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1號衛星—牠它星球」策展人郭姿瑩期待大小觀眾重新看待人與動物的關係
  • 《雲豹與袋狼的一場對話》由藝術家吳思嶔邀請生態學者參與創作
  • 「柏林空間實驗室」所設計的《島嶼出鍋務》遊戲計畫在採買之旅中重新認識人與島嶼的關係
  • 踏上「牠它星球」時,讓觀眾以新的角度與生物溝通、瞭解彼此

正視環境議題 北美館「牠它星球」從遊戲互動中省思人與生態關係

0
268
發佈:周明慧來源:臺北上架時間:2020/12/15 15:24:58

臺北市立美術館兒童藝術教育中心目前正在進行「第11號衛星—牠它星球」教育計畫,從即日起到明(110)年4月11日期間,展出多位藝術家及生態學者的計畫作品,內容小至餐桌上的食材,大到動植物的自然家園,創造出充滿感官探索及創作體驗的空間,邀請大小朋友在遊戲參與中,與牠它星球的世界產生溝通與交流。

 

「第11號衛星—牠它星球」呼應北美館「2020台北雙年展: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關於生態環境的議題,試圖加入「牠、它」的眼光作思考。呈現因沉默而容易被人類忽視的動植物生態聚落,認識各種生命樣態的生存需求及互相依存的重要性,並與牠它族群展開平等的往來,為此發酵出影響日常行為的可能。

 

策展人郭姿瑩表示,「牠它星球」有兩個「ㄊㄚ」,第一個「牠」是動物的牠,第二個「它」是沒有生物的它,這裡宛如是被創造出來的虛擬星球,但住了很多的動植物,又顯得相當地真實,來到星球的每一位觀眾觀眾就像是拜訪者。本次的展覽略分為三大類別,分別由三組藝術團隊帶來呼應環境議題的作品。

 

「回看工作室」與植物環境生態專家林暐翔以《到它家拜訪》三件系列作品,讓觀眾從植物的視角出發,以不同的角度認識這些植物。作品分別置於戶外中庭及室內展間與觀眾互動,經由傾聽、觀察、觸摸和遊玩的方式,讓觀眾理解生物多樣性及共生的關係,也能同理植物敏感纖細的感受與需求。〈跑跑草場〉依照兒藝中心戶外日照方位及微氣候特性,在數個可移動的方台栽種草本覆地植物,觀眾須蹲低身體觀察它們的形狀與氣味,依線索推理找回其適合生長的區塊;〈樹不樹健康〉透過擔任植物健檢實習生的角色,檢視樹木的外觀特質,分析出這棵樹曾經或是正遭遇的危難狀況;〈林聲林生〉以與樹林共生的物種為主角,經由耳朵的聽覺、文字的線索作想像,轉而創作出平常不易發現的風景。

 

另外一件引人注目的作品是《島嶼出鍋務》,在現場有不少小朋友們頭戴斗笠,提著菜籃,像是逛菜市場般遊逛在展區內,作品出自於曾獲2018全球永續建築大獎(Global Award for Sustainable Architecture)的「柏林空間實驗室」所規劃。郭姿瑩表示,《島嶼出鍋務》計畫主持人班哲明曾造訪過臺灣,相當喜歡臺灣的火鍋,於是,他就從這常民飲食獲得靈感,設計5道遊戲關卡,讓觀眾收集冬日火鍋的常見食材,如海鮮、肉、高麗菜、香菇和白米,透過闖關過程來認識這些食材,同時也連結到環境議題,了解人類的日常生活如何消耗了自然資源,讓觀眾重新省思與認識人與島嶼的關係。

 

《雲豹與袋狼的一場對話》由藝術家吳思嶔邀請兩位研究臺灣雲豹和澳洲袋狼學者參與創作。學者以網路訊息軟體對話,揣摩他們所研究動物的獵捕習性與情緒,將牠們過往與人接觸的處境與相關傳說故事分享給彼此。吳思嶔說,就像是網友的初次對談,這兩位學者彼此不知道對方的身分,各自扮演著已經絕種的雲豹和袋狼。而這場沒有腳本、沒有排練過的對話是相當有趣,雲豹和袋狼輕鬆地聊著自身棲息的環境、習性、飲食,遷移和被迫害的歷史、相關的傳說神話,以及和當地原住民的關係。北美館也邀請吳思嶔延伸打造學習角落《打電話給黑熊和水獺》,讓觀眾接聽牠們的心聲,另透過參與作為黑熊和水獺的第一人稱問答遊戲,想像動物們的生存境遇。

 

北美館表示,展覽期間除提供親子導覽、閩南語導覽,也於大工作坊規劃「思考的一百種方法」提供跨年齡的創作體驗,以及針對青少年舉辦的「星際對話小聚場」工作坊,利用簡易的機械原理創造出獨特的「星球新生物」。相關資訊可上臺北市立美術館兒童藝術教育中心官網查詢。

按下收藏,就會將頻道收錄進您的
會員功能 > 收藏頻道
再也不會忘記找不到喔!
我瞭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