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學校教我們的事

首播日期 :
2016/01/08
主持人 :
林祺宏

談教育、說教改,十二年國教實施以來,不同立場的專家學者和家長各有各的想法,在這一系列的「那些年,學校教我們的事」,就是以歷史的角度,回顧教改實施前,校園內曾有過的管制及情事,再相較於現今的校園環境,很容易就可以對比出台灣教育改革過程的脈絡。

節目以廣播劇開場,帶出本集所要突顯的主題,並以當代代表性流行歌曲,襯出時代的氛圍,並且依照不同的主題,找尋不同年代的受訪者,藉由他們分享自已的學習故事,就可以看出世代間明顯的差異,也可以看出教改革的道路有沒有走冤枉路,節目不談教改,但卻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台灣教育環境改變的痕跡。

 

12
讓大人頭痛的事

<校園被禁止的活動>   早期學生在校內被禁止從事的活動,如撞球等,但現在隨著科技的進步,那些東西又是被學校所禁止的呢?   在民國五、六十年代,學校管的很嚴,常常是這裡不能作,那裡不能碰,設下了很多的禁忌。但偏就有人不信邪,不過老實說,當時的學生是沒有閒又沒錢,科技也不發達,那年代到底能搞出甚麼花樣呢? 隨科技的進孫和台灣奇蹟的出現,校園外的禁忌就有全新的改變,一台台大型機台的電動玩具聲,慢慢的就席捲了校園。   但現在玩遊戲沒極限,現在的電玩, 也必須和網路合作,形成全新的電玩經營模式。   早年的教育環境單純,用一根棍子或記過就可以擺平一切,可現在新科技和教育制度的質變,讓許多問題都複雜化了,能不能該不該,都不是學校說了算。   表面上來看,對新事物,讓學生好像有更多的自由,但學生和學校如何在彼此間找到平衡點,這應該就是未來努力的方向。   新事物的出現,讓許多家長增加更多的操心,不過事實上大部分的學生只是對新事物的好奇心而已。放輕鬆,不用太過操心。    更多節目內容,請收聽<寶島記事簿>。​

禁說方言的記憶

<禁說方言>   當年的禁說方言制度,對於學生所造成的恐懼,同時也造成族群的誤解,而這一切,都需要時間去弭平。   禁說方言,這應該是很多四、五、六年級生的共同記憶,不過隨著時間的過去,再回過頭來談談過去的這段回憶,尋求共鳴的意義,已遠大於氣憤,很多人回憶起這段當年肅殺的歷史,彷彿是一齣荒謬的喜劇。   雖然因為不了解,而產生了許多的誤解。然而隨著政策的調整,本土語言的真實面貌,終能讓更多人從小看見,在許多有心人土的努力推動下,漸漸的讓許多小朋友,不再那麼排斥本土語言。   當年國民政府所推動的禁說台語政策,不但造成族群間信任的危機,間接的阻斷台灣人民認識這塊土地的機會,如今隨著教育氛圍的改變,本土教材躍上檯面,協助更多的台灣人民,認識自已,但盼望教育環境的改變,帶來的是更多的接納融合,而不是造成更多的衝突和誤解。    更多節目內容,請收聽<寶島記事簿>。​​​

