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學生除了要上學,為了評量學生的學習成果,也會進行考試。古時候的老師是可以體罰學生的,家長也會要求老師責打學生,三字經裡更有一句話說「教不嚴,師之惰」,想要當個合格的老師,就要嚴格教導學生,就連孔子的全身畫像裡,都還配有教鞭呢。
古代體罰學生主要是督促學生學習,不要調皮搗蛋,對於一些學習好、規矩好的學生也會有一些獎勵,譬如說給他一個獎章可以犯錯時少打一次之類的,有個免打狀牌。學生真正的考試不在學校裡,而是在職場裡。尤其在古代,讀書之人想當官就要通過考試,一場考試下來通常要十年的時間,所謂就有一句話說:「十年苦讀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聞」。
這個重要的考試稱為科舉制度,第一關要先考上秀才,然後在當上舉人,最後考上進士,這樣你就會進入政府單位服務有機會當官了。而這三個關卡有人可能一輩子就考不上,或是卡在第一關,像清代的大文學家,寫聊齋誌異的蒲松齡,就卡在第一關,只是一個秀才。
秀才充其量只是一個資格考而已,如果仲舉有了舉人資格,有時還會有些後補當基層官員的資格。因為如果遇到有缺額,進士不夠的時候,就會擇優選舉人當官。例如明朝著名的清官海瑞,他就是舉人出身的官員。進士出身的官員就是天之驕子了,不過進士其實也有分等級,一甲進士及第有三人,分別是狀元榜眼與探花,二甲進士出身十幾個人,沒有分名次,三甲賜同進士出身,約有一兩百人也沒也分名次。
這些進士們都是通過殿試選出來的佼佼者,但像清朝曾國藩因為是三甲出身,科舉考試考得比別人差,他竟然當成一輩子的遺憾,可見得古人對考試成績非常在乎,難怪每個階段都要努力考試,人生一輩子這麼長,都在考試中渡過,這樣的人生也太可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