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動數位腦

策展人:黃聿清、楊子江

數位浪潮來得又急又快,快到即使身處其中,也難以察覺變化。

我們透過深入淺出的介紹,帶你進入一個又一個的數位新科技。

再從創意人的角度帶您發現,

數位在您的生活裡,可能或已經帶來的改變!

分享至
啟動數位腦

無照不歡的時代

本集要談的是潮觀點--手機拍照與Selfie 以前出門玩,回來洗照片是大事,現在情勢大變、沒人來這招。 另一個關鍵趨勢是:自拍(selfie)。此名詞最早是2002年見諸於一個澳大利亞網站。一位男子上傳他不慎摔下台階時臉部傷勢的自拍照片「我被絆了一跤跌在台階上,嘴唇先著陸(緊接著是門牙)。抱歉,聚焦不夠好,這是自拍(selfie)。」 2002年誕生的單字selfie,到2013、這個字被使用次數達1.5億次;網路原生的英文單字超級巨星selfie於2013年被牛津大學選為年度代表字! 牛津字典編輯馬丁(Katherine Martin)說:「這個詞 --- 它使用了澳洲俚語喜歡用的、可愛ie作為結尾。」 光是從自拍的英文字selfie,我們就可以了解自拍這個行為、是透過手機技術和網路科技的興起,滿足了人們自戀的心理。 江江老師揭開前最常自拍的五大地點: ■更衣室 ■車上 ■健身房 ■電梯 ■廁所 另一方面研究發現:只要有反射的面(車子 玻璃窗 金屬裝飾 ...)通常也是自拍熱門地點。 拍照更取代原本不是拍照的行為或創造新行為;例如:吃東西前先拍照 (被戲稱為 : 驗毒照)。當然也有人說拍食物的動機,可以推論源自我們古早天性,有食物可吃值得炫耀,表示自己有生存能力、更是一種原始的本能。 再舉幾個大家熟悉拍照新行為: ■去旅行買了戰利品要全部攤出來拍照  ■演唱會歌手會在舞台上跟歌迷自拍 ■以前身分證要影印現在可以用手機拍照來完成(無紙作業) ■買衣服一定要拍照 (買衣服標準變了 ) ■學生不抄筆記嗎直接拍老師的PPT 當然,拍照與自拍也可能有想不到的危機。例如:拍照時擺出 V 字手勢,可能導致指紋資料遭人竊取。 日本國立情報學研究所(NII)研究團隊警告,為安全起見、別對著鏡頭比出拍照常見的 V 字和平手勢。 根據研究,隨著搭載高品質攝影機行動裝置激增,加上把照片上傳至社群網站非常簡單,升高了個資外洩的風險。若被拍攝者(的指尖)與數位相機鏡頭的距離在 3 公尺內,國立情報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就能複製其指紋。看來這也不能不防範喔! 自拍,多少呈現出一種自戀的情節。芬蘭有個研究指出:人類的自信心明顯越來越高,雖然還沒有一種研究 把兩個現象結合起來,但大家可以思考自戀是健康? 還是不健康的事呢?

無奇不有的霸凌

新媒體上最難對應的課題--數位霸凌。 小學生使用line群組投票機制,投出全班最不喜歡的人;這位小朋友做了很勇敢又正確的動作,表達:”你們不該這樣做,發起的某某某同學,請跟我道歉" 霸凌、進入數位時代,會以不同的形式進行;數位環境讓霸凌手法變化很快,對家長或是成人來說,可能會來不及理解,所以更要努力理解。 我們會以為孩子們才會霸凌別人,其實我們大人也常常不小心地霸凌了別人而不自知。 指責小孩霸凌很簡單,大人其實更可怕。例如:肉搜文化用在找犯人、那肉搜是英雄。 但肉搜完開始無止境的狂酸狂罵,那就是霸凌。小孩霸凌誰都知道要罵,但是大人霸凌,卻習以為常。 江江老師提醒大家都知道取外號不對,但說交外國男友的女生是ㄈㄈ尺 Cross Cultural Relationship,把異國戀情直接用醜化的意思表達,這樣也是霸凌的一種。 網路上男女關係混亂的女性/拜金女/公主病的女生被稱為母豬,仇視這些現象的人自稱是母豬教,甚至這後面還有很多延伸出來稱號。 這些透過簡化對方稱呼,給一個代號,群擁去討厭誰,符號化誰,這跟小孩幫人家亂取不雅外號,然後到處叫囂,狀況是一模一樣的! 正向的江江老師建議:如果能將被霸凌經驗轉換成創業機會,也是不錯想法。在19歲時就發明BullyBox軟體工程師布蘭登·博因頓(Brandon Boynton)表示,他因校園霸凌而在14歲有過輕生念頭;「那些無法擊敗你的,只會讓你更強壯」,因此被霸凌反而變成他創業動力。 布蘭登·博因頓說:我希望做這些事情的人都受到懲罰,但不是以惡毒方式,而是讓他們認識到自己在做些什麼,進而停止霸凌的行為。 過去所常用的「霸凌舉報箱」多半就是掛在牆上的一個箱子,而且更像是一個「恥辱箱」,學生們都嘲笑這個「系統」,讓其他人產生了「舉報自己被欺負是一件很羞恥的事」的錯覺。 布蘭登表示:他思考「霸凌舉報箱」應更加現代並得到科技支援,因而他研發出BullyBox APP應用程式。 透過BullyBox這個APP,盒子的好笑感/打小報告感成為正式通報感 /法律感;「霸凌報告(Report)」需要使用者輸入受害者的名字、施暴者的名字、地點、時間、目擊的事件和過程細節,還可以增加照片、然後提交。 美國22個州超過10萬名學生都在使用該軟體,用戶遍及新西蘭、西班牙、法國和英國。

