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動技術」是什麼?
「眼睛看哪裡」是人類閱讀過程中主要的訊息來源,在心理學的歷史,利用眼球運動資料探討認知學習已超過百年。也隨著科學和科技的進步,現今眼球追蹤技術為數位影像處理技術,運用具有紅外線偵測功能的攝影機,搭配螢幕畫面作為實驗素材,捕捉眼角膜和瞳孔反射出來的紅外線,連續記錄眼球移動的過程。眼動技術如今也應用在教育研究,幫助我們去了解「花了時間,卻有看但沒有懂」的原因,進一步發展「適性化學習」的機制。
數位學習最佳化路徑 = 適性化(個人)+網路合作學習(團體)
數學和英文是很多學生心中的痛,課堂中常常老師講的口沫橫飛,學生卻常常眼神呆滯,如果嚴重到已經放棄,就直接在課堂趴著睡、滑手機、或私下聊天。這反應出一個現象「老師在教但學生沒在學」、「學習抓不到關鍵要領」,如果以數位學習為例,如何啟動學生的有效學習?交大教育所 林珊如教授 長期投入教育心理和數位學習的研究,依據二十年的研究成果提出一個讓學習者能夠有效且自主的數位學習公式:數位學習的理想境界是讓學習最佳化 =適性化+網路合作學習。
如何達到數學幾何問題和英文閱讀的適性化診斷和輔助
適性化是能依據學習者的優缺點,做到量身定做的學習支援,本集針對學生最頭痛的「數學幾何問題」跟「英文閱讀」如何達到適性化進行說明。讓傳統的紅筆診斷(改考卷)進化到以眼動技術進行學習診斷,並透過教材數位化的方式,讓學習輔助功能適時呈現,例如:將幾何問題圖進行旋轉、提供英文閱讀策略或難字提示,讓學習者在面臨自己的學習困難時,數位學習可以提供適性化的診斷跟輔助。
科技有可能取代教師嗎?
目前已有預言提到人工智慧將在十年後取代教師,本節目藉由適性化數位學習為例進一步說明:藉由科技發展更好的工具來幫助學習,主要是為了降低教師重複性工作的負擔,讓教師有時間去處理更高層次的學習,讓學生可以參與到更具人際和知識互動性的學習,例如跨領域和創意發想的專題任務,這是科技無法取代也是身為教師最重要的專業資產。
來賓介紹
中央大學校務研究辦公室博士後研究員 林志鴻博士,研究興趣是喜歡挑戰處理分析複雜的巨量資料,研究方向為關注數位學習者的生理訊號,以眼球追蹤分析多媒體圖文認知交會歷程,另一個研究則是利用大數據分析進行大學校務發展研究。
交大教育所所長和師培中心主任 林珊如教授,林教授的研究領域為數位學習個人化認知策略,探索在數位環境如何形成優質的教學與學習,因設計出數位學習系統的同儕合作學習與回饋標準功能,於2005年獲得國科會傑出研究獎,也擔任過三年科技部資訊教育學門召集人。林志鴻博士與林珊如教授一同合作,發展適合視覺注意力的適性化、個人化的學習輔助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