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人怎樣看時間

古人怎樣看時間

0
1165
邀訪來賓:文史作家余遠炫播出日期:2022/03/02

有一句話說:「時間就是金錢」所謂:「一寸光陰一寸金」,「光」指的是太陽光,「陰」則是影子,早在周朝的時候,發明了日晷,用陽光照在日晷上的陰影來制定時間,就這樣制定了一天「十二時辰」,分別用12地支來計時。一個時辰相當於兩個小時,第一小時稱為「初」第二小時稱為「正」。

 

每一個時辰在日晷上有八個刻度,也就是每個小時有四個刻度,每一個刻度是十五分鐘。電視劇常說的午時三刻,換算成現在說法就是十一點四十五分。在日晷發明以前,老百姓通常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跟著太陽走,日晷發明後就跟著日晷走。當時皇城有報時官,每天早上敲鐘,傍晚打鼓,所有就有成語「暮鼓晨鐘」這句話。

 

除了皇城敲鐘擊鼓外,唐代的重要街道也有設立街鼓與皇城同步,這是因為唐代實施宵禁,必須讓其他民眾知道時間。到了夜晚就把整夜分為五更,大致上就是從現在的晚上七點到隔天清晨五點的時間,把夜晚分為五更。入夜以後就會有人巡視敲著著梆子與鑼鼓,告訴大家現在是幾更天的時間。宋代以後因取消宵禁,不但有夜市還有豐富的夜生活,類似現代人的生活,報時就更重要了,不過這時的報時人員通常是寺廟裡的僧人,非常特別。

 

但如果不是晴天遇到陰天或雨天看不到日晷又該怎麼辦?古人於是發明了漏刻的方式來取代日晷。用銅壺裝滿水,讓他慢慢滴下來,用滴水計算時間。但這種方法會出現誤差,銅壺的高度不同會影響滴水的快慢,東漢時的科學家張衡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便設計了二級漏壺解決。宋代又研發了四級漏壺讓這種計算方式更精準。

 

宋朝的時候還發明了簡易的時間計算方法稱為燃香,又叫做更香,也就是燒幾柱香的觀念。通常用在商旅活動上,據說準確度還相當的高。明代中期更精準的西洋鐘錶傳入中國,並成為宮廷裡的時髦貢物,乾隆皇帝收到的鐘錶多又精巧豐富,簡直就可以開鐘錶行了,中國人也開始越來越重視時間觀念。

心得筆記
播放時間00:00
古中作樂
古中作樂
首播日期 :
2022/01/17
主持人 :
台北市立大學張弘毅教授、新北市新埔國中馮邦彥老師

【古中作樂】台灣史篇

    喝咖啡喝慣了,您知道「咖啡」是什麼時候傳入台灣?習慣逛百貨公司,您知道「百貨公司」的由來嗎?這些我們平日司空見慣的事物,其實早在一百年就已經開始了。乃至於今日生活不可或缺的手機,其實早在日本治理臺灣時期,這種近代通訊技術就已經被廣泛運用在人類實際生活上了。

          日治時期台灣民眾的生活,雖不一定波瀾壯闊,卻是面貌豐富且感情滿杯的。「古中作樂-台灣史篇」節目期待聽眾掃去迄今心中仍根深蒂固「殖民」2字的尖銳衝撞感,邀請大家共同懷想老年代的溫潤情懷,踱入早年台灣歷史的幽巷曲弄,一同飛返舊日時光,在老故事裡一起會心開懷。

 

 

60
按下收藏,就會將頻道收錄進您的
會員功能 > 收藏頻道
再也不會忘記找不到喔!
我瞭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