無所不在的代溝

江江老師開講「數位生活、數位代溝」 想像一位年輕人進入美國國防部的核武部門。上班第一天,長官說:把這個磁碟片拿去熟悉一下系統。這時候你覺得那個那個年輕人腦袋裡面應該滿腦子黑人問號!因為他這輩子可能都沒有看過磁碟片。 根據2016新聞、連全球最多核子彈頭的美國核武部門,都還在使用8吋磁碟片!美國有很多地方的公家機關還在用磁碟片。當然這背後可能牽扯的是龐大的系統更換費用,但其實要維持古老的系統、費用也很龐大。 但是像這樣硬體上的數位落差就是一種代溝! 我們可以有的解決方案是:這種的困擾還算是單純,就是需要花時間去學習那個環境的硬體。 江江老師也從其日常的「臉書」行銷工作談起;一樣是臉書,但因為每個人對臉書是一種甚麼樣的平台,想法都不一樣!工作上就有了充滿代溝的問題。 臉書最早是用來認識朋友的,所以是社群媒體,但發展到現在,有一部分人用臉書做自我形象建立,拿來炫富或炫腹(炫耀自己吃了什麼) 都是。其實也有部分人是拿來當成新聞平台,或是用來訂閱他想關注的人事物訊息。 甚至目前也有人是當成做生意的買賣平台,張貼自家商品,或是流行了一陣子的臉書直播拍賣,農產漁產... 也有人是拿臉書來結交同好,這個現在很盛行。就是同好們聚在一起成立社團,甚至專門只喝某一個品牌的酒;比方說麥卡倫這樣也能成一個社團。 平台是中性的,怎麼使用是看各自的創意,這些看起來都很正常,但是當客戶認為:臉書是用來告知訊息,比方說:我們的新車有個新功能很厲害啊!但也有人會認為臉書應該具有完整的行銷或促購功能,所以希望透過臉書能夠完成交易,看到具體銷售成效。因此,這樣也會形成品牌管理者和數位創意人之間的代溝。 代溝這種東西 不專屬於 世代跟世代、而是腦袋跟腦袋; 愛情裡面就是這樣,你想的跟另一半想的常常是不一樣的。 你的以為不是我的以為,才會產生無數問題! 家長限制孩子使用手機以及使用時間,但是到了學校孩子面臨的不是有沒有手機,而是手機本身變成了同儕比較的標的,甚至在日本出現:「不用iPhone就會被排擠」,有些家長害怕子女在校被霸凌,只好含淚買舊機給孩子。 而面臨這樣挑戰的孩子,我們能做的是:引導孩子認識想要與需要的差別。 本集節目也談到蠻復古的CALL機現象及其所衍生的數字代溝,例如: 584520 我發誓我愛你  7998 去走走吧  74839 其實不想走 而有些更多的延伸連結是: 66666是很厲害很強的意思  777777 是超強超厲害  8再見掰的意思  9是走的意思 而我們也必須認知:彼此理解了,我們就比較能溝通了!

