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台北國際書展今天(4日)開展,臺灣文學館策畫「文學書區-文學成影」主題館,聯合國內重要的文學出版社,展出歷年來改編為影視劇作的文學故事,包括瓊瑤經典電影《庭院深深》海報、《俗女日常》、《花甲男孩》等原著文本,讓讀者認識不同時代的文學故事。
文化部部長、同時也是作家、編劇的李遠表示,臺灣文學一直影響臺灣電影,兩者的關係在台語時代開始,臺灣電影經歷過很多的起伏,1982年楊麗花歌仔戲改編成台語片,是最後一部台語電影,之後迎來臺灣新電影,《兒子的大玩偶》、《戀戀風塵》等又用台語,返回本土。
李遠部長說,1980年以前,臺灣戒嚴期間只剩下瓊瑤及武俠片,到了他們這一代,就是閱讀鄉土文學與現代主義作品,所以當他們成為導演、編劇的時候,就改編這些文學改編,所以1980年代後,有黃春明、王禎和、白先勇、廖輝英的《油麻菜籽》、李昂的《殺夫》等大量的文學改編,形成1980年代臺灣電影盛況,然後又沒落了10年。
李遠部長表示,最近開始又屬於另外一波作家,也有開始改編成影劇跟電影,他很期待未來多推廣文學改編成電影的好處,電影容易成為IP,改編電影之後反過來很多人知道這個作品,透過文學能夠承載臺灣社會歷史跟文化,同樣的電影改編,甚至於漫畫改編等,都會把這個作品帶到全世界去,他希望在任內,努力讓文學改編電影發生很多次。
臺灣文學館表示,「文學書區」介紹戰後以來臺灣文學改編為影視劇作的多重面向,包含台語電影、武俠、瓊瑤現象、新浪潮電影、性別議題、青春校園、作家身影、追劇日常等子題,展出諸如瓊瑤經典電影《庭院深深》海報、《兒子的大玩偶》新版小說集、電視劇《台北歌手》所演繹的珍貴史料《呂赫若日記》(複製品)、《天橋上的魔術師》影集劇照,以及《油麻菜籽》、《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俗女日常》、《花甲男孩》等原著文本,同時也將放映文學改編的經典片段,藉由文本與影視的相互對照,看見以光影說故事的臺灣生命力。
臺灣文學館館長陳瑩芳表示,今年將邀請48位講者舉辦36場活動,從經典作品到當紅劇作,從文學改編到IP產業,也有新書發表會、作者見面會,讓編劇、導演及原著作者與觀眾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