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各國都有影戲、偶戲或面具表演的傳統,基本上他們具有相同的文本( text)-即印度兩大史詩《羅摩衍那》(Ramayana)及《摩訶婆羅多》(Mahabharata),但是在不同的時空則有相異的展演脈絡(context)。其中,泰國傳統傀儡戲及傳統面具倥(khon)舞,原僅限於皇室慶典或宮廷內表演,動作細膩寫實,後逐漸於公眾場合演出。
印尼皮影戲(Wayang Kulit)的起源與傳統巫術信仰有關,皮影戲偶被視為祖先的化身,巫師則扮演已逝者與生者之間的溝通角色,具有濃厚的儀式性色彩,皮影戲演出常與消災解厄等事物相關。面具表演的起源亦與宗教相關,強調舞蹈的表演,演出之前通常有祭拜面具的儀式。
今日除了宗教儀式及節慶活動的戲劇展演外,亦有許多為觀光活動所進行的演出。(國立歷史博物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