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策展
地方創生 在地囝仔
結合地方創生政策和329青年節含意,本次61周年專題特輯規劃 「地方創生 在地囝仔」專題特輯,集結台灣各地青年,聆聽他們如何運用知識、力量與熱誠,帶動地方創生的故事。 (文字:周鑫听)
分享至
11
2408

2020年,臺灣人口首度達到負成長,讓我們不得不開始正視未來幾十年的人口危機。面對人口老化的問題,日本成為了我們的借鏡。

 

同樣人口老化問題嚴重的日本預估在2040年將會有900個城鎮消失:青年湧入城市,人口不斷外流的結果造成一些偏鄉、城鎮正逐漸喪失生命力。2014年安倍政府提出了「地方創生」的概念,透過政策和財務的支持促進地方思考在地特質,期望打造出不一樣的鄉鎮,活絡在地經濟與就業市場*註1

 

借鏡於日本,台灣在2019年定位「地方創生」為國家安全戰略層級的國家政策,將以人為本,透過地方創生與新創結合,復興地方產業、創造就業人口,促進人口回流,並以維持未來總人口數不低於2000萬人為願景,逐步促進島內移民及配合首都圈減壓,達成「均衡台灣」目標。

 

從社區營造的紮根到地方創生的浪潮,有些地方也開始不一樣了。教育電台「地方創生 在地囝仔」專題策展,精選全臺地方創生故事,從這些在地方紮根的人們,聽見對於土地的熱情與感動。

 

 👉點我收聽更多地方創生故事

 

不要強迫土地去喜歡你喜歡的東西

 

「讓腦袋充滿想像力,永遠誠實的面對自己」,

「你一定要先真誠地愛上你的家鄉、你的產品,才能讓別人感受得到…」

 

來一場夕陽下的「鬆勢」散策!
節目名稱:來一場夕陽下的「鬆勢」散策!
首播日期:2021/03/08
邀訪來賓:鬆勢三日節活動召集人劉孟豪

 

美術老師出身、在社頭鄉經營「豪咖啡」的劉孟豪,觀察到行銷社頭,不能只光靠原有的「織襪芭樂節」。要翻轉一個地方既定的印象,讓整個產業活起來,不能只是俗又大碗的產品,而是要大家看到一個地方特殊的「魅力」。

 

「接駁車會把大家載到織襪芭樂節的地點去買東西,但這30萬人不會進社頭,我們的生意也沒有比較好,然後你就會看到部落客在網路上告訴大家去玩織襪芭樂節可以去北斗吃肉圓…這明明是一個社頭的活動,但人潮卻要往其他地方,我覺得太荒謬了…」

 

這種想法成為劉孟豪辦活動的契機,但是他也開始思考怎樣的活動對於社頭是「正向」的?於是有了「鬆勢三日節」:用「英國愛丁堡國際藝術節」和「藝穗節」的概念,讓大家看到了不一樣的社頭。

 

(圖:鬆勢三日節/由 鬆勢三日節提供)

 

「鬆勢」取英文日落(Sunset)的諧音,也有臺語「輕鬆神氣」的意義,都很適合用來形容當下的社頭。

 

才剛開始第一屆,劉孟豪用自己的資金和人脈,結合當地的年輕人,用「織品、設計、生活」的概念,結合市集、文化體驗和工作坊,規劃出不一樣的活動,讓新銳設計師有機會嶄露頭角。

 

四千人的參與讓第一屆的活動有了成功的結果,也讓一些夥伴對於將來的投資與贊助更有興趣。這種地方創生經驗的背後,其實有著年輕人對於家鄉的反思:

 

「我都想要把自己的喜歡的東西搬回家鄉,但不要強迫土地去喜歡你喜歡的東西;我們總是在抱怨環境對年輕人不友善,但是在那個不友善的當下是…你沒有放下身段先去好好了解原本的人」

 

然而,劉孟豪的創生經驗,還與鹿港囝仔有關。

 

你要的,家鄉都幫你準備好了

 

在更早之前,劉孟豪在一些市集活動的場合就認識了鹿港囝仔張敬業、張安儂兄弟檔。那時的劉孟豪問他們為什麼要回到自己的家鄉做這些事? 他用一句話打醒了劉孟豪:

 

「鹿港都準備好了,為什麼我不做?它的文化都在那裡了,我為什麼不做?」

 

改變,由我開始—鹿港囝仔的創生行動
節目名稱:改變,由我開始—鹿港囝仔的創生行動
首播日期:2021/03/08
邀訪來賓:鹿港囝仔張敬業

 

這句話不只打醒劉孟豪,也點出地方創生機會與能量。

 

「你有能力就到外面去,不要回來了!這地方沒有發展」這是張敬業小時候常聽到的話,於是他就像是其他年輕人一樣離家鄉越來越遠,直到在義大利看見出外求學的年輕人特意回來參與家鄉的音樂節,才發現自己從沒好好看過家鄉。

 

(圖:2016年今秋藝術結種子落地/鹿港囝仔提供)

 

2012年回到鹿港的他經由創業圓夢計畫開始了「鹿港囝仔」的品牌,藉由社區的打掃開始認識地方夥伴。2015年的今秋藝術節由在地的青年一起籌辦,成功打響名號,不僅成功凝聚了伙伴們的向心力,也逐漸影響許多在地居民。

 

然而行銷地方不能只存在於美好的口號,還需要「將心比心」了解在地人在產銷上的痛點。鹿港囝仔有經營餐廳,也有「保鹿運動協會」在運作,在經營的餐廳不只提供當地年輕人投入事業的機會,他們能透過實際的經營深刻了解在地商家面對營收會遇到的困境;而保鹿協會也不只是清掃街道而已,他們也能致力於和地方居民、商家溝通,一步步善當地的環境與文化,一起為地方經濟創造良善的正向循環。

 

那些小時候大人口中沒有發展的地方,其實蘊含著豐富的文化能量。新一代的年輕人透過創意的思考,讓鹿港變得很新、很Chill !

