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策展
城市「螢」回來  系列報導(二):產官學民齊心  終於螢回來
(策展人:曾鈺羢/周鑫听/徐朝晃)
分享至
34
1307

城市「螢回來  系列報導之二:產官學民齊心  終於螢回來

如果,能在都市裡,把螢火蟲找回來,該有多好?
這個想要城市「螢」回來的想望,就在台北市仙跡岩下發現螢火蟲的蹤影,點了一點光。
由幾位企業家組成的大安森林公園之友基金會,這幾年開始專注生態環境,他們從大安森林公園開始,結合企業、台北市政府、台灣大學等力量,協助公園生態化,最初,只是想在大安森林公園做個濕地,沒想到卻越做越大,竟然想挑戰更困難的任務:讓螢火蟲重回台北。

台大昆蟲系教授、大安森林公園之友基金會常務董事楊平世說,大安森林公園復育螢火蟲的難度非常高,因為公園位在都心,集中的光源照明及川流不息的人潮,想要「螢」回來,真是難上加難。

為了挑戰這項不可能的任務,大安森林之友基金會號召產、官、學、民,一起加入,產業界如全聯實業董事長、亦是大安森林公園之友基金會董事長林敏雄贊助經費,億光電子打造全球獨一無二的螢火蟲路燈,汰換公園內螢火蟲棲地周邊過亮的路燈;台大昆蟲系、環工系等多個領域的頂尖教授與研究團隊,投入螢火蟲復育、生態池建立等工作,台北市政府公園路燈管理處在行政上的配合,當然還有民間力量、公民科學家的投入,例如荒野保護協會、大安森林公園之友基金會、文山社區大學等,從志工人力、生態導覽、棲地維護等,都有他們投入的身影。


(圖:憶光電子螢火蟲路燈)

大安森林公園的螢火蟲復育計畫,從2015年正式啟動。捨棄公園內的大生態池,改選在公園表演台後方不起眼的小水池,營造為生態池,再利用水撲滿蒐集雨水,提供生態池所需,創造生態循環,而野放的物種,就是24年大安森林公園的原住民「黃緣螢」,這些野放的幼蟲,是從木柵山區找了野外族群採種後,在台大實驗室飼養了3-5年,透過市民及小朋友的手,進行野放。

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及資源,在去年(2016年),大安森林公園終於「螢」回來,雖然僅有幾十隻,但是透過生態池擴建、打造更大的生態循環系統,加上大量的志工人力投入維護,今年(2017年),至少有1百隻黃緣螢在台北都心陪著民眾運動、休憩,台北市民不用登山,只要搭上捷運、穿著西裝、高跟鞋,就可以欣賞有螢火蟲點綴的台北之美。

乍暖還寒的春夜,台大昆蟲系團隊帶著民眾探訪螢火蟲,緩步穿梭在公園裡的民眾,低聲交談,就怕打擾了這群嬌客,但是看到草叢中的點點亮光,忍不住驚呼,開心不已,這次睽違24年的感動。

根據統計,全球有2000種螢火蟲,歐洲有7-10種,日本有47種,台灣地小,卻有65種之多,每年春季,全台有250個地點,可同步賞螢。而我們在台北都心復育螢火蟲的經驗,讓世界驚艷,成功打敗眾多國家,爭取到3年一次的國際螢火蟲年會的主辦權,2017年4月24日,來自23國共400多名關心螢火蟲的民眾與會,其中有近200人是國際的螢火蟲專家,5天的年會活動中,除了對螢火蟲研究與保育的討論之外,也展現美食、風景、觀光等軟實力,讓世界看到台灣土地上的熠熠星光。

五常國小參與復育  讓榮星亮起來

大安森林公園的復育工作最為困難,也因為困難,讓世界看到台灣,不過,榮星公園的情況,也不簡單。

榮星公園30多年來雖然一直都有螢火蟲,但是棲地陸化,裡面塞滿廢棄垃圾、塑膠,唯一讓他們能活下來的,是瑠公圳源頭的那一點活水,因此,每年總有零星的20多隻火金姑,在春夜裡飛舞,但是,社區對於這塊陸化的棲地,有著不同意見,有人主張填平棲地蓋籃球場,讓更多人活動,保育派則希望留下棲地,讓螢火蟲發光,幾年的拉踞未果,最後在北市府力挺,加上台大昆蟲系、荒野保護協會等公民團體的協助,讓榮星公園的棲地,不僅保留下來,更重新打造生態池、木棧道,並進行野放,邀請火金姑重新入厝。

