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你讀的書

策展人:洪璘璘

 

「陪你讀的書」聆聽作家凌性傑為我們娓娓道出文學人生中的歡快與寂寞、幸福與哀愁!

分享至
陪你讀的書

暗室裏的顯影-大裂

電影《大象席地而坐》獲得55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最佳改編劇本。頒獎典禮上最令人傷感的懸念,可能是已經從人生中缺席的導演胡波。2017年10月12日,胡波選擇與世界永遠告別,《大象席地而坐》於是成為他生命中唯一一部電影作品。   這部電影改編自胡波(筆名胡遷)的同名短篇小說,收錄於《大裂》。透過小說作品,一個強大的「(作者)自我」吐露心聲,他與世界的格格不入,就是他的命運。我同時深信,豐富的想像力,讓日常生活有了一些救贖。   胡波在〈一縷煙〉裡感嘆:「我覺得,我們這一代缺少情懷,太多小情緒。」在〈漫長地閉眼〉裡揭露:「即便我知道生活會莫名設計出很多花招,讓你覺得灰暗並不是永恆的,但這又有什麼用。」〈大裂〉結尾:「一股從未出現過的悲傷控制了我,在這一千多個日夜中我從未掉以輕心,直到此時這悲傷卻再也控制不住。」還有常被引用的這段話,提出關於存在的根本詰問:「我一直在思考自己為什麼會在此處,並在荒原裡尋找可以通向哪裡的通路,並堅信所有的一切都不止是對當下的失望透頂。」   小說《大裂》、電影《大象席地而坐》並非徹底絕望之作。在世界的裂縫中看見光亮,這或許是胡波作品裡試圖傳達的,堅毅與溫暖。  

暗室裏的顯影-階級病院

《階級病院》是馬欣第一本深度解剖自我、洞穿社會的雜文專著,戳破隱埋於家族、校園、性別與社會的病態實況。 馬欣表示:「階級是視野死角,誰看誰都妄求、誰比誰都自賤。只有製造『羨慕』,才讓人像瞎子一樣,走向上層階級帶領的地方,鬼才知道那是哪裡,終究不是上層人待的地方。多麼奇妙啊,因為羨慕而產生的聰明,往往都是愚笨的,這不就是我們身處的當代嗎?」 本書分作四輯:輯一「流冰上的童年:關於家的階級暗湧」書寫作者成長經驗、家族變遷中所經歷的階級樣貌;輯二「撕不掉的另類魔咒:身體與性別的階級戰爭」探討性別自主、同性戀情,以及女性面對自我身體與社會期待的多重困境;輯三「我們真的面對霸凌了嗎:階級下的人性之惡」深刻描繪強勢與弱勢,階級內的種種欺壓,以及人們面對自身夢想的無力;輯四「貧脊中各自妖異:試圖衝破階級的那些人」則透過張國榮、椎名林檎、是枝欲和等人物描寫,於階級藩籬之外尋找自由的可能;輯五「黑暗前的殘響:文字與影像的階級展演」透過作者觀影、閱讀經驗,分享種種生命思辨。馬欣華麗又蒼涼的筆觸,試圖鑽探階級、翻轉階級;丟下一個個你我無法迴避的永恆命題。步步為營的人生就怕自階級骨架跌落,而我們該如何生存?又如何拾回碎散的靈魂?

勇敢的性別告白-第九個身體

一九七六年,陳思宏在彰化縣永靖鄉出生,陳家第九個孩子。在絕對重男輕女的環境下長大,從小被寵,習慣父權思考。這套堅固的守舊在他身上卻註定失效,因為,他無法組異性戀家庭,延續香火。父權的制約與身體持續對撞,開始累積許多隱形傷口。   《第九個身體》是陳思宏解剖自己身體的書寫計畫,誠實面對家族記憶、成長悲喜,寫農家的身體制約、中學的暴力體罰、身為同志的跌撞、遭遇的歧視、成年後的身體試煉、與旅居德國之後的身體思考。我透過書寫審視陳家的這第九個身體,從永靖到台北到柏林,經歷的閉鎖與敞開,從個人身體史啟程。   《第九個身體》不只剖開自己的身體,也書寫他人身體的反叛,以文字重建少數、邊緣身體姿態,聚焦飽受責難的越界身體,抵抗守舊圍勦。   陳思宏寫個人異地體驗,寫旅行途中的身體變異,寫身體與他者文化的短暫碰撞。旅行找自由,身體奮力游向彼岸,逃亡,找生機。彼岸不見得是應許地,但掙扎是本能,尋光源,找出口。這第九個身體還在掙扎,還在寫作,還在旅行,還在找自由。   這農家的第九個身體剛滿四十二歲,無法抵抗衰老,但不信青春鮮美是唯一美麗的人生季節。敞開,是我的書寫策略。我寫疾病,寫傷口,寫長大,寫失落,其實都是為了爭自由,一步一步,奪回身體的自主權。

