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系青年

策展人:陳夢玲

大自然是最能啟發人心、最迷人的教室。

精選《自然有意思》節目邀訪9位自然生態作家,分享自然觀察經驗與心得,由認識自然、瞭解自然,而生守護自然之心。(本系列為107廣播金鐘得獎節目)

分享至
自然系青年

昆蟲鐵粉

昆蟲鐵粉柯心平 從幼稚園遇見人生第一隻毛毛蟲開始,柯心平就愛上動物。國小三年級,一次參加台大昆蟲營的機會,更讓他從此對昆蟲著迷。「我國中時是念放牛班,但聽說成功高中有一間很大的昆蟲博物館, 我就立志要考上成功高中。」一路求學全為了昆蟲而念,柯心平透露,高中成績差到幾乎留級的他,如果不是因為太嚮往台大昆蟲系,高三卯足全力念書,也不會有今天台大碩士的好學歷。「我想如果我沒有這個興趣,那我的成績應該會一直爛下去。」 原本想當昆蟲學家的他,在研究所畢業後重新檢視自己的興趣,除了擔心待在學術界會侷限對昆蟲的研究領域外,另一方面他也觀察到國內昆蟲市場的供給來源,幾乎全是來自野外捕捉或走私進口,因此萌生創業念頭。「我不喜歡這種行為,我覺得大量商業使用的生物, 不該從野外抓,應該用人工飼養,否則會破壞生態 ,所以我想既然我是昆蟲系,又有飼養技術和種源,我為什麼不做呢?」於是他在山上租了間停止營業的土雞城、自己搭建籠舍和隔間,開始了夢想的養蟲事業。 「我要創業時,沒有人看好我,每個人都跟我說『你養蟲當興趣就好,幹嘛要全部投入?這個能當飯吃嗎?』我說我不知道這能不能當飯吃,但這就是我的興趣。」柯心平說,一隻甲蟲要從幼蟲養到成蟲,變成一個商品時,須歷經2到3年的時間,在創業前幾年,幾乎沒有收入的他,經常被家人質疑。「有時候我媽會很擔心問說『你養夠了吧?玩夠了吧?應該去別的地方上班試試看』,就算我現在已經是10幾個人的老闆,她還是會說一樣的話。」 不畏困境,憑藉一股熱忱,柯心平將空蕩蕩的土雞城打造成國內最大的昆蟲農地,不僅飼養了上萬種動物還培育出許多珍貴物種,同時,他也成為國內首屈一指的昆蟲專家。「每次開同學會時,大家都會比房子、比車子,這些我都比不贏,但我覺得我最得意的是,我有一群志同道合的夥伴, 然後我工作做得很開心。」走過不被認同的日子,柯心平現在總鼓勵周遭的人,勇敢追求自己的理想。「我覺得人不要太被社會主流價值觀所限制,當你找到自己想做的事情,你就會發光發熱。」

石虎保育

石虎保育陳美汀 「還好我有貓,沒有貓我會瘋掉。」人稱石虎媽媽的屏東科技大學博士陳美汀,除了自己養的四隻家貓,研究對象石虎也是貓科動物。曾有多隻失去母親的小石虎,都由陳美汀獨自照顧,避免石虎太親人失去野性,接著移居到山上的籠舍,訓練小石虎回歸大自然。不管早晨或夜晚,她在荒野中與小石虎同行,就像媽媽看著孩子長大,只盼這個物種能繼續存活。是一個做野生動物研究的人,對象是石虎,但關心所有的動物,因為太愛貓科,立志要為貓科動物做事。她在小學一年級養了第一隻貓,長大後常撿流浪貓狗,妥善照顧並找人領養,當時沒有網路,只能拜託親友詢問。等她接觸野生動物後,沒有精力再救援貓狗,但至今已送養近百隻貓狗,目前陪伴她住在苗栗的四貓二狗,也是她撿來的流浪貓狗。 陳美汀就讀碩士時,選擇石虎為研究主題,在山上架設自動相機,發生意外被虎頭蜂叮了100多針,住進加護病房20多天。家人問她可不可以別做了?她也曾有過動搖,但出院後教授交給她一堆工作,她又順理成章的做下去。儘管沒有找到石虎,碩士論文也改了方向,還考慮到越南國家公園研究石虎,但這時剛好在苗栗拍到石虎,於是又「順理成章」地留在台灣研究石虎。 陳美汀從1998年開始尋找石虎,原本以為深山、國家公園、保護區比較有可能,到處調查卻從未發現,直到2004年8月在苗栗拍到石虎蹤跡。碩士畢業後,她花了十年時間攻讀博士,主題仍是石虎,她形容自己:「很幸運也很高興,有堅持自己想做的事,不在乎有什麼成就,而是在乎我要做的事,我承諾過我要保護石虎」。 陳美汀曾在動物園工作兩年,但她認為:「圈養動物不算保育,讓野外動物過得幸福,才是我想做的保育工作。」台灣的原生貓科動物只有雲豹和石虎,雲豹已經消失,石虎也有滅絕的可能。為了做石虎研究,她搬到苗栗已是第三年,深入社區與民眾溝通,但她覺得還需要更多的努力,讓當地居民願意更關心野生動物和生態環境。

按下收藏,就會將頻道收錄進您的
會員功能 > 收藏頻道
再也不會忘記找不到喔!
我瞭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