為世界加料,AR擴增實境

「擴增實境 ( Augmented Reality, AR)」是什麼意思? 擴增實境重點就在「擴增」、老師覺得這兩個字很傳神,就是透過科技、擴大我們原有世界,增加新的人事物、讓你遇見、去互動、去感受…. AR很早就開始被應用,「神奇寶貝Pokemon GO」這款 AR 遊戲就是一例。 原本的世界還是原本的世界,但是透過手機裝置,就可看見3D動畫創造出來的神奇寶貝/武道館,他們是虛擬的,但又只有在真實世界的特定地點,才會被看見,也就是真實世界擴增了這些神奇寶貝⋯⋯ 另一個大家可能有接觸的是「新北耶誕城」活動,在這兩年演唱會現場、你可以同時享受明星的表演,然後拿起手機,就可以看見各種虛擬的特效。 有個特效是:空中飄浮著很多看板,觀眾可透過手機寫下你想對誰說的話或是照片,就會出現在其中一個看板,參與的民眾就更有參與感,也會很願意趕快拍下來傳給大家看。 Hito流行音樂獎頒獎典禮、也幫林俊傑表演增加很多很炫的特效;現場透過手機可以透過旁邊大螢幕看到,電視機前的觀眾,當然也可以透過電視轉播看到。 AR 特性更可以運用在醫學或科技上。例如:醫學上就很需要應用,我們身體裡面出現問題需要開刀,但體裡面構造很複雜。 過往多半是透過斷層掃描去透視你的身體,通常斷層掃描會耗掉很多時間,而且是靜態的;此時或許AR就可以幫上忙。 飛利浦公司日前發明了AR醫療影像處理系統,透過環繞式的x光系統建構出病人的3D解剖影像。 透過這個系統醫生就很像擁有透視眼,病人的肌肉、組織、骨骼、腫瘤全都一覽無遺,治療就會很精準、傷口更小、失血更少…. 後續如果增加了醫療導航或多方會診,對手術的幫助可能性又更大了。 事實上,很多我們所謂的晚輩圖,就是晚輩拍照喜歡加上兔子耳朵、腮紅這些特效,其實也是一種AR濾鏡攝影功能,目前FACEBOOK、IG也開放這樣功能。 像江江老師的研發團隊在世足賽期間做了一個AR濾鏡,打開相機觀眾的臉會被捕捉下來,變成守門員,如果張開嘴巴,守門員就會張開手,然後可以讓你守住球門。因此只要透過透過相機,裡面居然藏著一個簡單的AR可以玩互動遊戲!   延伸閱讀:現實不滿足,那就「擴增 」吧!  

把世界加大,VR虛擬實境

本集數位行銷達人江江老師特別來為我們解析「哈利波特禁忌之旅」所用到的技術 ,也是這幾年特夯的技術叫做虛擬實境(英語:virtual reality,縮寫VR) 這個概念簡單來說,就是你的身體、你的肉身在現場這邊,但是透過一些方法,讓你的大腦進入到另一個地方⋯⋯。對於我們台灣人來說、最容易聯想的 就是「觀落陰」(噗XD) 所有的體驗者都坐在椅子上、眼睛都被蒙上、經過啟動神奇的裝置~例如使用法器(鏡子剪刀保劍) 加上師公的咒語,體驗者的精神或意志、也就是靈魂,就進入到另一個世界(地府) 。 體驗者對於整個陰間旅程描述,視覺上看得到那個世界的人事物 (元神宮、花叢)。聽覺可以聽到仙樂,也就是背景音樂或者裡面的人跟你說話;觸覺,吃得到桌子上的蟠桃。其實這些經驗都是如同真實一般。 虛擬實境的體驗流程也是接近的,關鍵的差別是那個神奇的「裝置」,觀落陰是使用「宗教儀式道具」,而虛擬實境是靠著「科技」去創造一些感官上的體驗、讓使用者身歷其境。 虛擬實境並非離我們很遙遠,大家可以想像:我們是如何感受這個世界?比方說你現在站在「臥虎藏龍」電影裡面,竹林的正中央,你會看到聽到 感覺到什麼 ? 可能張開眼一整片都是綠色的竹子,皮膚感覺到有陣陣的涼風吹來 。鼻子會聞到 一些竹葉或是綠草的氣味。耳朵則可能是竹子被風吹動的聲音或者有幾隻麻雀飛過的叫聲⋯ 科技部分,則可以透過例如投影技術或是頭戴式的眼罩、讓你看見整片竹林。另外,再搭配可以吹出自然風的涼風扇。空氣裡呢建議添加一些竹葉的香氛,最後分、再用立體環繞音效,讓你聽見麻雀的叫聲。 此時你就體驗到一個宛如真實的實境,而創作這個實境的團隊創造的細節越多,其實就越容易有真實感。 科技,就是透過理解人們的認知過程、去創造這些認知的細節。 洛克希德馬丁公司也曾結合NASA,在2016推出火星驚異之旅體驗。做法是帶著一群小學生,讓他們搭上美國校車黃色巴士, 讓他們以為是要去戶外教學。結果在途中,整部校車居然開到了火星,小朋友萬分驚奇⋯⋯⋯ 關於這個體驗怎麼創造的,整台車都沒有人帶頭戴式裝置,其實所有「窗子」都是螢幕,只是螢幕裡面的火星畫面,配合車子的移動,讓小朋友們以為自己在進行火星之旅⋯ 這個案例是讓我們理解 :原來VR不是那個綁在頭上的裝置 ,而是一種「經驗」體驗。 最近有一部史蒂芬史匹柏所導的「一級玩家」電影,裡面描繪了一個世界(發生在不久的未來)。不分國界的人們,一起床就會登陸進去同一個大型VR遊戲 「綠洲」 。透過頭戴式裝置或者觸感服裝,可以讓人在進入 「綠洲」 時玩得更真更痛快。 江江老師分享:電影中的人們,對於個人的虛擬身分和本尊之間的認知是很能接受的。比方:遊戲中的科技知識猛男Aech,在現實中是黑人女生,朋友們感到驚訝驚喜,但也欣然接受了對方的外在與內在。 透過VR 除了創造新的體驗,也有可能放大創造出新的生活圈,新的交友圈;對人們來說,哪一個才更真實?哪一個世界中的自我是你要培養或建構的? 這個課題我們必須可以開始思考,畢竟這個未來(真的不遠)、就會一一在發生。   延伸閱讀:「虛擬實境 」是假的,感官業障是真的!  

