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在這裡

首播日期 :
2021/08/10
主持人 :
Saspin

從孩子的角度看世界,讓孩子的夢想發芽,成就每個獨一無二的孩子!

在偏鄉的原住民部落裡雖然資源不足,但他們擁有的卻是蘊含豐富生命力的原住民族文化,運用實驗教育,傳承文化,也讓原鄉部落的孩子發揮原住民族應有的天賦與特質,不必成為別人家的孩子,只為獨特的自己而努力生活!

本節目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原住民族教育及文化研究中心合作製播,透過邀請不同類型的實驗教育學校,以及進入校園採訪的方式,帶領你認識讓孩子能成就夢想的原住民族實驗教育。

9
第一所原民實驗小學-博屋瑪

全台灣第一個民族實驗小學,105年8月成立的博屋瑪國小,泰雅語P’uma是傳承、養育、興旺的多重意涵。當初比令‧亞布校長舉辦校名投票,由部落族人共同選出最適合第一間泰雅族實驗小學的校名,同時也肩負著族人對於培育泰雅族孩子的期望。 學校課程的核心為gaga精神,代表著泰雅族全部的文化與規範。老師們花費了自己寒暑假時間,從無到有研發出泰雅族傳統知識為基礎的課程,五年間看學生們長出自己的文化自信心,Tapas老師和Yuri老師認為一切都值得。 照片來源:博屋瑪國小

瓦礫堆中的巴楠花

巴楠花是布農語Padan,指的是芒草,象徵在逆境中向上,堅韌勇敢的精神。因為莫拉克風災重創部落,學校與族人一起從山上的那瑪夏搬到山下的杉林大愛園區,而巴楠花也是目前唯一一所從國小改制成國中小的實驗學校。 學校課程以小米文化為核心,結合春夏秋冬四個季節,發展文化力、科學力、美學力、升學力四學力課程。為什麼是小米?因為一粒小米可以結出許多穗,希望孩子們能夠在學校裡學到許多知識與能力,當孩子們結穗的那天,能夠與小米一樣彎腰謙卑。 倍伊老師說在進入巴楠花國小以前,自己完全是個都市人,但進入巴楠花國小後,培養出布農族精神。在體制內小學教了十年的念臻老師一進到巴楠花國小後,才知道:「哇!原來我們可以這樣做教育,不用一定要照著課本走,我們可以轉換教學模式。」宜螢主任更是從在風災前就已經在這裡教書。實驗教育對老師們來說也不是簡單的事,但他們謙卑的說是和學生一起學習。 一起聽聽巴楠花部落中小學的故事。 照片來源: 巴楠花部落中小學

傳承鄒族文化的阿里山國中小

  阿里山國中小,位於阿里山鄉樂野lalauya部落,108學年度轉型原住民族實驗學校,從幼兒園一直到國中部,成立短短的一年半,猶如萬事起頭難這個成語,所幸鄒族最重要的達邦和特富野的頭目都很支持實驗教育,使學校能夠繼續走下去。鄒族居然也有鼻笛,雖然吹奏方式有一些不同,卻讓人眼睛為之一亮。Apuu老師自身因向別族學習鼻笛,才在文獻裡發現鄒族也有笛鼻文化,鼻笛的歷史很少人知道,隨著耆老們流失而消失。利用週三進修的時候讓老師們先學習從尋找材料開始製作鼻笛,學校希望每位學生畢業以前一定要吹奏鼻笛。在本集穿插的音樂,就是學生們用鼻笛演奏的曲子。學校運用教育場域做到了傳承與復振鄒族的文化。 照片來源:阿里山國中小  

耆老入校教學的南王花環實小

扛起卑南族文化傳承的重任,靠近台東市區的南王puyuma花環實驗小學,成為第一批的實驗小學。 久將校長自身在受教育過程中,發現學的愈多,卻好像少了很多,他深刻感受到「我們的孩子受教育愈高,好像愈遠離自己的文化。」因此成立卑南族學校一直是他的夢想。成立之初,老師們反應:「課都教不完了,還要做這個嗎?」但校長堅持只要是對孩子們好的方式,我們應該來改變。 學校每學期邀請部落的耆老、文化老師們觀賞課程期末分享會,卑南族資深的林清美老師說:「非常感動老師這麼用心,有些不是原住民族老師,知道的比我們的孩子還要再多。」能夠受到長輩的肯定是何其不易的事,一起來認識南王puyuma花環實驗小學。 照片來源:南王puyuma花環實驗小學

永久美麗的布農與鄒族文化

久美,校長形容是永久美麗的意思,這裡有一個很美的故事,是鄒族人如何接受布農族人的移入。而這兩個族群就是久美國小進行實驗教育所依據的雙文化主軸。當初校長帶回縣府的期待回到學校詢問老師們是否有意願將學校轉型成民族實驗小學,出乎意料的全校老師都同意了。108年學度上路前,校長堅持即便鄒族人數少,學校在進行實驗教育必須共具兩族的文化。 原來學校就有以布農族的版歷為本的課程,鄒族老師剛開始設計課程時非常傷腦筋,但透過原有課程,老師開始尋找久美鄒族的文化,也找回了部分的文化祭儀。將文化原素做為主軸,對鄒族和布農族的學生產生很大的影響,從過去對自己文化語的陌生,到現在可以大方展現出來,因為了解自己的文化和語言熟悉,同時長出他們的對自己的信心。 不只是學生,過去,大家都會以為久美的鄒族文化要消失了,因為實驗教育,翻轉了鄒族的發展,一起認識這所正走在找回文化路上的久美國小。 照片來源:久美國小

按下收藏,就會將頻道收錄進您的
會員功能 > 收藏頻道
再也不會忘記找不到喔!
我瞭解了