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立雲林特殊教育學校擔任學務主任的李芸菁,已經在特教領域超過20年,前後服務於基隆、彰化、臺中、雲林等地的特教學校,她重視孩子的個別差異,用心陪伴走入特教學生的內心,耐心等候學生成長,擔任學務主任期間更善用行政資源,促成學校與臺大醫院雲林分院罕病中心合作,提供學生服務,獲選為教育部教育家人物典範,她也建議,擔任特教老師應該把眼光放遠,在學生心中撒下的種子,需要耐心等待,終有收成的一天。
李芸菁說,「每一個孩子都是個別的差異存在,不能用同一的標準去看待每一個孩子,應該要做的,是幫孩子搭一個適合他跨上去的階,他就可以往上跨。」
在多年教學中,李芸菁的教學態度從最初的嚴格管教,到現在更注重用心陪伴,這樣的轉變,源自於她與一位特殊學生的相遇經驗;這位學生是個不會說話的自閉症小孩,每天上學時,只要老師不注意,他就會到廁所,將全身衣服撕碎再走出來。
起初,李芸菁採用嚴格告誡的方式,但未見成效,她也不知該如何是好。93年,李芸菁參加一場教師生命成長營,開始反思過去的教學方式,發現自己著重於教導學生規律,卻無法真正走入特教學生的內心。
有一次,這位學生再度撕光衣服後,李芸菁握著學生的雙手,驚覺他的雙手劇烈顫抖,於是她調整自己的呼吸,和緩的詢問:「你是因為熱,才想撕衣服嗎?」學生點點頭,剎那間,李芸菁感覺到彼此的連結。自此之後,李芸菁改變教學方式,以和緩引導取代嚴厲管教,到三年級畢業時,這位學生已不太會撕衣服,也能獨自去外掃區打掃。
除了這位學生之外,李芸菁也將這種用心帶到其他學生的教學中,較少板起臉孔,而是嘗試與孩子溝通、互動,試著走入每個孩子的內心。
如今,李芸菁到雲林特教學校擔任學務主任,雖不像過去站在特教第一線,但她還是會將目光放在每一個學生身上,關心學校裡每個孩子的特殊狀況,並運用行政資源提供支持。
李芸菁說,有時學生的家庭也碰到困難,導致孩子無法受到好的醫療照顧,或者得到好的學習。所以在雲林特教學校的五年多,她不只把重心放在學生身上,還會把焦點放在學生家庭,因為有時對孩子影響最大的,反而來自他們的家庭。
她舉例,有一位學生身體虛弱,父親服刑,全由奶奶獨自照顧,為了幫家庭舒緩經濟壓力,她設法發起勸募款,幫孩子爭取更多支援。此外,學校有許多罕病學生,李芸菁促成了學校與臺大雲林分院罕病中心的合作,透過雙方設立的照顧群組,學校和醫生都能即時掌握學生的健康狀況,以便提供適時的支援。
李芸菁表示,過去擔任老師時,面對的主要是班上的學生與家庭,她知道學生家裡有狀況,但沒有這麼多資源可以運用。如今身為學務主任,她接觸到更多有狀況的學生,但相對的,也有機會找到更多資源來幫助他們。這讓她感覺自己彷彿變成老師和學生的後盾,也很有成就感。
談到特教老師的特質,李芸菁認為,最基本的是每個孩子都不能放棄;此外,特教老師應該把眼光放遠來看待教育的影響力,教學成效不能僅限於短暫的三年,「有時老師可能只是種下一個種子,這顆種子不一定會在當前教育階段開花结果 。」她說。
她認為,學生可能因為老師的這顆種子,到國中、高職的时候,才會長出芽,甚至能開出花,所以老師們應該調整自己的心態,不能急於收成,避免打擊自己信心,而是要耐心等候學生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