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俞萱<烈士>
〈烈士〉 吳俞萱 風颳過野地 最後一點生機 留下 一聲長嘯 沿著坑道 轉彎 他們放下鑽刀 走出洞穴 一塊肉身啣住 一塊 填滿洞口 風颳過,撒下 一把種籽 他們紛紛吐出 最後一點生機 就要來了,他們說 潮水,就要來了 這是,一百年來 最大的月亮 在今晚。如果 再慢一些 潮水就會淹沒 淹沒 最後一個圈套
「傾聽海洋」為110年開始製播之海洋教育節目,節目透過知識與情意並重、理性與感性兼具的方式,透過海洋科普知識的傳遞、海洋與人類的關係文化脈絡梳理、海洋的文學與心靈之美三種角度,帶領全民認識海洋、感受海洋、到珍惜海洋。透過生活中的海洋教育形塑,創造藍色國土發展的機會,營造永續發展的海洋臺灣。
「為海洋讀一首詩」為邀請年輕詩人搭配當集主題吟頌之海洋文學賞析單元。
〈烈士〉 吳俞萱 風颳過野地 最後一點生機 留下 一聲長嘯 沿著坑道 轉彎 他們放下鑽刀 走出洞穴 一塊肉身啣住 一塊 填滿洞口 風颳過,撒下 一把種籽 他們紛紛吐出 最後一點生機 就要來了,他們說 潮水,就要來了 這是,一百年來 最大的月亮 在今晚。如果 再慢一些 潮水就會淹沒 淹沒 最後一個圈套
〈社子〉 楊智傑 小鎮是緩慢的。像雨夜 提防 一組舊沙發 一人在紗窗內熄菸,菸燼 墜落,又彈起 銅鐘擺是極慢的(也許我們的夢已過期) 颱風警報 寂寂,來自床前廣播音 鐵皮屋、舊紙廠 小廟深處的紅光 一座島比生死更慢、比時光冰涼 比記憶,更靠近水銀燈下 野狗 濕熱的鼻息 (而風起是極慢的) (蘆葦以全數耳尖聆聽著) 傍晚時分,關閉了二號水門
《島居》(節錄) 謝昭華 我們居住的每一座村莊都有大小數個防空洞,牆壁外側漆以迷彩,長方形的極簡形式建築,用來抵擋砲擊的厚實屋頂則以野草遮掩。 每月單日,砲擊時間大多在晚餐過後,多為定點射擊。也就是說,砲口射程方位固定之後就不再改變。島嶼的孩子從小就養成聽聲辨位的能力,只要聽到第一發砲彈飛越屋頂後落地聲響的大小與音聲特性,便知道今天是否需跑進防空洞躲避。因為防空洞裡黝黑狹窄,人多擁擠,沒人會喜歡待在其中。 如果第一發砲彈就正巧落在民居屋頂,那就只能聽天由命。因此,每隔一段長久時日,學校裡就會聽說某某人的家昨晚被砲彈擊中等悲傷故事。有一次砲彈正巧落在放映影片的電影院,漆黑戲院裡觀眾四散奔逃,傷亡慘重。從此島嶼所有戲院每月單日的夜間關閉,不再營業映演。
〈在海上〉 鄭琬融 傍晚 我把你看作海的時候 海上有煙 風很涼 太陽的血不斷流到你那裡去 我不知道載我的船還要多久 才會被岸留滯 我是要走 我想念看見一些不動的樹 上面有鳥 影子被啄得爛爛的 我想念拐個彎就可以碰見你 吃頓熱的 把絞胃的空洞都排去 但我在海上 這裡沒有花 船長說 這裡最迷人的地方莫過於荒漠 我看出來他早已迷失 他忘記了一點草 他點起了菸 像透了生我但寡言的父親 我突然想幫他開窗 就像一家人在車上兜風 去哪裡都好那樣
〈淤沙——長濱和某些港口〉 譚洋 這裡不應該有沙 人們不希望有。 淤沙就像是那些東西: 人們希望它堆在自己 每天不會經過的那一側。 所有人的容忍 都在淤積。 無止盡的沙堡遊戲 一個小女孩跑上丘頂 看著游泳的我 我伸腳往下探 水底的沙沒有回答。 流水和巨岩溫柔地 看怪手們工作 鋼鐵的筋肉酸痛 比如快轉的夾娃娃機 比如金魚網盛起一灘汙泥 重量拗彎了手柄 沒有人逃得開這堆沙: 怪手司機 漁會代表 轉動船舵的船長 觀測議題的師生 在沙與港的生產線上 每個人都分到一個位子 去看,而且做。 沙在某處剷除,在另外某處回填。 沙在某處養育獨木舟玩家。 沙被渴望。 沙被拋棄。 沙變成渣滓,變成地基。 一沙一世界,世界們彼此積壓。 沙是最鬆散也最堅實的箴言。 我們終於低頭看見 我們立足在它之上 或者說 在它之中。
按下收藏,就會將頻道收錄進您的 我瞭解了會員功能 > 收藏頻道 再也不會忘記找不到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