土地與花香-花都開好了

《花都開好了》是王盛弘近年創作的結集,書中將時光收攏,其中有他鍾愛的花草樹木,有旅途中的風景與人物,有讀書看電影的諸多體會。讀王盛弘的散文宛如散步,從容的斷句分行讓人可以不疾不徐呼吸,跟著敘述者邊走邊看。書寫者向外探看,美醜善惡心中自有判斷,但他在文章裡儘量迎向事物本身,讓事物自己現形、說話。   旅途上可以結伴同行,也可以單身上路,王盛弘說:「我不排斥與人偕行,但更鍾愛一個人上路。」一個人在路上,牽掛與牽絆想必少了些,更能隨意停下腳步,專注於自己眼前所見的一切。《花都開好了》裡頭,王盛弘偶爾走向遠方,偶爾回望過去,更多時候是在編織自己喜歡的人事物,將心中繾綣眷戀一一頒佈出來。〈青春關不住〉中,從前的友人多年後重逢,今昔之感油然而生,人跟人的緣分如此神祕,那善好之情竟都要事過境遷之後才恍然懂得。   一般而言,寫散文最容易暴露自己的生活,個人的性情往往寄託於字裡行間。散文的紀實或虛構,王盛弘《花都開好了》具體驗證了他的散文觀。而我以為,散文也有虛構的空間,刪除自己不願看見的細節,只留下自己想要的,當然不算是「作弊」。〈聽母親說話〉記錄與母親相處的時光,慫恿母親多說些話,做兒子的可以把這些言談編織成一篇文章。   閱讀《花都開好了》的時候,會想起劉若英唱的〈花季未了〉,也一直想起是枝裕和的電影。書裡的文字好像有了聲音、光影,寫作的人用一種美麗的態度看待世事與生命,書裡放置的相片,其實託付了與世界相遇時的欣然之感。更讓我喜歡的是,作者明顯有愛恨,卻可以把負面情緒收拾停妥,絕對不出惡言。他選擇把比較美好的事物留在文字裡,於是我們才可以讀到那些花都開好了的聲音。要有這樣的修為,確實需要花時間。那得要慢熬慢燉自己的心性,反覆錘鍊文句,才可能做到這樣的境界吧。  

土地與花香-生命的浮影

如果說一本書就是一個世界,那麼透過旁人的眼睛看世界,或許可以刺激自己走出侷限,對這個世界能夠有多一種理解的方式。對我來說,理想的書評文字除了善盡批評的責任之外,更重要的是打開一扇神祕的窗戶,讓生命的風景凝縮在讀者眼前。   石曉楓老師的新作《生命的浮影:跨世代散文書旅》是一本聆聽之書,也是一本對話之書,並且在聆聽與對話之中寄託了自身的關懷。透過書評文字,石曉楓老師與二十位散文家對話,在討論作品的過程一併揭示了散文美學。   《生命的浮影》正是一部這樣的作品,以評論、欣賞的筆調引介當代重要散文家,也以深邃、睿智的眼光望向人生幽深之處。《生命的浮影》全書的架構,石曉楓老師的論述與當代散文名家作品選錄並陳,形成非常有意思的對話。每一回的對話關係,都像是一門精彩的散文課,我們既可以欣賞到散文家的創作成果,也可以依循著石曉楓老師的理解脈絡去發現散文之美。這本書讓我們看見散文創作的至情至性,而生活的真實、生命的真實竟在文字中化為浮影。實相與浮影,同樣地扣人心弦。    《生命的浮影》兼具散文創作之美與文學評論之真,讓我們看見世界就在眼前,在理解世界的同時加深了自我認識。石曉楓老師以深情之眼讀散文,在不同世代、不同性別的作家身上發掘出生命的多種樣態。因為真誠,所以動人,這便是《生命的浮影》所帶來的閱讀享受。  

按下收藏,就會將頻道收錄進您的
會員功能 > 收藏頻道
再也不會忘記找不到喔!
我瞭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