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島.海角】那些望不可及卻在我們身邊的小島;那些在城鎮邊等待著履及的海岸線- 這些描述邊境與家鄉,帶著人情海味的,都是少人知曉的哀樂生活。
黃同弘<一天>
〈一天〉 黃同弘 暗夜的東線慢車 陳舊的木質車廂 潮濕、髒亂、在夢裡過了汐止 列車門開關的尖噪、啟動的汽笛 綠風扇與迷異的乘客們 我在石城醒來看見龜山島 下一站大里,背海的月台柵欄是電影一景 隔鄰的軍人醒了和他的狗 他從遙遠的西部休假回家 白燦燦的蘭陽平原 濱海公路台二線 海邊一列丘陵木麻黃 海水浴場 沙岸 岩岸 海防崗哨 烏石漁港 施工中的觀光漁港 無人的光鮮 漁塭 過嶺 亂葬崗 利澤簡的水田 相似的破落三合院 漳州 泉州 河堤 冬山河 追逐腳踏車營 砂石車橫行往武荖坑 蘇澳新站 荒涼的新站 水泥廠 貨車 芭蕉 白燦燦 沙塵 五零年代 已死的蘇新 北迴的荒涼起點 我想回台北 我想回妳懷中 在白燦燦的下午
陳宗暉<舊傷>
〈舊傷〉 陳宗暉 那時的夏天,不管什麼樣的終點,只要一直走,就可以抵達。 有些地方只有徒步才能抵達。必須 一直走。一直婉拒善心便車,避開砂石車,一直走, 直到舊傷復發。慢慢長路,長路漫漫,海風咀嚼砂石。 遠遠跋涉而來一輛彩繪巴士,遠遠跋涉而來,一艘拼板舟陸上行舟。 我想起沿途公車站牌總是生鏽模糊。 司機樂意打撈路邊擱淺的我,讓我坐進副駕駛座,「觀光客的座位!」他說。 . 成群的羊都知道要讓路給成群的機車。 這公車的二十個空位有二十種以上的等待。二十封以上的家書,沒有人在。 陸上行舟,我們在島嶼北部的強風裡沿途借過,終於進入部落。 涼台裡的老人開始騷動。車來了,像是兌現遙遠的承諾。 短褲老人駝背健步,戴帽的長裙老人懷抱包袱像是懷抱熟睡的嬰兒。 我們互不相識但仍點頭示意。我先就坐,但我是客人。 我在行進的客廳讓舊傷休息。他們繼續暢談,我繼續聽不懂他們又好像聽懂。 司機替我翻譯:老人在家坐不住,生病也要上山。 車裡音碟轉動阿美族的輕快歌謠,老人跟著哼。哼完再唱自己悠緩的達悟歌。 我看見林投樹果實飽滿誠懇,老人想起從前借用林投樹的身體曬飛魚捆小米。 . 車在監獄舊址暫停。有人在裡面種菜種水芋,有人嘗試讓珠光鳳蝶復育。 東清今晚有沒有夜市?「野銀新社區」的燒烤攤已經提前熱鬧起來, 車速慢下來,下一站是「野銀舊部落」,老人可以假裝回到少年時。 「永興農莊」的遺址現在仍有種植,日落而息時,有人燈火通明夜探角鴞。 陸上行舟,在山高路窄的後山繼續顛簸不息。海浪不打算讓舟暫停。 龍頭岩不是什麼龍,老人用母語說,那就只是沒有規則坑坑洞洞的石頭, 底下有大魚。我們的陸上行舟也是一路坑坑洞洞, 底下有撞見龍頭的抹香鯨正在下潛。小蘭嶼再過去那邊遠遠有颱風, 我們的拼板公車疑似遭遇長浪。在野生的海風裡,沒有鋼鐵可以繼續堅硬。 環島公路只有一段永保平坦,在此可以加速,生鏽的罐頭工廠無人上下車。 路邊有人整裝待發下海浮潛。路邊有抗議標語被白漆遮成啞巴。 . 路邊有偉人的半身銅像背對大海,終日看著從前的指揮部變成資源回收場。 從前從前種地瓜的土地,現在改種民宿。「民宿今年收成好嗎?」 層層抵達衛生所的時候,可能只有我一人暈船。 公車在此稍候。有人要去看病,有人要去郵局領津貼,慎重如進入森林。 準備再上路時,車外有人急拍車窗,候車亭失物招領:「誰的藥袋忘了拿?」 「丟在那裡就好了!」剛上車的失主坦承故意留下。「垃圾自己帶回家!」 想痊癒只能順其自然。