐的情趣,當時帶便當,只求吃飽罷了,不像現在的營養午餐,不但要美味,要營養均衡,更要安全。

  正因為食安的問題,層出不窮,食物的來源,就算是政府掛保證,也難保不會將問題吃下肚,所以這情況,讓從事有機種植的老農民相當感嘅,也讓重視學生飲食安全的國中校長相當緊張,因此有的學校乾脆就決定自已種自已要吃的菜,當然不是要所有的學生變農夫,學校也不會變農場,而是希望藉由學生自已實際的體驗,了解食物的真正來源,但遠在食安問題出現之前,龍肚國小就開始帶領小朋友下田,去體驗農作的感覺。

  從2003年開始,龍肚的孩子們就沿著田梗,用一個連著一個的腳印,開始播種一顆顆稻米的種子,他們頂著烈日,用塗滿泥土的雙手和雙腳,去對抗一株株春風吹又生的自然野性。從稻米到蔬菜,再到黃豆,小朋友從農作的過程中,親眼體會了生命成長過程中的艱辛,在每一頓的營養午餐中,他們也看到了自已的汗水和努力,讓他們更懂得珍惜食物。

  單純的一頓學校的營養午餐,卻可以包涵這麼多的學問,而這樣的課程,在早年的農村社會,根本就不可能出現,因為基本上大部分的學生是在生活上直接去體驗,但如今卻必須學校刻意的安排,才會機會接觸,應該是社會環境的變遷,為學校教育所帶來的改變。

  更多節目內容,請收聽寶島記事簿。​

心得筆記
播放時間00:00
那些年,學校教我們的事
那些年,學校教我們的事
首播日期 :
2016/01/08
主持人 :
林祺宏

談教育、說教改,十二年國教實施以來,不同立場的專家學者和家長各有各的想法,在這一系列的「那些年,學校教我們的事」,就是以歷史的角度,回顧教改實施前,校園內曾有過的管制及情事,再相較於現今的校園環境,很容易就可以對比出台灣教育改革過程的脈絡。

節目以廣播劇開場,帶出本集所要突顯的主題,並以當代代表性流行歌曲,襯出時代的氛圍,並且依照不同的主題,找尋不同年代的受訪者,藉由他們分享自已的學習故事,就可以看出世代間明顯的差異,也可以看出教改革的道路有沒有走冤枉路,節目不談教改,但卻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台灣教育環境改變的痕跡。

 

12
按下收藏,就會將頻道收錄進您的
會員功能 > 收藏頻道
再也不會忘記找不到喔!
我瞭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