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策展
發聲─林獻堂特展
林獻堂等人於日本殖民統治時期進行的各種文化活動,是為啟發臺灣人意識的發聲;而這如同廣播透過聲音進行傳送發聲;這樣的『發聲』主軸也相互呼應林獻堂對於臺灣的貢獻與電臺精神。 (文字:周鑫听/蔡佳蓁)
分享至
20
2259

左右臺灣教育史的「阿罩霧三少爺」
 

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日本接手臺灣。

1900年,林文欽去世,年僅20歲的林獻堂成了林家代表。

那樣動盪的年代,沒有人想到原本可以不愁吃穿的「阿罩霧三少爺」,會成為臺灣教育史上具影響力的人物之一。

 

【發聲──林獻堂特展系列01】
節目名稱:【發聲──林獻堂特展系列01】
首播日期:2018/11/12 08:00:00
邀訪來賓:國立臺灣圖書館編審 蔡蕙頻

 

在歷史的記憶中,林獻堂和他對臺灣政治、教育與社會運動的貢獻聯想在一起,許多人對他只有「肅然起敬」的印象,殊不知他也是當代難得的「暖男」。

 

當時的臺灣還以娶妾作為彰顯身份地位的象徵,但林獻堂卻早決定「願得一心人,白首不相離」。終身不娶妾的他有次去探訪生病的朋友,病榻旁妻和妾正為財產而爭吵,沒人理會病人,他由感而發對秘書葉榮宗說道:「我堅持不娶妾是對的!」

 

(圖:林獻堂先生對於臺灣教育與民主社運有卓越貢獻)

 

而林獻堂不僅是不娶妾,還特別尊重女性:不僅創辦「一新會」舉辦課程和講座,鼓勵婦女受教育,即使公務繁忙,仍然抽空幫婦女們批改作文,甚至也邀請自己的妻女參與一新會的活動。林獻堂對於婦女受教權的意識也影響著後代。

 

發聲──林獻堂特展系列03
節目名稱:發聲──林獻堂特展系列03
首播日期:2018/11/12 08:00:00
邀訪來賓:明台中學董事長 林芳媖女士

 

明台中學董事長林芳媖女士為林獻堂的孫媳婦。記憶中的獻堂先生不常在家,大多在外為臺灣奔波,但是他非常注重後代教育的培養,由其更是鼓勵女性要培養第二專長。根據長輩的記憶,林獻堂先生琴棋書畫樣樣精通,還自學鋼琴,是中部第一個有私人鋼琴的人;接受的是傳統私熟教育,但是他興趣相當廣泛,也涉略西方文學等,喜愛吸收新知,不說日文,只說河洛語。儘管生性節儉,但卻願意援助大量資金,幫臺灣爭取利益;同時也相當重視臺灣的教育風氣。

 

教育,不僅只是一個國家的根,更需要開闊的視野作為它的養分。1927年獻堂先生和兩個兒子一起環遊世界,他每天紀錄所件所聞和當地的人文風情及國會運作等,並用電報寄回臺灣,刊登在臺灣民報上,共連載152回長達四年的時間,除了是報導文學的創作外,在那個年代儼然成為一扇明窗,開啟莘莘學子對未來的想像。

 

教育、政治、媒體─臺灣文化的提升

 

1907年,赴日旅遊的林獻堂在奈良偶遇梁啟超,開使確立了對臺灣未來教育、政治的方向。向陽列舉林獻堂對臺灣最重要的三項貢獻,分別是:貫徹臺灣議會請願運動、擔任臺灣文化協會總理以及創辦台灣人的第一所中學-台中一中。

 

1920年「新民會」成立,由林獻堂先生擔任會長,目的在於從事政治社會改革運動,本意是推動喚醒台灣民眾參與政治運動(廢除六三法)和創立「臺灣青年」刊物等。在此之後改變方向,以讓臺灣擁有高度自治權,推動成立「臺灣議會」,也就是民主運動史上重要的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進而影響蔣渭水先生,進而成立臺灣文化協會,兩人一起推動臺灣文化運動啟蒙臺灣民眾心智。

 

(圖: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

 

除此之外,林獻堂同時也是臺灣民報的創辦人。從1920年開始至戰爭期間,臺灣民報確實傳達臺灣人民的心聲,成為臺灣人發聲的主要媒體。

 

臺灣民報對於臺灣的影響不只在公共事務上,更是台灣新文學發展上最重要的媒體,葉石濤先生在臺灣文學史綱曾說:

 

「臺灣新文學運動的開展和臺灣民報的創辦息息相關,特別從1920-1930年這十年間臺灣新文學作品多半在臺灣民報上發表。」

 

臺灣民報一開始以雜誌型態發行,隨著民眾呼聲和獻堂先生的奔走籌資,並和日本總督府斡旋,才得以「報紙」模式發行,臺灣民報和臺灣文化協會互為表裡,臺灣文化協會是社會運動團體,臺灣民報是該協會發聲管道,又同時報導時政抨擊日本總督府,是為臺灣人民發聲的堡壘。

 

而人稱「臺灣新文學之父」的賴和更是擔任此份報紙的副刊編輯。臺灣文化協會和臺灣民報是臺灣文化上「狂飆」的運動,一方面是啟蒙,因處於被殖民的時代,為提升臺灣人民知識,而介紹許多世界的思潮,將社會主義、婦女運動和民族自覺運動納入臺灣人民的視野,開拓人民的眼界;在文學上,則深植臺灣新文學的種子,培植臺灣作家,讓臺灣的土地與歷史有作家的見證。

  

【發聲──林獻堂特展系列04】
節目名稱:【發聲──林獻堂特展系列04】
首播日期:2018/11/12 08:00:00
邀訪來賓: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所長許雪姬

 

史料上討論林獻堂先生大多是臺灣民族運動的貢獻,但是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所長許雪姬則認為「臺灣文化的提升」才是他最大的貢獻。

 

「獻堂先生臺灣要自治一定要有臺灣文化做為背後的支撐,臺灣人才能產生自治的意識,雖然當時沒有「社區整體營造」的詞彙,但獻堂先生實現這個理念,並從霧峰為中心影響周圍地區。」

 

1932-1937年提倡的「一新會」,目的是「促進霧峰庄內之文化而廣布清新之氣於外,使漸即自治之精神,以期新臺灣文化之建設」,分為八部會,每個部會各司其職,辦理相關講座和展演活動,更留下高達兩百場次講座的資料紀錄。

 

為教育持續發聲

教育電臺於106年遷至獻堂館,為紀念林獻堂先生對於教育的貢獻,特別與臺北教育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經營學系 林詠能教授、 陳劭恩研究生、陳俐潔研究生、林郁絜研究生,一同策畫「林獻堂─發聲」展覽。林獻堂等人於日本殖民統治時期進行的各種文化活動,為一種向日本總督府爭取權利的發聲,也是為啟發臺灣人意識的發聲,可以說他們是參與一個具有向外傳遞與從內凝聚的不同性質的雙向發聲行動;而這如同廣播透過聲音進行傳送發聲;這樣的『發聲』主軸也相互呼應林獻堂對於臺灣的貢獻與本臺之精神。展覽結合廣播元素,期待在此這個具有紀念意義的歷史建築裡,聽見林獻堂先不一樣的故事。

 (圖:教育電臺設置「發聲─林獻堂特展」延續其教育理念)

 

點我收聽【發聲─林獻堂特展系列專訪】

按下收藏,就會將頻道收錄進您的
會員功能 > 收藏頻道
再也不會忘記找不到喔!
我瞭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