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策展
這樣做,更貼心!
教養,是沒有教科書的一堂課;考試不會考,學校不會教。 但是有三個教養原則是你可以掌握的! (文字:周鑫听)
分享至
25
4247

文字:周鑫听 /2019.01

教養,是沒有教科書的一堂課;考試不會考,學校不會教。

於是我們就這麼懵懵懂懂地成了「父母」,在職場裡踩著載浮載沉的方舟,肩上扛的是車貸、房貸、還有十幾年後孩子們的未來。 孩子出生時,你打造了美好又浪漫的藍圖,或許是成龍成鳳,或許只要品格端正就好,但成長豈能如此順遂。

你開始發現以往自己父母的教育方式似乎不能就這樣「傳承」下去:時代不同了,孩子接觸世界的方式越來越多,學得東西越來越新,腦筋轉得越來越快,很快你就發現自己快要跟不上…

這條路上我們邊走邊學,但如果掌握這些教養的方向,不只能和孩子更親近,也能打造更良好的親子關係:

1. 讀懂「需求」
 

「每個孩子、每個人在發展的過程中都有兩個必須被滿足的心理需求:親密的需求和自主的需求。」

如何營造優質的家庭關係

 

節目名稱:如何營造優質的家庭關係
首播日期:2016/04/06
邀訪來賓:心理師鄭如安,許家芬老師

 

心理師鄭如安說,從兒童到青少年都脫離不了這兩項需求,但需求的程度,以及孩子表達需求的方式會隨著年齡有所不同。

所謂的親密需求是孩子在尋求情感上的慰藉,可能是父母的關注或安慰。自主需求則是孩子想要自我成長、探索、以及自己做決定的需求。

「無論發生什麼事情,先把心情、情緒放一邊,去想想為什麼孩子會這麼做?」

許多家長與孩子的代溝往往起於無法從孩子釋放的訊息中辨別出這兩種需求:一直反覆吵鬧、唱反調的孩子可能正在渴望親密需求的滿足,但父母卻會因為被情緒影響而責罵孩子。

親密需求是家庭最重要的基礎,若孩子這方面的需求沒有被滿足、沒有打好基礎,就會不會有良好的自主需求。

 

隨著孩子的成長,孩子的自主需求會越來越強烈,父母相處的模式也必須適時調整。沒有一種教養模式可以「從小教到大」。

 

2.溫暖支持與要求教導

為人父母之後,才知道教養有多難。為了給孩子最好的,許多父母會參考各種名人的教養經驗,甚至直接複製到自己孩子身上,將來也能如此「成功」。

教養,不是複製品。一樣米養百樣人,無論是虎爸虎媽的嚴格教育,或是自由自在的浪漫教養,每個孩子的個性不同,若是把別人的經驗當成教養的保證,可能不只沒有效果,還會造成親子的疏離。

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陳富美教授根據學界研究多年的成果,提出較低風險的兩項教養原則:溫暖支持與要求教導─學習溝通、傾聽孩子的聲音,與孩子一起「討論」要求的準則。

 

最浪漫的教養
節目名稱:最浪漫的教養
首播日期:2012/05/21
邀訪來賓: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教授陳富美


很多父母的「溝通」還是放不下自尊,潛意識認為孩子是自己的所有物,溝通的結果變成命令,久而久之孩子也拒絕這種「假溝通」,親子的疏離感由此產生。

所謂的溝通是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一個家庭的夥伴,在一個對等的狀態下達成共識,這才能讓孩子願意接受父母提出的要求。

3.不要「塞飽」孩子

「讓孩子自己來!」提倡翻轉教育的臺大教授葉炳成育兒也有一套哲學,他認為爸媽可以試著讓孩子找到「設計與創造」的動力。

臺灣有許多父母會習慣直接給孩子「糖」吃,無論是懲罰或是獎勵,往往直接雙手奉上孩子想要的東西:想玩遊戲就下載、想要電動就買一台…這樣的教養模式或許可以短暫解決孩子們的哭鬧、或是提升一些學習的表現,但卻間接剝奪孩子創造的機會。

 

給父母教養子女的建議
節目名稱:給父母教養子女的建議
首播日期:2015/03/11
邀訪來賓:國際創新教學獎得主.台大電機系副教授葉丙成

 

「你想要玩遊戲?那為什麼不自己設計一個?」

「你想要娃娃?那為什麼不自己做一個?」

近年來蔚為風行的兒童程式語言課程,有不少家長會有刻板印象:「學程式語言,所以是要孩子將來當工程師嗎?」但其實職業只是學習的方向之一。

許多家長會第一直覺「學這個做什麼?」「學這個賺不賺錢?」卻忽略了在學習某個領域的過程中,其實正在形塑孩子獨立、創造與跨領域的能力。

學習程式語言並不是要孩子將來當工程師,而是這是一個較容易可以訓練孩子設計思考的課程模式。

會思考的孩子擁有觀點;而懂得設計思考的孩子,才能用用自己的觀點,把生活經驗轉化成生存的能力,而這樣的生存能力也是未來的競爭力。

教育從來不是一個速成的行業,父母教養孩子往往要十幾二十年後才有辦法確認當初的教養模式是否合適,若是太過心急想要立竿見影往往會造成反效果。

有些原則或許是不變的─透過教育現場和自身的教養經驗,認為從小讓孩子養成「自己做」的習慣,父母退後一步,不要「餵飽」孩子,才能讓他們找到屬於自己的生存之道。

按下收藏,就會將頻道收錄進您的
會員功能 > 收藏頻道
再也不會忘記找不到喔!
我瞭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