 

從土地長出來的音樂節

 

許多青年返鄉的故事會有一些偶然:家中長輩需要幫忙,因此這些在外漂流的學子必須得要返鄉承接家業。鍾雨恩和陳旻宗 就是這樣的例子。

 

當初中年才轉業成立產銷班的父親生病,讓鍾雨恩不得不回到富里,不只承接家業,也承接正要開始的產銷班,而這一回來便是十年。

相當有想法陳旻宗對於影像相當有熱忱,甚至曾經和父親爭執表明不會承接父親所留下的東西,沒想到沒過多久父親便生病,即使父親要求他完成學業,但陳旻宗心中仍舊放不下家裡,回到富里。

 

「現在想想,這其實是一個契機吧!」

這樣的契機讓這兩位年青人開始挽起袖子務農。這兩個在在地長輩眼裡很菜的年輕人,一開始的確承受不少壓力,甚至在溝通上也出現很大的問題:不只是耕作稻物的方法與經驗,還有後續產銷的困境。

 

承接產銷班的鍾雨恩在回來的第三年就面臨到生產的米賣不出去,到最後堆積在倉庫裡只得賤賣的危機,讓他明白無論米的品質再好,賣不出去都是孤方自賞,行銷是所有生產者必須要上的一門課。

 

2015年,鍾雨恩向政府提出計畫想要透過耕地的綠地舉辦一場市集進行產銷推廣,但不具吸引力的馬上被打槍,當時他便想若再加上舉辦一場音樂節,是否能吸引更多人呢?

 

於是,稻穀秋聲─富里山谷草地音樂節就這麼誕生了,而且已經連續辦了六年。對此,他們表示這實在是一場誤打誤撞的奇幻旅程。

 

從土地長出的音樂節—富里983穀稻秋聲的通關密碼
節目名稱:從土地長出的音樂節—富里983穀稻秋聲的通關密碼
首播日期:2021/03/31
邀訪來賓:富里青農鍾雨恩 / 陳旻宗

 

 

當初成立音樂節時團隊內部就開始思辨:我們都不是音樂人,到底要怎麼辦一場音樂節呢?

 

與其有太多論述,不如就起而行吧!他們每一年都會依據經驗逐步去調整音樂節的內容,也透過夥伴們不同的背景結合音樂表演、影像製作、市集銷售規劃、產品包裝優化等面向,讓這個音樂節像是從土裡長出來的,非常有特色。

 

團隊也花時間去和演出的音樂人溝通─這不只是一場商演,而是連結土地與人的表演,所以很多音樂人對土地的認同感高,因此他們的號召性才會強。不只是邀請演出的音樂人,在地的社區團體、學校的學生們也有機會站上這個舞台向外地來的旅客進行演出,表演的成果也讓人驚艷不已。

 

(圖:富里938團隊/陳旻宗提供)

 

這樣的活動已經逐步展現了溫暖與改變的力量。

 

有許多外地來的朋友特地請了休假,經過長遠的車程千里迢迢來到富里,就為了當志工─因為他們喜歡這個活動、認同富里,甚至把富里當作他們第二個家。

鍾雨恩表示,這就是地方創生里的「關係人口」─這些認同這個音樂節、這個活動的人都有可能成為「富里人」。

 

從社頭的鬆勢三日節、鹿港的今秋藝術節到富里的稻穀秋聲草地音樂節,都讓我們看見地方創生產生的巨大能量。青年返鄉在外界看來是光環也是壓力,但他們願意消去自己年輕氣盛的銳氣,以稻穗謙卑的姿態聆聽在地的聲音,讓地方的價值透過創意、文化的巧手蛻變成跨越世代的潮流。

 

比起政策的補助,他們對於家鄉強烈的認同感才是這個迷茫世代最難得可貴的淨土。

 

其他地方創生故事推薦:

命定愛上「植物」人-羅鈞翰&龜背芋與她們的產地
節目名稱:命定愛上「植物」人-羅鈞翰&龜背芋與她們的產地
首播日期:2021/03/15
邀訪來賓:羅鈞翰

 

走讀大雅「忠義社區」動人的人文風景
節目名稱:走讀大雅「忠義社區」動人的人文風景
首播日期:2021/03/15
邀訪來賓:「村籽」團隊顏佑珊經理

 

用一味抹茶撐住一棟歷史老屋–石易鴻與他的達仁街裸體主義
節目名稱:用一味抹茶撐住一棟歷史老屋–石易鴻與他的達仁街裸體主義
首播日期:2021/03/15
邀訪來賓:石易鴻

 

👉點我收聽更多地方創生故事

 *註1: 擷取自國家發展委員會重大政策說明

(本專題策展封面照片使用素材來源: john foust on Unsplash)

按下收藏,就會將頻道收錄進您的
會員功能 > 收藏頻道
再也不會忘記找不到喔!
我瞭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