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路合作學習,串聯無限智慧

網路合作學習,串聯無限智慧

4
214
邀訪來賓:播出日期:2018/01/13

「數位素養」是什麼?

根據教育部的定義,數位素養著重於個人能適切並有效地運用數位科技於學習、工作與生活的能力與態度。其目標為掌握數位工作能力,能善用數位工具蒐集、評估、應用資訊以研究、解決問題,能熟悉數位科技概念與技能,能進行數位設計與創作,並具備數位公民涵養。節目邀請到參與教育部數位素養的定義、內涵、願景與目標的諮詢工作,交通大學教育所 林珊如教授為聽眾說明數位素養跟資訊能力有何區別?為何台灣學生需要提升數位素養?

參考資源:教育部 提升國民素養專案辦公室

http://literacytw.naer.edu.tw/five.php?REFDOCID=0m8r010cfcetd01a

數位學習最佳化路徑 = 適性化(個人)+網路合作學習(團體)

課堂裡的學習常看見的場景,就是常常老師在台上講的口沫橫飛,但學生卻呆坐在位子上不是很願意跟老師互動,這反應出一個現象「老師在教但學生沒在學」,如果以數位學習為例,如何啟動學生的有效學習?交大教育所 林珊如教授 長期投入教育心理和數位學習的研究,依據二十年的研究成果提出一個讓學習者能夠有效且自主的數位學習公式:數位學習的理想境界是讓學習最佳化 =適性化+網路合作學習。

本集特別針對「網路合作學習」進行說明,因為現今的技術功能平台已經成熟,進行網路合作學習可以讓學生主動跟他人進行學習,也符合職場的工作模式讓課室學習不跟社會脫鉤。特別澄清,過去學生很習慣使用臉書群組去討論專題報告,嚴格來說這並不是網路合作學習,因為臉書頂多是學習管理系統(LMS;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負責工作分配跟訊息交流,並非支援學習認知面向的功能。再者,臉書的社交功能吸引力遠大於學習,利用臉書進行網路合作學習的效率堪慮。此外,臉書是依據時間進行線性呈現,網路閱讀跟學習的特點是非線性式,因此臉書無法滿足高層次的網路合作學習需求。

異質分組、任務題目和同儕互評是網路合作學習必要條件

大家從小就有過「分組」的經驗,相信大家都有不同的心得,有人覺得很有收穫,有些人覺得分組超痛苦,讓人痛苦原因在分組根本就像人際關係生死鬥。所以進行合作學習首先考量分組方式,原則是遵循異質性分組,可以透過性別和學科興趣等條件進行分組篩選,就是要避免能力好的學生聚在一起組出夢幻團隊(要小心學科興趣跟能力的相關性很高)。其次,任務題目關係到網路合作學習成效甚巨,但也是最容易被忽略。任務設計不能是答案顯然易見,一個成功的學習任務必須要利用多元能力。第三,網路合作學習成效不能跟個人學習成就(如考試成績)綁在一起,否則合作就徒具形式,學生會察覺最後學科成績還是看考試分數,就不會願意百分百投入在合作學習。因此利用同儕互評取代傳統考試,可以藉由評分跟評語看出個人的觀點,還能藉由觀摩達到學習深化效果。最後,通常進行傳統紙筆的合作學習曠日費工,如果能利用網路合作學習,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成效。更多詳細的內容只有在「科技原來那麼近!」由林珊如教授說明如何利用網路合作學習,除了達到教學目標,還能培養同儕革命情感。

來賓介紹

交大教育所所長和師培中心主任 林珊如教授,林教授的研究領域為數位學習個人化認知策略,探索在數位環境如何形成優質的教學與學習,因此設計出數位學習系統的同儕合作學習與回饋標準功能,於2005年獲得國科會傑出研究獎,也擔任過三年科技部資訊教育學門召集人。

心得筆記
播放時間00:00
科技原來那麼近
科技原來那麼近
首播日期 :
2018/01/01
主持人 :
鄭朝陽&張普熏

現代科技日新月異,並深入大眾生活成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現代人追尋更新、更好的技術,希望讓生活可以更加便利、舒適,然而一旦提到科技產業,大部分民眾往往認為科技艱澀難懂而不願了解。因此,本節目旨在拉近民眾與科技產業的距離,請到國內具權威的學者專家,帶領大家一窺科技的奧妙,提供聽眾輕鬆了解科技產業的方法。

  「科技原來那麼近!」用一個小時的時間,打開大家思考的泉源,從貼近生活的智慧型家電到潛藏問題的科技倫理,議題從日常生活出發,令思考步入前瞻。本節目希望能拓寬聽眾視野,進而培養聽眾對科技議題的獨立思考,抱持高度彈性的創新科技思維。在小單元「賽恩斯拓荒者」裡,首先為大家帶入當集主題,請來賓簡單解釋主題,並提出簡單的問題,讓大家可以馬上進入節目狀況,接著來到主題單元「科技零極限」,直接切入主題,由淺入深,打破聽眾與科技知識的藩籬。

 

26
按下收藏,就會將頻道收錄進您的
會員功能 > 收藏頻道
再也不會忘記找不到喔!
我瞭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