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臺北地景公共藝術計畫─城事轍跡」 即日起至11/3在百年古蹟北門周邊盛大登場
  • 文化局陳譽馨副局長期望民眾透過藝術作品走進時光隧道,回顧北門作為匯聚交集的地景變遷
  • 藝術家李柏均分享作品理念
  • 藝術家李柏均作品《臺北脈動》,飛動光帶如同北門周遭龐大的車流
  • 藝術家吳芊頤作品《鑄器賦形》,以擅長的多層符號拼貼構圖
  • 藝術家廖偉丞及藝術團隊泊人ANKR-陳伯軒、葉誌航考究北門周遭的歷史發展,創作作品《遺跡之音》
  • 2024臺北地景公共藝術計畫推出工作坊和走讀導覽活動

臺北地景公共藝術計畫 探尋北門歷史記憶

0
2
發佈:周明慧來源:臺北上架時間:2024/10/10 16:46:54

2024年臺北地景公共藝術計畫起跑,今年以「城事轍跡」為主題,即日起到11月3日於捷運北門站周邊登場,透過3組地景公共藝術作品,從地圖、聲音、物件等靈感具象過往的歷史記憶,與配合展覽主題的工作坊、走讀導覽等,引領民眾一起感受臺北城歷史與藝術的文化底蘊。

 

臺北市文化局副局長陳譽馨表示,今年是臺北建城140週年,持續秉持「看不見的臺北」為核心概念,擴大梳理臺北城歷史脈絡,因此今年活動探尋城外區域,所處的北門是現代化的起源與交通樞紐的發展,讓民眾透過藝術作品走進時光隧道,回顧這裡作為匯聚交集的地景變遷,在珍貴的「清代機器局」遺構、北門廣場、鐵道部園區的散步範圍,跨越時空的沉浸式體驗,串聯這座城市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今年臺北地景公共藝術計畫邀請3組藝術家,以觀察、回憶、預測等步驟,形塑出系列作品。藝術家李柏均表示,雖然自己是臺北人,卻不太了解北門周遭故事,這次和民眾共創,從清代日治時期到現代,甚至是對未來的想像等,大家一起把共識地圖放在作品《臺北脈動》。這件作品為展現歷史場域的變遷,以北門各時期的交通變化為發想,飛動光帶如同北門周遭龐大的車流,代表臺北各時期的更迭的動能,串連古蹟北門、機器局街廓等看不見的過往與興建中的未來展望,在變遷中感受臺北的脈動。

 

藝術家廖偉丞及藝術團隊泊人ANKR-陳伯軒、葉誌航考究北門周遭的歷史發展,作品《遺跡之音》以當時重要的交通樞紐鐵路為啟發,使用異媒材與建築體結構搭配新興科技「Playtron MIDI」控制器,讓民眾藉由觸摸作品的方式重現當時臺北城建城的街道聲響,啟發對於「人與城市」的哲學思考;最後,藝術家吳芊頤作品《鑄器賦形》以擅長的多層符號拼貼構圖,融入北門外基地曾作為兵器修理、臺北工場的記憶物件符號,將歷史痕跡的留存,畫下物質性的痕跡線。

 

2024臺北地景公共藝術計畫將推出多場工作坊與走讀導覽,包括致力推動人文藝術教育的講師鄭勝吉、陳伯軒、李宗憲、葉允斌、陳苑琪等人,帶領民眾實地走讀或進行融合歷史、想像、科技等藝術創作,藉由多元的角度讓民眾了解臺北城過往的不同印象,有興趣的民眾可上ACCUPASS活動通報名。

 

北市文化局表示,民眾在活動現場還可以用IG濾鏡打造不同風格的拍照背景,掃描QR code打開連結「北城時光機」濾鏡,就可在歷史場景中穿梭、體驗北門周遭的時空變遷,透過現代科技展開引人入勝的數位時光之旅。更多活動訊息可上「2024臺北地景公共藝術計畫─城事轍跡」官網查詢。

按下收藏,就會將頻道收錄進您的
會員功能 > 收藏頻道
再也不會忘記找不到喔!
我瞭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