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有一句俗話說「一府二鹿三艋舺」,這句話是在形容到了十九世紀中葉以後,隨著歷史的發展、社會經濟的進步,臺灣產生了三個最大的城市,分別是今天的臺南安平、彰化鹿港、臺北萬華。這三個城市之所以能夠發展成為當時臺灣最重要的三個聚落重鎮,簡單的歸納原因,那是因為城市一旦成為政治的中心、經濟貿易中心、交通上又便利,自然就會捷足先登。以臺南來說,從荷蘭殖民時代開始,一直到清朝末年,臺南一直都是臺灣的政治中心,等到臺灣省獨立設省、不歸福建省管轄,劉銘傳又將臺灣省巡撫衙門設在臺北,臺南這才失去臺灣政治中心的地位。
有人可能會問,一府二鹿三艋舺是臺灣早期最大的前三名城市,那請問第四名是誰呢﹖關於這個問題,很多年前我在國立臺南師範學院任教,也就是今天的國立臺南大學,當時的校長吳鐵雄知道我學歷史,就笑笑的請教我,問我說老師老師、俗話說「一府二鹿三艋舺」,那請問第四是誰呢﹖我答不出來,吳校長就告訴我說,第四是就是他的家鄉、臺南的月津,月亮太陽的月、生津止渴的津,月津就是今天臺南鹽水。而多年以後我才知道,原來臺灣各地都有不少的地方人士,自認為他們才是第四名。譬如說苗栗的後龍,也有地方人士認為他們才是第四名。
不論一府二鹿三艋舺或四月津、四後龍,這些臺灣早期的重要城市,能夠興起都是依靠便利的交通,也就是擁有河口港的優勢。由於臺灣的地形是南北走向的島嶼,再加上河流基本上東西流向,所以使得臺灣南來北往,都會碰上這些河流,而也就對於陸路上的交通來講,相當不方便。因此,在臺灣早期的歷史,最發達的城市,往往就是產生在河流的出海口的河口港,因為河口港可以靠著港對港的「對渡」,使得南來北往或甚至西岸東岸之間互動,變得交通便利。例如清代臺灣從臺南到臺北,當時方便的方式,就是港對港的「對渡」,從臺南安平港到臺北的淡水港,或臺北的淡水港到宜蘭的烏石港,十分便利商業貿易往返。
不論一府二鹿三艋舺,或者第四月津、四後龍,都代表了早期臺灣歷史上,一個重要的城市的興起,除了政治及經濟因素,都是依靠河口港。甚至,今天新北市的新莊、在新莊國中後面的那一條新莊老街,有一座媽祖廟「慈祐宮」,入廟後的左側牆面建廟沿革、甚至還告訴你說,自古以來新莊就是千帆林立商業貿易興盛,所以有所謂的「一府二鹿三新莊」的說法。同樣的,今天雲林北港街上的「顏思齊先生開拓臺灣登陸紀念碑」碑文裡面也提到,「古人有一府二鹿三笨港之民謠,可知北港昔為臺灣之重要門戶」。看來,不但老四有人爭著當、老三也有人爭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