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東農民生產的鳳梨釋迦,目前外銷市場仍以中國為最大宗,2年前恢復外銷中國,但仍經常傳出因農藥殘留及病蟲害問題被退運,為此,臺東農業改良場研究出從授粉期到套袋前用藥時機流程表,可達到農藥零檢出,並維持品質,未來鳳梨釋迦開拓海外市場也將更具優勢。
臺東縣冬季生產的鳳梨釋迦,外銷市場仍以中國為最大宗,據臺東縣政府統計,去年11月到今年1月,外銷總量達2000多公噸,但2年前恢復外銷中國後,仍常傳出因發現粉介殼蟲及農藥殘留被退運。
由於鳳梨釋迦外銷為主,而各國的農藥殘留標準不一,臺東農改場研究出防治病蟲害用藥最晚使用時機流程表,建議農民在授粉期至套袋前採用,按表操課,即可讓果品農藥殘留零檢出。
臺東農改場作物環境科長王誌偉表示,由於各國訂定農藥殘留容許數值不同,很多農友依照流程表用藥後,果實採收檢驗結果是ND(Not Detected),即為無農藥殘留,對於外銷市場有很大幫助。
自前年起,中國開放臺灣鳳梨釋迦重新入關,即要求果品檢疫須符合WTO規範,臺東地區農會總幹事李建通表示,至今已有上千公頃釋迦園加入產銷履歷,使鳳梨釋迦生產過程更透明,目前外銷中國及東南亞國家市場通路皆穩定,也使釋迦在病蟲害防治管理上,能夠跟著政府規定的步調執行。
此外,受到去年連續多個颱風襲臺影響,導致鳳梨釋迦產量不足,加上中國關稅及市場買氣疲乏,外銷價跌,連帶影響盤商收購價,令果農無奈,臺東縣農會強調,颱風來襲除了風災當下所見農損,對農業的延遲性災損影響更大,呼籲相關農政單位協助農友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