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策展
一個都不能少:沈雅琪老師談那些「特別的愛」
我們看到的是成績,卻看不見在這成績的背後,那些孩子耗費所有力氣卻也跟不上平均分數,逐年累積在小小身體裡的自我否定。(策展人:周鑫听)
分享至
5
1677

「老師我真的跟不上對吼!」

「老師,我真的花妳很多時間在幫我改作業,對不對?」

當沈雅琪決定因材施教,讓跟不上進度的學生用更合適的方式學習時,學生卻哭了。 我們看到的是成績,卻看不見在這成績的背後,那些孩子耗費所有力氣卻也跟不上平均分數,逐年累積在小小身體裡的自我否定。


  
(圖:沈雅琪老師於9/27於教育電台聲動全世界FB直播,左為《特別的愛》節目主持人張曉瑩老師)

「好」老師,好在哪?
我們是怎麼去定義「好」老師的?「神」老師─長樂國小沈雅琪老師,用18年的教學經驗給了我們另一個思考方向。

在以往升學主義掛帥的教育環境下,升學表現無疑是老師們的「業績」:所有班級的升學成績像成果展般一字排開,老師彷彿成了業務,用學生的成績去評比教學方法,或者,去評斷你是不是一個「好」老師。

一開始的沈雅琪也落入這樣的迷思,用嚴格的態度教學。下課的10分鐘,成績不好的同學只能留在沈雅琪的辦公桌旁,不斷的訂正作業、寫題目。在如此嚴格要求下,學生的成績進步有限,沈雅琪甚至會懷疑是否學生不夠努力。

18年教學經驗,有將近9年的時間沈雅琪都認為把班級的分數提高,全班成績進步就是「好」老師,但在自己女兒出生被診斷為學習遲緩之後,開始有了轉念。

「這是我從來沒有碰到過的情況…她不是不專心,但她就是無法學會,在那個當下我才想到她真的是醫生所說的學習遲緩…」

孩子的資質不同,聰明的孩子可能花30分鐘就可以寫完兩頁的數學,但資質不佳的孩子卻得花3個小時,就學習的初衷來看,沈雅琪希望可以調整作業的內容,希望幫每個小孩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但是,孩子卻因此哭了。

「老師我真的跟不上對吼!」

「老師,我真的花妳很多時間在幫我改作業,對不對?」

這是孩子給沈雅琪的回應─在成績的背後,我們始終忽略了孩子的挫折感。

「我們一直覺得這孩子怎麼一直在拉班上的平均,會把一些情緒放在他身上;但是我後來發現,我們沒辦法從他那張40、50分的成績單,看見他聽不懂、看不懂的糾結與痛苦…」

孩子,只是班上的「客人」?
在提倡融合教育的環境下,特殊兒可以就讀普通班,並且可以適時獲得其他教育資源。只是,沒有一個孩子會喜歡自己在班上被當成「不一樣」的客人,因此要如何製造適當的「參與感」成了老師最重要的課題:「能夠有機會讓他們發揮的時候,就要讓他們走出去!」

低成就的孩子可能樂於助人,成績不好的學生也可能在體育方面有天賦;讓每個孩子都能藉由不同的任務發揮、肯定自己,這才是老師最大的成就。
即便班上有特殊生,但在體育課或是畢業旅行,沈雅琪還是堅持「一個都不能少」。這樣的堅持其來有自:多年前班上畢旅時,沈雅琪讓一位自閉症同學的家長同行,結果畢業旅行變成孩子和媽媽的旅行,少了和同學的回憶。

之後,有位得腦瘤的孩子要參加畢旅時,有其他行政老師也提議讓家長同行,沈雅琪一口回絕:

「平日這孩子在班上,也是和同學們一起玩,同學們也一起幫助他…現在只是把教室換到戶外,有什麼不行的?」

「把一個孩子從班級裡面抽離 讓他不要去畢業旅行,或是讓她跟媽媽畢業旅行,是多殘忍的事情?」

老師、家長與孩子要學會「同理心」

少子化的社會,每個孩子都是父母捧在手心的寶貝。孩子們的世界觀在優渥的生活中形成「同溫層」:衣食無缺的孩子怎能理解貧窮是什麼,無法控制自己身體是什麼感受? 因此,沈雅琪在課堂上就會藉由不同的教材告訴同學:「不是每個同學都可以跟我一樣」。

沈雅琪曾經遇過得淋巴癌的孩子,因為需要做化療而無法專注於課業,導致在原先的班級成績不佳,人緣也不佳。在來到沈雅琪班上之後,有日趁著這孩子去化療時,沈雅琪給全班的同學上了一課:沈雅琪告訴孩子們「癌症」是什麼,得到癌症要做的療程會有多辛苦,她告訴孩子們這位同學承受著怎麼樣的生活,讓孩子對這位同學產生同理心。

「你就算不去說明這孩子的狀況…但是現實就是其他同學會看到,他們會用自己的方式去猜測..但是他們不知道為什麼…」
「所以我在徵求家長同意後,趁著這孩子去化療時和其他同學說明情況,讓他們知道真實的狀況…」

有些特殊兒因為成績表現不佳,長時間會被老師指責,到最後也只看見自己的缺點,自信心嚴重不足。但是沈雅琪認為應該要反過來,讓孩子為自己的優點驕傲:

「這孩子他寫字特別漂亮,只要有機會我就會當眾讚美他!除了讓孩子發現自已的優點,也讓其他同學認同這孩子…小朋友看到的是老師釋出的善意,一個常被讚美的孩子,有誰還敢欺負他?」

不只是班上同學,家長更是關鍵。每次開學前沈雅琪一定會打給每個家長,她說這通電話真的很重要:除了事先了解學生的狀況,也讓家長感受到老師的誠意,才會放心把孩子交給老師。
或許有很多家長對於班上的特殊兒抱持著保留態度,但其實這樣的「融合」正是教育最重要的一環:同學看見差異,老師讓他們學會「同理心」,進而採取實際行動幫助需要的人。身為大人,我們有幾個能像這群孩子、老師一樣,懷抱著如此純淨的同理心去對待他人呢?

>>點我收聽《特別的愛》關心需要特殊教育的孩子們

(策展人:周鑫听)

 

按下收藏,就會將頻道收錄進您的
會員功能 > 收藏頻道
再也不會忘記找不到喔!
我瞭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