你不認識AI,但AI認識你

比我們聰明的人,都警告我們AI很恐怖!例如,物理學家霍金警告AI可能會生一個新的物種,企業家馬斯克也警告AI是人類生存的一個威脅。 麥肯錫更發布報告,宣稱到2030年機器人將取代全球8億個工作崗位。今年三月的報導說:美國有一份調查指出,58% 的美國人表示:未來十年新科技,比移民和外包更嚴重的威脅就業機會。 恐懼是來自不了解,本集來試著了解AI! 使用AI 節省腦力或是節省低腦力、低智慧,這其實早已經發生。有些機器做得比人類好的,基本上那就是AI的工作。 最簡單的電子計算機,就已經取代你使用紙筆計算的工作。現在加州的地震新聞,就是由人工智慧撰寫。因為簡單、透過AI 只要寫出時間、地點、震度多少,就已經完成;這些不太需要情感的內容,其實很快就能撰寫完成,然後發布。 另一個重要的例子—現在股市的操盤手,因為程式交易已佔美股成交75%,有75%都是交給AI來操盤。 AI 絕對是守紀律的,該買就買,該賣就賣。 因為這種非常機械式的運作,在今年二月引發美國股市暴跌1800點、牽連全球的股市,號稱史上第一場 "AI股災"。 事實上,人類從來沒有被打倒過,AI不會改變這個規律。 但當某部分的腦力有人幫忙你運轉的時候,你多出來的 腦、多出來的手、還可以做些什麼?你可以睡覺、你可以開會、你可以發展30分鐘的創業服務! 就像無人駕駛,以後進去自己的轎車;你不用使用大腦、手不用握方向盤、眼睛可以不用看著路面,這多出來的時空,你可以多做很多其他的事情。   延伸閱讀: 人工智慧懂你,但是…你懂它嗎? 有人害怕A.I. ,有人拿來拜! 面對A.I.你是否也有「小木偶障礙」!

網紅與他們的產地

本集數位生活專題再談網紅,網路紅人(簡稱網紅)種類多元。從宗教到科學,文學到搞笑,各種網紅都有;營利模式多是以平台分紅及置入性行銷為主,但其實還有更多種可能性。 根據美國每日郵報報導顯示:75%的年輕人第一志願的夢想成為YOUTUBER!而台灣的研究想成為網紅原因不外乎尋求同好、想要人陪伴、想紅、想賺錢…..等。 這股風潮應歸功於,主流媒體經常播報網紅賺錢頗豐厚新聞、讓許多人對他們賺錢方式有”Easy Money”感受,認為這些網紅憑藉吃喝嘻鬧、就可月入斗金。 相關深度報導也顯示:網紅多數其實是相當努力,為定時提供影音,需要高度自律;更要隨時推陳出新、才能讓播出內容持續受歡迎。 另一方面,網路成為年輕人”隱形朋友”。做父母的要如何因應?畢竟,恐懼是人類面對未知最容易表現的態度;孩子碰到網路世界,該如何因應? 禁止顯然不是好方法。江江老師建議,試著去了解與加入,同理孩子的世界才是妙方。接納與試著了解孩子究竟在觀看與關心些甚麼,讓孩子知道父母師長願意試著進入他們的世界。 江江老師更進一步提點,善用網路影音與相關功能,其實也有機會幫助孩子各種能力增長,包含:表達能力提升,父母更可借此機會進行溝通互動,也能適時建議孩子往預期方向進行調整….. 網路紅人養成教育法則~ @針對自己的興趣初發,就去做吧;做了就知道有許多地方可以進步! @將相關知識進行系統化整理與消化。 @用手機或錄影設備拍攝,學習如何穿搭、如何表達與運用手勢,都是很大的學問。 @不管結果如何,都能夠開啟人生豐富的面向。   延伸閱讀:愛看也愛拍,青少年日常!

