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教育廣播電臺榮獲各項新聞大獎肯定,用最專業的精神挖掘生活周遭值得關心的重要議題,精彩的內容歡迎收聽。
臺東進行式-直擊樂智幸福家園揭牌典禮
當陳良娟院長分享她失智母親的故事,院長的坦然與母親的堅強,啟發許多人。 新穎、體貼設計的樂智幸福家園,是翻修當年瑞士籍神父雷化民興建的職訓教室;不論今昔都是以人為本的教育場域。不拆除重建,一如對每位長輩的珍惜、即使他們已經開始遺忘,我們都不輕言放棄,這是面對高齡者的態度。 照顧失智者,很多家屬都辭掉工作投入;兩者都該被照顧。相較其他高齡議題,還牽涉勞動力減少,影響超乎預期。 樂智家園彌補臺東失智照護戰略缺口,銜接醫療端與社區端,培育照護人力、開發照護模式。 溫暖軸線貫穿全場:有來自台北在台東服務學習的學童歌聲,有各界捐助者的關懷,有不支薪建築師的故事、原來他是白冷會神父當初照顧的勵志高職生。
「阿嬤ㄟ 胖」用快樂做形狀的麵包
期待著每個週六,苗栗後龍水尾社區的長輩會主動又準時的到社區活動中心「阿嬤ㄟ胖」,對著麵糰揉揉又捏捏,經常是邊開講邊動手,就連做錯都覺得好笑;麵糰送進烤箱,耐心等待變成撲鼻香味的麵包,對七、八十歲的阿公阿嬤來說,麵包是用快樂做形狀,笑聲又比麵包還要多。 今天的文教專題將到苗栗後龍的水尾社區看看阿公和阿嬤如何透過綠色照顧在地健康老化。
長照人之島
雅美族人因為惡靈信仰,在文化上,重病長輩會選擇自我隔離。目前蘭嶼島上唯一的照護機構「雅布書卡嫩」只能提供日間或居家服務,因為若有長輩在此過世,其他長輩就不願意進來。 受限於交通不便、青壯人口外移,蘭嶼長輩照護需求很高,因為文化特殊性,長照服務在蘭嶼、需要改弦更張。 自立更生的思考開始浮現:規劃興建醫院、遠距醫療、視訊培訓本地照服人力等等,蘭嶼正走出獨特的長照模式。 作品從在地角度出發、尊重文化主體性,探討可能的解決方式。每一段音檔都極具衝擊、張力與思考性,即使住民在風中的喟嘆。 本集得獎內容原在食飽夜來聊聊節目中播出
千歲騎士環島夢 在社會行動中展現自我價值
每個人都有一台屬於自己的時光機,回到過去的叫「回憶」,邁向未來的叫「夢想」,能夠完成回憶與夢想的就是現在,而一群年紀加總超過1000歲的長輩們,要如何用行動來實踐他們的夢想呢? 來自高雄市彩色頁女性願景協會的銀髮長輩,用為期10天的機車環島之旅,歷經落山風、颱風豪雨、爆胎、拋錨等突發狀況,但他們無畏前行。為了達成環島的夢想,以及肩負推廣反暴力行動的使命,長輩們克服環島路途中的各種障礙,騎行里程超過1130公里、跨越15個縣市,與縣市在地的婦幼團體進行聯合國反暴力宣導與個人生命故事交流,用1000歲的力量,向社會回饋1000倍的溫暖能量。 本集得獎內容原在(青年Let’s talk)節目中播出
用心陪伴 創造奇蹟
報導李兆麟醫師母子互動情形,讓人感動羨慕,使我們相信用心陪伴失智老人可創造奇蹟。故事當中某些場景,可能也喚起你我類似的回憶,講述故事的李兆麟醫師,面對罹患重度失智症的母親,雖然母親已經100歲,仍然秉持不放棄的信念,用心陪伴母親,與母親的交流互動情形並拍攝剪輯成「讓失智老人變可愛」影片,陸續在YouTube頻道推出,與大家分享和母親相處的感動時光,希望能幫助更多失智症者的照顧家屬。 本集得獎內容原在教育新亮點節目中播出
