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非知不可-讓大腦成為神隊友

首播日期 :
2023/11/06
主持人 :
施賢琴

親職教育應從小向下扎根,好習慣從小及早養成、終身受益。本系列節目從認知神經科學出發,邀請腦科學親職教育專家(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吳嫻教授、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系所謝伯讓教授)加入節目與談,透過深入淺出節目短講,陪伴父母師長育兒好觀念,包括兒童心智發展、情緒認知、人際互動、腦力開發、親子共讀、品格教育、自學力與創造力、寢子等,帶領聽友有效掌握兒童身心發展、開發大腦、打造未來關鍵能力,讓成功育兒教養能在生活裡輕鬆實踐。

30
「3歲定終生」是真的嗎?

坊間育兒知識、資訊五花八門,相信許多人都聽過「3歲定終生 」,為什麼有這種說法? 為什麼是3歲?而不是 4、6歲?其實,這句話可能跟腦科學發展有關。   人類所有的行為都跟大腦習習相關,大腦是由神經元組成的中央資訊處理器, 人的大腦大約有850億個神經元,「突觸」是神經元間溝通的關鍵。   有科學家觀察,人出生後,每個神經元有上百或上千個突觸連結, 而突觸的數量會隨著年紀的增長增加,3歲時到達高峰,因此有了「孩子3歲定終生 」的說法, 但是不是3歲後,孩子的大腦發展就定型,不能改變了?   本集 「教育非知不可 」,邀請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吳嫺教授帶著大家認識腦神經科學。 更多內容請鎖定節目播出!   ●教育非知不可臉書專頁

「右腦開發 」課程真的有用嗎?

在人生的長路,不少爸媽都希望孩子能贏在起跑點,因此搜羅許多關於幼兒成長、學習課程,希望助孩子一臂之力, 在眾多課程中,「右腦開發」深受青睬,為什麼坊間開發課程,大都標榜「右腦開發」呢?   腦科學證實,人們動右手時,是左腦運動皮質區在活動,動左手,則是右腦皮質區在運作, 那麼,在絕大多數人都是右撇子的情況下,似乎右腦運動皮質區活化的機率少了許多, 於是,「右腦開發」的說法被提出,希望藉由活動或運動刺激右腦,但事實上真是如此嗎?左右腦可以分開開發嗎?   本集「教育非知不可」,邀請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吳嫺教授分享正確的腦科學知識。 更多內容請鎖定節目播出!   ●教育非知不可臉書專頁

才藝學習與孩童競爭力相關嗎?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爸媽心中的期待,因此面對多元發展的時代, 讓孩子從小接觸各式不同的才藝,似乎成為潮流趨勢。   經由實驗證明,同一胎的小老鼠,放置在沒有任何環境刺激,只提供溫飽環境下成長的小老鼠, 比起有放玩具、有刺激物的兄弟姐妹來說,學習表現都會較差。   根據腦神經的研究,適量且豐富的刺激,會讓神經元之間的突觸增生,但是不是讓孩子學習越多才藝越好呢? 適當、適性對孩子而言是好的,父母也能從中了解孩子的興趣,但若變成軍備競賽,會對孩子產生壓力,也會有負面效果,   本集「教育非知不可」,邀請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吳嫺教授分享。 更多內容請鎖定節目播出!   ●教育非知不可臉書專頁

外語是不是愈早學愈好?

當世界變成地球村,學會第二或第三外語成為這個世代必備技能之一, 關於該何時學習外語,有許多不同的觀點,從腦神經科學角度,能提供另一種思維。   外語學習是不是越早越好?答案是YES ,也是NO,為何會如此?   語言的學習分為不同部份,包含了語音、語法、語意⋯⋯等。 而隨著大腦的發展,語言學習的重點也不同,像語音、語法(語感),若是能早一點接觸,孩子的確會有不錯的表現, 但像語意,就必須等孩子有一定的認知,才能夠了解語言的意義。   所以,當學習語言的目的,以溝通為主時,爸媽可以思考讓孩子提早接觸外語的必要性, 本集「教育非知不可」,邀請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吳嫺教授,從腦神經語言的學習,解答爸媽對於孩子學習外語的疑惑。 更多內容請鎖定節目播出!   ●教育非知不可臉書專頁

電腦遊戲或教材能開發大腦嗎?

­科技化時化來臨,行動支付、無人駕駛車⋯⋯改變了人們生活的型態,甚至連孩子的學習,也想借重電腦科技, 坊間五花八門的電腦遊戲或教材,對於孩子的大腦開發或學習成長,是否真的有成效呢?   針對孩子的成長需要,電腦遊戲、教材種類繁多,有語言學習的、提升情商的、學習認知的⋯⋯, 看似豐富有趣的內容,但事實上,不一定能產生爸媽所期待的效果。   以語言教學為例,研究指出語言的學習是需要互動和使用的,所以,看起來孩子們觀看螢幕時全神貫注, 事實上,他們只是被聲光效果所吸引,並不了解語言,真正的意義及目的,是為了溝通。   本集「教育非知不可」,邀請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吳嫺教授分享電腦教材對於大腦學習發展的影響。 更多內容請鎖定節目播出!   ●教育非知不可臉書專頁  

按下收藏,就會將頻道收錄進您的
會員功能 > 收藏頻道
再也不會忘記找不到喔!
我瞭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