有些病只能順其自然。 . 剩下的乘客都在農會超市下車。蘭嶼公車的每個站牌都是生活的入口。 我看見奇岩,他們看見漁場。有人攜帶自家農產漁獲在超市門口擺攤, 司機也跟著下車買了一袋蘭嶼花生,「最後一站,祝你鵬程萬里,音容宛在! 這樣下次我還會記得你。」我揮手道別。有些風景只有下次才能看見。 . 頂著一樹一樹的蟬聲繼續走,側背海浪繼續走,一層一層過濾我。 徒步是心的顛簸,徒步比較容易感傷,感到血肉般的受傷,感到骨折, 所有的傷口音容宛在,浸泡在過期的海水。慢性發炎是火山口,疼痛是海溝, 是廢棄國宅的窗,是簡易碼頭的裂縫,是野溪流過水泥河道,是復建堤防, 是危險的安全。這個島嶼有時憤怒是因為舊傷復發。是帶狀疱疹。 我回到島嶼北邊的「五孔洞」,他們禁忌的洞穴是我隨地休憩的地方, 岩壁裡有凝固的禱辭,在這個沒有翻譯的海蝕洞裡,可以聽見頭頂有海浪: 像大海一樣柔軟,像大海一樣堅強。 我想起老人晃動的表情,有人是沒有父親的兒子,有人是沒有兒子的父親。 我是森林與大海的孤兒。我在他們受傷的地方徒步,腳底有心臟, 愈踩愈感到衰竭,愈踩愈感到抱歉。
蔡宛璇<母親島>
〈母親 島〉 蔡宛璇 母親。你出生的那年 我在一艘遠洋的船上想回航 等天亮。 那是沙丁魚旺盛瘋狂的一年 其他的一切 才都剛要從貧瘠的雲層裡 慢慢脫出 天沒亮 所有的人 都已經去對著海 奮力高歌 或者跟著她母親和祖母的牛 去 踢田梗裡的日頭 田邊的坡上 睡著幾世紀的漁具和 水另一邊來的船舵 他們依稀知道 有人曾經越過 沒有神明守望的海域 活下來 這年頭的孩子,頂多 偷偷揣著微小的夢 妳說, 妳夢想上初中 但多風的年冬 把妳一下吹到工地 燒自己的土泥 為別家挑磚瓦 沙丁和丁香的蒸煙,風沙 與海砂 都飛到雲裡,下成雨 日子 沈甸甸 那麼多的鹽,在風裡 麻布袋覆上妳額前 那個時候 一個村子 是一個世界 父親,從另一個世界來 但妳想去看 世界外頭的世界 妳說 那些如今芒草遍佈的墳,是從 更遠更西邊海上的 另一座山頭 漂到祖祠前 鹹魚吃也吃不完的年月裡 連身體和生活 都被鹽漬過 出水 緊縮 風乾柔韌 他們說她現在 依舊使用這種 已經落伍的保存法 我也曾暗自怪過她 況且她老早習慣 背過海 假裝聽不見潮浪 留珊瑚礁在後方 想忘記 自己也從海裡來 她看見的 不是那種美。 以至於唱KTV時 孩子們都難以 為她的走板合音 村裡的人們 每夜都去丈量海岸線 用一把掌紋做的軟尺 身體露出衣服的地方長滿眼睛 如果不是去推魚苗 就要避免掉進海裡 他們一邊偷偷恨著海 一邊把命往裡頭踹 母親,你也有一個灣 我叫她內灣 你的內灣裡 也有一個島 島上也有這樣的居民 他們也正在變老 柔韌,風乾 知道自己的理直氣壯 和微小, 像魚苗。 因為不是吃風長大的 如今,村裡的孩子們再也 不恨海了 他們直接搭飛機離開 飛遠了 找不到理由回來 或者像我那樣,在心裡 養一個海 我看著你 還在 奮力泅泳 在這艘遠洋的船上 母親, 天還沒亮 我等你上岸。
白黽〈曾經有風風無須命名,曾經有海海無須界域〉
〈曾經有風風無須命名,曾經有海海無須界域〉白黽 醫療壓迫羊膜穿刺母體的痛 還來不及從洞口浮游出那片南洋的海面 一個靈魂就這樣機械式地植入一具肉體 靈魂如魚倒灌 推擠在一座冰冷的水泥港灣裡 漁人們喉結震動 喊價發炎的夢 夢賤價成為奢侈販售 那些漫天數字如散落的彈頭漂浮在海域之上 孵夢的樂園 爭鋒的戰場 一槍擊碎 巴坦海峽上孵夢的少年 海神降級為電子機裡的獸類豢養 海域被切割為宣示性的謊言 島與島成為軍艦眼紅對峙 曾經有風 風無須命名 曾經有海 海無須界域 無須 喧囂儀式 文明事件 死亡證明 經緯宣示 那時候還沒有靈長類這名詞 睜眼即是光 東南的琉球島上 一個男孩自然孵化 在含鹽的海潮中游泳 用一只螺貝在海邊收音 *一首詩紀念 廣大興二十八號事件
