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全球暖化影響,近年在飲食方面出現「食物里程」的觀念,深耕食農教育的新北市新市國小也不例外,秉持著盡量減少購買冷藏空運的蔬果與肉類,多吃當季和當地的食物,或是自己種植、自己煮食,除了減少學生偏食習慣,對環境影響也會比較小。
新北市新市國小在創校時就規劃了一塊農園作為推動食農教育的場域,約有200多種臺灣原生物種,校長陳佩芝接任時,開始調整食農教育相關課程,進行跨領域的結合,一至六年級分別進行小黃瓜、胡蘿蔔、葉菜類萵苣、高麗菜、稻米、米食甚至自己完成謝師宴等一系列課程,從耕種、採收到進廚房,都是小朋友自己完成。除了在小農巿集販售自種的新鮮蔬果,也融入雙語實驗課程,讓孩子同時培養食農手作、雙語口說、團隊合作與人際溝通等跨域素養。
陳佩芝校長說,學生們在體驗親手栽種、動手料理、品嚐食物美味的真實感受,以及認識食物的歷程是多麼不容易時,就會更懂得珍惜,也不會偏食,加上孩子都很喜歡自己製作的料理,有一次孩子們發現吃雞腿的那天,廚餘量減少很多,他們就會去探討原因,再去思考是要均衡飲食還是只吃喜歡的食物,甚至寒暑假在家就會自己下廚給爸媽吃,父母親就會回饋說好難得吃到小孩做的早餐,小朋友也會覺得原來自己做的料理這麼好吃。
新市國小6年級學生李鉑崴說,在6年的課程學習體驗中,知道農夫及廚師真的很辛苦,從玩泥巴、看到小蟲就哇哇大叫,到開始懂得如何移植、照料、整理田地,甚至會分辨不同季節農作生長所需,也從不懂切菜到創意料理發想,烹煮出美味餐盤佳餚。另一位6年級的學生鍾昀彤則分享,種植農產品很辛苦,要變成美味的料理也很不容易,但學校有機無毒的種植方式,讓自己更安心料理食用,也開始懂得零剩食,不要浪費食物,若真有廚餘也可以製作再利用,回歸當肥料,循環再利用,讓地球資源得以永續。
教育局表示,為了推動各項食農教育政策方案,訂定「食農教育中程計畫」,跨域整合環境教育、海洋教育等相關議題及十二年國教以學生為學習中心,強調學生自我探索、人我互動與社區及自然互動共好的素養導向,未來將持續鼓勵學校辦理食農教育推廣計畫,以校園為基地進行棲地營造,讓「泥巴到嘴巴,種子到餐桌」的食物里程理念,可以在校園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