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的聲音

首播日期 :
2020/01/05
主持人 :
林娟

提到臺灣的「老行業」,多半指的是隨著移民來到臺灣的技藝。現在在臺灣的許多老聚落裡,例如:左營舊城、旗山、鹽埕老街及台南府城等早期商業興盛之地,聚集的行業多,還有機會找得到傳統老店。
臺灣從農業時期開始倚賴的工具是「手」,各種食衣住行及生活所需的各式用品都由老師傅以精細的手工打造。在臺灣走向商業、工商業環境之後,便利的機器取代人力,許多行業,也逐漸消失。
「臺灣的聲音」,讓我們一起循著聲音,回想老行業的軌跡,也回味昔日的生活記憶,體會老師傅身影下的執著與孤獨,認識臺灣先民生活的智慧與文化。

13
榻榻米 林明義先生

「榻榻米」是個大家都耳熟能詳的日文名詞,讓人聯想到簡潔、清爽的和室空間。60年代至80年代是和室裝潢與榻榻米生意最好的時候,疊蓆師傅的工作接不完,隨著居家裝潢型態的改變,榻榻米的銷路銳減,疊蓆行業沒落,疊蓆師傅也越來越少,目前擁有製作榻榻米技能的老師傅多已7、80歲。 「每一步驟都要細心認真,不能有一點潦草的地方。」這是林明義數十年來奉行的工作態度。林明義表示,年紀大了,每天頂多能作4、5塊,而且生意已大不如前,加減做就好! 不過,現今人們越來越崇尚自然材質的物品,加上手工製作能夠量身訂作切合需求,手工疊蓆老行業或許會再度燃起新契機。

數魚苗唸謠 蘇有甲先生

早年,臺灣還沒研究出人工如何培養虱目魚苗,漁民在海邊撈到虱目魚苗後會賣給魚販孵化,買方會用一種特殊的演唱方式或古老的算術儀器來計算數量,邊數魚苗數量邊喊價錢,這樣演唱魚苗歌的傳統算魚方式,當地人稱之為「叫魚栽」。賣魚苗的人先數出魚苗,為了怕忘記,都是配合手勢眼力的快慢,用唱的來連接以增加記憶,例如:「兩尾啦~五尾!拾尾到十五!~~~督好啦!連三尾!」重點是唱出「總數」,而不是「加數」,每數到100尾,就會拿出事先準備好的竹絲折彎一小節,表示1個100,然後再從1數起,魚苗全部數完後,再算算總共折了幾個彎,就知道有幾個100了。

紅燈師 蘇志榮先生

在南臺灣的三大偶戲中,眾所周知的「掌中戲」(一般俗稱的布袋戲)」,是演出劇團為數最多的傳統戲曲,最主要以「偶戲」類型演出。布袋戲知名老藝師-「紅燈師」蘇志榮老師,有段精彩的掌中戲傳奇,由於他除了在布袋戲的表演藝術上有顯著的藝術成就之外,對於布袋戲戲偶「偶盔」的工藝製作也有特殊的專門技術,老師說當初只是想要綁住自己待在家裡才開始做戲偶的帽子,且來聽聽這背後的故事!

百年手工棉被 陳君明先生

過去因物資機器設備的缺乏,棉被以全手工打製,而現在有開棉機、梳棉機先將棉花梳理成整捲的棉片,簡化了部分的工序,也不會讓整廠都棉絮紛飛。 陳君明家做棉被已經超過百年了,手作觸感和溫暖,是機器永遠無法取代的慢工細活。手工棉被的耐用程度高,保存得宜,蓋十年、二十年都是有可能的,且貼身的保暖不比蠶絲被被差,尤其冬天寒流來時,手工棉被蓋起來就是更貼身保暖,這是手工製最大的優點。台灣雖然氣候較潮濕,但只要經過日晒烘被,又會立刻變回蓬鬆柔軟的棉被。

木炭窯 許美鳳小姐

木炭窯是一個夕陽產業,在高雄大樹只剩兩間,在木炭窯四周,會發現整個窯廠周圍堆滿了荔枝木,和少許的龍眼木,這兩種木材,也是大樹木炭窯的主要木炭材料。至於木炭窯怎麼會成為夕陽產業呢? 由於燒製木炭相當耗時、艱辛,因此木炭窯大多人力不足,再加上,四十年前,開始開放進口木炭後,來自東南亞的木炭重創了台灣炭窯業,才使得大樹原本二十多間的木炭窯關到只剩現在兩間。所幸現在木炭的用途變多,無論餐飲業、園藝植栽、水質淨化等都會用到木炭,才讓僅存的木炭窯能繼續下去。

按下收藏,就會將頻道收錄進您的
會員功能 > 收藏頻道
再也不會忘記找不到喔!
我瞭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