那些年的分班制度

<​​分班制度>   早期的分班制度和現在的分班制度,讓學生失去哪些東西?能拿的回來,還是會造成永遠失去的遺憾。   1967年12月,政府決定實施九年國民義務教育,自1968年台灣就開始實施九年國民義務教育,這是學制的重大改革,高等教育以研究高深學術、培養專門人材宗旨,提倡建教合作及技藝訓練,這項教育措施的施行,普遍認為在台灣1970年代經濟起飛之時,奠定了人力資源的基礎,不過由於台灣進入先進國家之林後,家長對於子女的學歷要求越來越高,而且都希望進入較好的高中、高職或專科、大學,因此後來雖然台灣人口逐漸出現少子化的現象,但是升學的壓力依舊不減,無論公私立國中,都有所謂的能力分班課後輔導、還有重視升學科目等教育偏軌的現象產生,這個情況和1960年代國小畢業升學初中的現象有所雷同,因此逐漸有十二年國民教育措施的呼籲出現,並在2014年起正式實施十二年國教,不過為了增加學生的求學專心度,其實除了能力分班,其實更早之前還有所謂的男女分班,男女分校,其中當年在台北市有名的和尚及尼姑學姣,大安國中及金華女中,都是當年的明星學校,要進去還不是那麼簡單。   這樣的教育方式,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認為同一性別學生在一起學習,更能亙相進取,也不會因為有異性在而受到影響,但不管是這樣的單性別教育,或是男女合校其實在當年升學主義意識高漲的年代,各校都少不了有所謂的能力分班。   分班制度,用學業成績,很輕易的就分辨出學生的好壞,所以身處放牛班的同學,自然得不到師長的關愛。也因為不受重視,所以有心的學生,必須更努力的去爭取自已所愛。    更多節目內容,請收聽<寶島記事簿>。​​

被禁止的校園交友

<校園社交活動>​   早年交朋友的方式如丟紙條相簡單 ,但如今隨著科技的進步,校園內的交友方式隨著新科技的出現,帶來更豐富的交友管道了。   五福國中退休校長葉田宏表示,在當年民風淳樸的年代,男女生之間的交往,有許多的禁忌,學校的管制,應該是主要的原因,就像台北市當年著名單性別的明星學校,大安國中和金華女中,對於男女之間的交往,只有一個字,就是no,不過不得不說的是,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豈是說管就能管的那麼簡單,但就像葉校長所說的,在當時,學生如果一旦不小心跨越了那條紅線,代價可能是要你用一生去還。   當年那些將社交行為視為洪水猛獸的校園教條,如今隨著校園風氣的開放,看來是如此的荒謬可笑,校方看待學生交往的心態,也就一年一年的更改,雖然對於男女之間的交友行為,還是會管,但不是用退學來要協,而是用善心的提醒來取代。   魚雁往返的年代,隨著校園的解禁,慢慢的一去不復返,取而代之的,是更多元的交友方式,配合科技前進的步伐,讓信不再只有平信掛號信,電話也不會只有單純講電話,科技的進步,更讓交朋友的空間,無限的展開。   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因為需要,所以交友新程式不斷的被開發,從早期的單純電子郵件的收發,慢慢地,演進到網路的社群,套後通訊軟體的加入,讓校園內交友方式,變的那麼豐富又簡單。甚至連線上遊戲都可能成為交友的中間站。   以往的書信傳播方式,是專屬於兩人的私密空間,但在網路上,你卻可以用不同的型式,和雙友分享你的內心世界,當然,除了網路之外,手機的通訊軟體也是目前學生交友、聯繫感情的主要管道。   更多節目內容,請收聽<寶島記事簿>。​  

西瓜皮下的憤怒

<髪禁>   從以前到現在,頭髪的管理規定如何改變,過去和現在的學生,又是如何看待髪禁。   教育部在民國58年6月28日公布中學生髪式規定,中學男生以蓄平頭為原 則,不得有奇怪狀的髪式,女生則不得燙髪,髮長則不超過後頸髪根為準,這項規定在民國76年1月20日宣布解除,改由各校自行決定髪式標準,台北市各公私立中學隨即在76年2月17日中學校長會議中決議,製定髪式通則,規定男女學生的頭髪型式,`民國94年7月24日,教育部發函給各公私立高中職,各校不得在校規中規範學生的髪式,但實際上仍然有許多的學校仍有髪禁。   不過有學校開放,但也有學校堅持必須有限度的管理,不過隨著時代改變,對於髪禁的堅持,很多校長就表示,早就針對孩子和家長的要求,進行部分調整。   學生頭皮上的禁令已慢慢的卸下,但大人腦袋下的刻板印象,能否隨著時代潮流與時俱進,恐怕是髪禁是否能完全解放的最後一道原因。 更多節目內容,請收聽<寶島記事簿>。​​​  

按下收藏,就會將頻道收錄進您的
會員功能 > 收藏頻道
再也不會忘記找不到喔!
我瞭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