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與樹火紀念紙博物館合辦策劃之「野芭蕉的形狀」展覽現正於樹火紀念紙博物館展出中,其中配合展覽辦理之「野芭蕉的形狀」講座及工作坊,計有30多位學員參加共同探討臺日纖維工藝領域。
工藝中心陳殿禮主任指出,「野芭蕉的形狀」講座及工作坊特別邀請來自日本沖繩「染織工房バナナネシアでは」福島泰宏及福島律子二位工藝師來臺參與,講座由福島泰宏老師及臺灣纖維工藝師陳淑燕主講並分享沖繩及臺灣在推動芭蕉及香蕉絲工藝的發展歷程;工作坊活動則由福島老師以沖繩及臺灣的芭蕉進行示範,分析比較臺日纖維材料的差異性,讓學員深入理解不同地域的芭蕉纖維取纖方式、造紙技術及沖繩特色傳統工藝紅型的工序工法等,除深化臺日纖維工藝領域交流,亦推廣日本沖繩當地的芭蕉提取纖維技術,並期盼在其他擁有芭蕉成長環境之亞熱帶國家能獲得相關領域專業知識。
日本沖繩的芭蕉布以芭蕉纖維製成,是當地歷史悠久且具代表性的纖維工藝品。臺灣早期則已有花蓮新社的噶瑪蘭族利用香蕉絲纖維來織布,而噶瑪蘭族也是目前臺灣原住民族群中唯一仍使用香蕉絲編織的民族。香蕉絲纖維可應用於製成各式生活用品,另外也結合天然染賦予香蕉絲線各種不同色彩,使編織紋樣可有更多種變化性。總的來說,芭蕉和香蕉的多重用途體現了人類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智慧,無論是作為食物還是工藝材料,都展示了人類如何巧妙地運用自然資源,創造出既符合實用需求又具美學價值的物品,更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
此次芭蕉工作坊中運用來自沖繩、臺灣、印尼及泰國等不同品種的芭蕉,讓學員比較纖維的差異,其中最好的纖維可用來捻線織布,其次用於造紙材料,可為造紙工藝提供更多元選擇,因芭蕉纖維具有一定的強度,為製作工藝品的天然材料又兼具環保與功能性,其可再生性及對環境友好特質將成為永續工藝的重要選擇,透過辦理工作坊活動推廣臺日芭蕉/香蕉纖維工藝並結合環保、教育與文化模式,正是當代工藝永續發展的重要實踐行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