你不是玩手機,是被陪伴

江江老師來開講,認識旅行青蛙與陪伴經濟學喔! 數位與生活是不可分割的, 2017年的11月上市了「旅行青蛙」的App,在不到兩個月內,旅行青蛙有超過2 2,00萬次的下載,創下驚人成績一隻青蛙.江江老師分析到底是什麼原因,讓這隻青蛙能夠竄紅風靡大家? 「旅行青蛙」是一款手遊,主要透過一隻住在樹洞屋的青蛙,三不五時會出門旅行所展開。 旅行青蛙住在樹屋裡,生活環境簡單,只有床、書桌以及餐桌等。另一個場景是花園,除了種植幸運草的小花園外,還有郵筒及偶爾來訪的朋友。 擁有一隻由自己命名的青蛙,雖然不能夠任意地佈置自己的房子,可是這一隻會旅行的青蛙在風格清新,充滿日式風格的環境中,成為了我們每一個人在手機裡的好朋友! 關於這隻青蛙的探討、江江老師分享可對應到日前英國發佈將設立全球第一位「孤獨大臣」職位、來面對「孤獨」這課題。 根據英國調查,6000萬英國國民中,有900萬人表達自己的孤獨感;而研究也顯示:孤獨與疾病的罹患、早死有著高度的相關性! 當然不落俗套的我們也探討臉書這個具陪伴性社群軟體.真的達到與符合最早創立臉書的「交朋友、找朋友」目的?還是在關注臉友的過程、讓我們開始過度在意別人的感受,甚至有了比較的心理?往往在這種局部呈現生活真實的過程,讓許多人覺得更加寂寞! 本集特別介紹了日本著名歌手初音未來! 初音未來是在10餘年前,由YAMAHA所開發音樂程式,而其歌曲係由眾多網民透過程式,為初音所撰寫創作的歌曲,透過不同曲風表達與創作各式作品。 初音本身也透過電子人聲,與網友進行更多元互動,擁有龐大的粉絲;進一步探究:其粉絲均視初音為二次元世界重要歌手! 日本動漫家甚至為初音設計獨特身型與形象、讓其歡迎程度更加火紅;初音曾出過唱片,拍過廣告,上過節目,甚至主持節目,辦理過數萬人的演唱會,因此這個真實存在、具陪伴意義的初音未來,其實擁有不亞於任何偶像歌手的重要地位! 最後的討論再次回到旅行青蛙的走紅分析,許多人把青蛙比擬成自己的孩子,因為我們如此在意這隻有時候在家,有時候又出去旅行的青蛙,他們來去往往匆匆,憑藉著明信片的影像告知其行蹤。我們對他的在乎與牽掛、往往沒有辦法得到相對等回饋。 這樣似乎是擁有一隻獨一無二的青蛙,以及我們對其付出、經常準備各式食物及旅行裝備讓青蛙出去旅行,等待其不定時寄回風景明信片報平安;而真實是~其實在照顧與陪伴蛙蛙過程中,也紓解了我們每一個人的孤單與寂寞. 這集江江老師也利用一點時間提點下次要討論目前最火紅的直播平台課題。 直播平台中,有許多素人網紅在網路上即時播出他們的生活作息,觀賞者透過送禮物,例如:鑽戒、花或者愛心等等,與自己所喜歡的直播主做互動,進行所謂的「打賞」,再換算成金流等。 究竟是什麼樣的背後趨力,讓大家跟著直播主閒聊討論、樂此不疲,江江老師將我們陸續解開背後的商機與操作手法。   延伸閱讀:解剖旅行青蛙,一肚子愛!

按下收藏,就會將頻道收錄進您的
會員功能 > 收藏頻道
再也不會忘記找不到喔!
我瞭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