緊急聯絡卡幫助失蹤長輩回家
失蹤長者中每2位就有1位可能是失智者,失智者走失意外頻傳,使得預防走失的相關措施越發重要,本報導以多元角度探討新型的「緊急連絡卡」,可註記失智者的緊急連絡及關鍵資訊,外表鮮豔可愛就像鑰匙圈的造型,增加失智者的配戴意願,當走失時,有助於縮短尋獲時間。
不到「五角拌」的寶特瓶,卻撐起高齡拾荒者的生命
頭上戴著竹編斗笠、身上穿著點綴碎花的破舊上衣、皺皺的雙手吃力的拉著載滿資源回收物的拖車,獨自穿梭在城市的街區巷弄中,這是許多高齡拾荒工作者的模樣。他們不但深受國際與國內政策影響,回收產業的鄰避效應也讓他們經常被社會排除。此專題以關懷高齡拾荒者的組織「五角拌」為題,報導該組織如何以友善回收價格改善高齡拾荒者的生活,更與他們建立社區連結,讓拾荒者在忙碌與孤獨的工作中,得到一絲溫暖。(本集報導出自「城市的光影」節目)
瑞芳瓶燈 文化點燈
瓶燈,以回收玻璃瓶做成的燈飾, 點亮瑞芳老街,越夜越美麗! 聆聽~瑞芳瓶燈,文化點燈!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碧水巷長廊「亮藝點-環保藝術燈飾展」,以「瓶燈/平安燈」結合文化向礦工致敬,以瓶瓶(平平)安安賦予「瓶燈.平安燈」之文化意涵,也增添幾許浪漫與詩意。 從海科館到瑞芳老街,探詢瓶燈足跡, 瓶燈傳達一種文化底蘊, 珍惜每個回收玻璃瓶,帶來元宵祝福, 也能掛在家門口當作門前燈, 照亮自己家也照亮別人的路! 瑞芳老街文化觀光推展協會,嘗試把瓶燈藝術文化轉型成一股潮流, 邀請您一起創作、一同欣賞、一道享有! 節目連結收聽: 博物大玩家
有機香草田的生活智慧
想知道史博館文創香氛精油的香草原料如何栽種嗎?拜訪臺東的一畝香草田,聆聽友善土地的生活智慧。 詹茹惠堅持「自己的洗沐自己種」,2016年創辦「芙彤園」,選擇臺東這片淨土,以自然農法種植香草,曾獲「2019紅鯡魚亞洲百強」的「芙彤園」,是臺灣第一家走入國際的社會企業,近年連年榮獲多項永續環境獎項,成為社會企業圈的領頭羊。 成立6年多以來,致力生產ESG環境永續商品,採用自然農法「無毒、天然、循環不息」種植方式,回到古代農民與大自然互動的生活智慧,完全不使用農藥、化學肥料、或除草劑,「我們可以驕傲地說,芙彤園所有的洗沐用品、精油、香草茶,都是100%天然萃取,而且完全從臺東產地直送!」減少環境荷爾蒙傷害,維護土地健康。 採訪芙彤園位在臺東的香草育苗基地與契作農場,包括「Herbs & Bees香藥草實踐農場」、「芙彤園臺東農創園區」、「東河契作農區」、「長濱契作農區」等,採訪科技達人轉行專心做農夫的故事,聆聽一群科技人將智慧科技導入農業、轉行投身農創事業的心路歷程。 節目連結收聽:博物大玩家
銀響力新聞獎2022-2023
112銀響力新聞獎得獎與入圍作品
共7集
文創產業新聞報導獎2022-2023
「文創產業新聞報導獎」由中華新聞記者協會主辦,教育廣播電臺連連獲獎,透過專業的題材報導,爬梳國內文創產業發展。
共5集
全球華文永續報導獎2022-2023
全球華文永續報導獎以「生態文明」、「永續發展SDGs」為主題範圍,教育電臺關注環境、教育、永續,希望以影響力來喚醒大眾對生態環境的尊重。
共9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