譚洋<淤沙-長濱和某些港口>
〈淤沙——長濱和某些港口〉 譚洋 這裡不應該有沙 人們不希望有。 淤沙就像是那些東西: 人們希望它堆在自己 每天不會經過的那一側。 所有人的容忍 都在淤積。 無止盡的沙堡遊戲 一個小女孩跑上丘頂 看著游泳的我 我伸腳往下探 水底的沙沒有回答。 流水和巨岩溫柔地 看怪手們工作 鋼鐵的筋肉酸痛 比如快轉的夾娃娃機 比如金魚網盛起一灘汙泥 重量拗彎了手柄 沒有人逃得開這堆沙: 怪手司機 漁會代表 轉動船舵的船長 觀測議題的師生 在沙與港的生產線上 每個人都分到一個位子 去看,而且做。 沙在某處剷除,在另外某處回填。 沙在某處養育獨木舟玩家。 沙被渴望。 沙被拋棄。 沙變成渣滓,變成地基。 一沙一世界,世界們彼此積壓。 沙是最鬆散也最堅實的箴言。 我們終於低頭看見 我們立足在它之上 或者說 在它之中。
鄭琬融<在海上>
〈在海上〉 鄭琬融 傍晚 我把你看作海的時候 海上有煙 風很涼 太陽的血不斷流到你那裡去 我不知道載我的船還要多久 才會被岸留滯 我是要走 我想念看見一些不動的樹 上面有鳥 影子被啄得爛爛的 我想念拐個彎就可以碰見你 吃頓熱的 把絞胃的空洞都排去 但我在海上 這裡沒有花 船長說 這裡最迷人的地方莫過於荒漠 我看出來他早已迷失 他忘記了一點草 他點起了菸 像透了生我但寡言的父親 我突然想幫他開窗 就像一家人在車上兜風 去哪裡都好那樣
謝昭華<《島居》節錄>
《島居》(節錄) 謝昭華 我們居住的每一座村莊都有大小數個防空洞,牆壁外側漆以迷彩,長方形的極簡形式建築,用來抵擋砲擊的厚實屋頂則以野草遮掩。 每月單日,砲擊時間大多在晚餐過後,多為定點射擊。也就是說,砲口射程方位固定之後就不再改變。島嶼的孩子從小就養成聽聲辨位的能力,只要聽到第一發砲彈飛越屋頂後落地聲響的大小與音聲特性,便知道今天是否需跑進防空洞躲避。因為防空洞裡黝黑狹窄,人多擁擠,沒人會喜歡待在其中。 如果第一發砲彈就正巧落在民居屋頂,那就只能聽天由命。因此,每隔一段長久時日,學校裡就會聽說某某人的家昨晚被砲彈擊中等悲傷故事。有一次砲彈正巧落在放映影片的電影院,漆黑戲院裡觀眾四散奔逃,傷亡慘重。從此島嶼所有戲院每月單日的夜間關閉,不再營業映演。
楊智傑<社子>
〈社子〉 楊智傑 小鎮是緩慢的。像雨夜 提防 一組舊沙發 一人在紗窗內熄菸,菸燼 墜落,又彈起 銅鐘擺是極慢的(也許我們的夢已過期) 颱風警報 寂寂,來自床前廣播音 鐵皮屋、舊紙廠 小廟深處的紅光 一座島比生死更慢、比時光冰涼 比記憶,更靠近水銀燈下 野狗 濕熱的鼻息 (而風起是極慢的) (蘆葦以全數耳尖聆聽著) 傍晚時分,關閉了二號水門
吳俞萱<烈士>
〈烈士〉 吳俞萱 風颳過野地 最後一點生機 留下 一聲長嘯 沿著坑道 轉彎 他們放下鑽刀 走出洞穴 一塊肉身啣住 一塊 填滿洞口 風颳過,撒下 一把種籽 他們紛紛吐出 最後一點生機 就要來了,他們說 潮水,就要來了 這是,一百年來 最大的月亮 在今晚。如果 再慢一些 潮水就會淹沒 淹沒 最後一個圈套
為海洋讀一首詩
