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很多人說過要戒澱粉,首先就是不吃白米,因為白米的醣份非常高。
但其實白飯也是能量的來源,白飯吃下去的碳水化合物會轉換成葡萄糖,就是身體動力的來源。
雖然大家都知道白飯也有營養價值,但是因為吃飯就是比較麻煩,需要煮飯及配菜,而現代人時間寶貴,煮飯煮菜真的很費工,所以,米飯就失寵了。
您知道嗎?國人食米量從民國70年的98公斤,降到109年的44.1公斤,去年(111)又下滑到43公斤, 40年來每人每年的食米量足足砍了一半以上。當米愈吃愈少,最後米要賣給誰?誰還要種米?米還有沒有其他出路等等的問題就會演變成社會議題,需要直球對決了。
今天特別邀請到來自桃園的雙口呂文化廚房主理人黃騰威、周佩儀賢伉儷來為我們說說他們怎樣用「做粿」推動米食文化傳承。當然,起心動念最重要,今天的故事會分享到他們在一趟旅行中埋下這個種子,在阿嬤的三合院裡實踐承諾的精彩內容,當然不僅如此,還有更多細節要說給你聽~
本集內容有:
1.兩位愛吃米飯嗎?做粿應該對米很瞭解?!
2.為什麼會選擇做粿?是對米有特殊的情感嗎?起心動念是什麼呢?
3.在三合院這個空間做炊粿超有FU的,當時怎麼會有這樣的創想?
4.兩位創業前有其他工作經驗嗎?踏入創業一途門檻有哪些?
5.請分享經營的商模:手作體驗?私廚?其他?授課?
6.有沒有遇到最沮喪想放棄的時刻?以及最激勵感動的時刻?
小風覺得騰威和佩儀真不簡單,在推動米食文化復興的過程,透過料理把人與文化的連結重新喚醒,想像大家一起揉著米團、塑型完成放進蒸籠,再等著炊煙升起,最後咬著自己親手製作的米粿,是多麼感動的瞬間。這樣的畫面是不是讓你想起家中的媽媽或阿嬤,或是阿祖在廚房的身影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