榮星公園的復育過程中,就有一群小小身影,穿梭其中,從接力搬石頭、清理生態池汙泥到野放,都有他們的加入,那就是位在榮星公園旁的五常國小學生,積極投入社區環境與復育的工作。

(圖: 五常國小同學於榮星花園野放 /圖由五常國小提供)

10多年前,當時任教於五常國小的陳俊霖老師投入螢火蟲調查工作,讓螢火蟲飛進五常國小的課程中,而學校的特色課程「五常榮星課程」,與榮星公園結合,最大的亮點,就是螢火蟲。

五常國小的每個孩子,從一年級開始就要認識榮星公園,從公園的相對位置、公園周邊社區環境,甚至公園內的植物等,都是校本課程,但只有認識還不夠,學生還要「行動」。

五常國小校長莊訪祺說,四年級的「榮星綠行動」開始將螢火蟲議題加入課程,學生透過討論、了解問題並著手改善,所以,從協助清理水池淤泥、外來種,加入螢火蟲棲地復育等,就是學生最好的行動體驗,五年級的孩子,則加入榮星志工行列,成為社區環境的守護者。

台北市政府在104年1月與荒野保護協會簽訂備忘錄,由荒野保護協會協助復育榮星公園的螢火蟲,五常國小受邀加入團隊,協助復育棲地、培訓志工,而最重要的一場活動,是104年9月舉辦的歡「螢」回家──火金姑ㄟ灶腳翻新(歡心)入厝活動。

五常國小王丹建主任說,當時有30名3-5年級的小朋友參加,野放前由荒野志工介紹螢火蟲,再由小朋友一手拿著螢火蟲幼蟲、一手拿著螢火蟲的食物—田螺分別放入水中,讓小朋友親自感受小生命從自己手中開始新人生的經驗,而這段經驗,讓小朋友印象深刻,即使過了一年多,孩子們聊到野放活動,還是相當開心,彷彿昨日才發生。

參加野放活動的4年5班小朋友王苡恩說,當螢火蟲幼蟲從她手中的杯子回到水中,她很感動。莊欣穎則說,參加野放之前,她對螢火蟲很陌生,但是參加這次活動,她不僅認識螢火蟲,更時常關心他們。

五常國小陳佳賓老師也一路參與孩子們的螢火蟲課程與體驗,他觀察從榮星課程到螢火蟲活動,雖然孩子說不出有關生態、環境教育的具體內涵,但是在生活中,學生愛護學校、社區,對這裡有高度認同感,就是一種落實在生活中的表現。
  
(圖:五常國小將榮星花園生態保育納入學習課程/ 五常國小提供)

20多年前,只有20隻左右的螢火蟲在夜裡點起微弱的燈光,今年,最多的時候,已經有200到300隻的螢火蟲,照亮春天的榮星公園。

台北的春天,有越來越多的螢火蟲相伴,螢火蟲的溫柔回歸,卻殘酷的提醒,我們曾經因為喜歡水泥叢林,追求美好生活,而逼他們離家出走,這也逼得我們得去認真思考,在都市發展過程中,當開發遇上生態,到底該怎麼辦?有解?無方?


用廣播延伸教育視野─
由楊平世、燕子所主持的《自然有意思》節目中,特別針對「永建生態園區」螢火蟲復育的過程做了詳盡的解說:

image of a planet called Pegasi B
節目名稱:自然有意思
主題:螢火蟲系列特輯─永建生態園區螢火蟲復育
首播時間:2015/4/7

點我收聽更多《城市螢回來》廣播專題 

按下收藏,就會將頻道收錄進您的
會員功能 > 收藏頻道
再也不會忘記找不到喔!
我瞭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