「傾聽海洋」為110年開始製播之海洋教育節目,節目透過知識與情意並重、理性與感性兼具的方式,透過海洋科普知識的傳遞、海洋與人類的關係文化脈絡梳理、海洋的文學與心靈之美三種角度,帶領全民認識海洋、感受海洋、到珍惜海洋。透過生活中的海洋教育形塑,創造藍色國土發展的機會,營造永續發展的海洋臺灣。 「為海洋讀一首詩」為邀請年輕詩人搭配當集主題吟頌之海洋文學賞析單元。
共9集
Friday Happy Hour in Formosa
112年起每週五17:20-18:00播出 2023 NEW Airtime Every Friday 17:20-18:00 這個節目的內容並不是主打英文教學,而是透過全程英文的採訪,以外國人的觀點看臺灣。讓英文聽力有達到一定的程度的聽眾可以更加練習自己的理解力/增長國際觀,還可以增加其他可能中文程度不是很好的外國聽眾朋友們,讓他們可以更了解臺灣的生活/文化。更可以讓外國朋友們互相切磋交流外國友人在臺灣可能會遇到的一些情況和分享解決的方式。 英文有句話說,”When life gives you lemons, you make lemonade!”。 我個人很想能夠透過節目來賓們的故事來激發外國聽眾朋友以及臺灣聽眾朋友們熱愛臺灣的動力! Tune in every Friday from 17:20-18:00 for the Taiwan National Education Radio weekly radio show "Friday Happy Hour in Formosa" joining the host Beverly as she chats with expats from all realms of life each week about their exciting lives in Taiwan. *節目內容有* What’s Happening Taiwan! (臺灣一週新聞大事) 人客來坐 My Taiwan Story 來賓DJ秀 How Do You Say That with J& J 語言學習單元 *教育廣播電臺高雄分臺收聽頻率 NER Kaohsiung Station Broadcasting Frequencies* 嘉義/臺南 FM 107.7 高雄/屏東 FM 101.7 澎湖 FM 99.1 恆春 FM 99.3 *Apple Podcast* https://apple.co/3LNIlag *官網線上收聽 Listen to us on NER official website* https://bit.ly/3vdn30K https://www.ner.gov.tw/ *Listen on NER Channel +收聽* https://bit.ly/3QfsR1Y *或是下載教育電臺APP收聽 Or download the NER APP* https://apple.co/3JKqIaf
共92集
金融知識通
這是金管會與國立教育廣播電臺生活IN DESIGN合作推出「金融知識通」廣播節目!希望能提升民眾正確之理財觀念及金融素養,強化民眾金融風險抵抗力,避免金融詐騙、金融剝削等情事,來自金管會的專家們用最生活化的語言,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分享金融知識,以拓展金融教育的深度及廣度,使金融教育能貼近民眾的日常生活,讓民眾隨時隨地都可吸收金融新知,獲得豐富充實的知識饗宴。
共24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